搜索
首页 娱乐休闲

福建泰宁梅林戏的起源、形成、表演形式、艺术特点?

全部回答

2018-04-10

0 0
    泰宁梅林戏 一、 简要描述 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是福建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泰宁、将乐、顺昌、邵武、光泽等地。清代乾嘉年间,徽调经浙江、江西两路传入泰宁后,与当地方言和民歌小调、道教音乐相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
  其道白采用当地官话,唱腔以乱弹、西皮、下江为主,其唱腔优美、行当齐全、表演粗犷,唱做念打都具有鲜明个性。   二、 历史溯源 据说清朝中叶时期,泰宁朱口梅林村有一寡妇周氏,家境富裕,有一年她过生日,聘请浙江来的徽班来家,连演数日祝寿。
  后来,周氏为了能常看到戏,筹钱聘请徽班艺人为家乡子弟传艺。从此 ,梅林村人以学戏为一大乐事,每逢谁家子弟学戏出师,登台演出,亲友便送礼恭贺。  在梅林及邻近乡村,人人都会唱几段"土戏"。
  当时流传一首民谣:"梅林十八坊,十个弟子九担箱,敲起叮铛鼓,唱起道土腔,茅担抬石窟,扛到段中央,搭起戏台来,唱到大天光"。此后代代相传。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保护、挖掘民间艺术,经整理组建,使今天的梅林戏更具风采。
   三、 艺术特色 大腔戏粗犷古朴,唱腔结构为曲牌连套式,起伏大,音高亢,唱时大小嗓结合,"字多腔少,一洲百尽"。  唱词多为长短句格式,属中洲音韵。锣鼓是大腔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班一般由15人组成。舞台陈设很简单,仅有一桌二椅,化装用色也只有红、黑、白三种。服饰则根据不同角色,设计出别具一格的"顺套",成为大腔戏的象征性服饰 梅林戏的唱腔优美动人,它以皮簧、拨子、吹腔为主,此外还有南词北调、弦索、徽州词、浙江调、四平调、青板、小调等。
    伴奏乐器分文乐和武乐两类,文乐包括京胡、二胡、三弦、月琴、琵琶、扬琴、唢呐、竹笛等,武乐包括大鼓、大平鼓、京锣、小锣、大小钹等。 梅林戏的脚色行当比较齐全,有"五门十七行头","十七行头"即正生、副生、小生、老生、娃娃生、头梁旦、二梁旦、三梁旦、花旦、金榜旦、茶盘旦、彩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四花。
    其表演风格古朴粗犷,具有严格的程式,唱、做、念、打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服装和化装比较朴素。表演中有类似古时"娱神"和提线木偶的科介动作,还有"耍撩牙"、"叶火变裙"、"变脸"、"耍叉"、"挺僵尸"、"下高台"等众多的传统特技。
  梅林戏有传统剧目三百三十多个,已收集记录有剧本的一百三十多个,经整理上演的较好传统剧目包括《飞龙带》、《蓝腰带》、《鸳鸯带》、《雌雄鞭》等三十多个。   四、 现状 梅林戏源于徽戏,至今仍较好地保存了徽戏的艺术特征,要研究徽派艺术,探寻中国戏曲史等的发展历史,梅林戏无疑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但在社会急速发展的今天,梅林戏陷入生存困境,剧团虽仍在农村巡回演出,但出场费过低,经济情况十分紧张,时时面临剧团解散、剧种消亡的危险,需要尽快制订措施加以保护。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娱乐休闲
娱乐休闲
明星
音乐
电影
动漫
宠物
度假旅游
谜语
花鸟鱼虫
摄影摄像
脑筋急转弯
收藏
其它
电视
星座/运势
幽默滑稽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