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蒙古边境二连浩特有直达的
K23/K3实际是一趟车次国内列车和国际列车同行。实为北京---莫斯科。国内时间、票价可以提供。
K23次 快速列车 北京—二连 全程842公里 历时12小时59分钟
站次 车站名 到达时间 发车时间 日期 行驶公里数
1 北京 - 07:40 当日 0
2 张家口南 11:36 11:42 当日 204
3 大同 14:10 14:26 当日 382
4 集宁南 16:13 16:23 当日 509
5 二连 20:39 - 当日 842
K3次 快速列车 北京—二连 全程842公里 历时12小时59分钟
站次 车站名 到达时间 发车时间 日期 行驶公里数
1 北京 - 07:4...全部
K23/K3实际是一趟车次国内列车和国际列车同行。实为北京---莫斯科。国内时间、票价可以提供。
K23次 快速列车 北京—二连 全程842公里 历时12小时59分钟
站次 车站名 到达时间 发车时间 日期 行驶公里数
1 北京 - 07:40 当日 0
2 张家口南 11:36 11:42 当日 204
3 大同 14:10 14:26 当日 382
4 集宁南 16:13 16:23 当日 509
5 二连 20:39 - 当日 842
K3次 快速列车 北京—二连 全程842公里 历时12小时59分钟
站次 车站名 到达时间 发车时间 日期 行驶公里数
1 北京 - 07:40 当日 0
2 张家口南 11:36 11:42 当日 204
3 大同 14:10 14:26 当日 382
4 集宁南 16:13 16:23 当日 509
5 二连 20:39 - 当日 842
北京----二连票价:硬座64。
00 软座107。00 硬卧中126。00 软卧下202。00
资料1:
乌兰巴托翻译成汉语是“红色英雄城”。它始建于1639年,到今年10月29日已有364年历史。乌兰巴托位于蒙古高原海拔1351米的图拉河谷,南北两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山上的苍松和翠柏终年郁郁葱葱。
城南的博格多山脚下,玉带般的图拉河由东向西缓缓流过,河水清澈见底,两岸垂柳如烟似雾。站在博格多山上俯瞰,城市风光一览无余。
乌兰巴托的布局为东西狭长,市中心除了现代化的建筑群栉比鳞次、错落有致外,还有面积达5.2万平方米的苏赫巴托广场。
其正中矗立着蒙古人民革命领袖苏赫巴托策马扬鞭的巨幅雕像,北侧是庄严壮观的国家宫。城市的东西两面则是一排排拔地而起的现代化住宅楼,楼房多为蓝色和白色,在阳光下交相辉映,显得柔和漂亮。城北山坡上有如朵朵白云、颗颗珍珠的蒙古包,将游牧民族古老的文明与现代化的气氛溶为一体。
乌兰巴托街道宽广整齐,两旁的树木挺拔碧绿。马路上型号繁多、色彩各异的汽车穿梭来往;林荫大道两旁的草坪里,牛羊悠闲自在地啃草;身着蒙古袍的牧民们骑着骏马在大街上漫游。
乌兰巴托是蒙古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集中了全国60%的工业企业。
这里生产的纯羊毛地毯和羊绒衫多次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奖。裘皮服装和驼绒制品的质量亦堪称一流。
乌兰巴托可谓年轻人的城市,在80万城市人口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0%以上。由于年轻人多,整个城市充满青春活力。
尽管近几年蒙古经济困难,然而,乌兰巴托人不知愁为何物,生活依然洒脱和浪漫。下班后和节假日,他们常常是一家人或去影剧院观看精彩的文艺演出,或驱车远行到郊外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距乌兰巴托几公里之外,便是辽阔的草原。
乌兰巴托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年轻的现代化城市。古老的庙宇和新建的高楼大厦;传统的蒙古袍和现代的西装革履;转经筒和电脑;骆驼和轿车;昨天的故事、今天的现实、明天的理想在这里交织、汇聚和碰撞。
资料2:
乌兰巴托(Ulan Bator)是蒙古国的首都,是一座具有浓郁草原风貌的现代城市。
乌兰巴托位于蒙古高原中部,肯特山南端,鄂尔浑河支流图拉河畔,海拔1351米。
乌兰巴托南北两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清澈的图拉河从城南的博格多山脚下自东向西缓缓流过,东西两面为广阔的草原。整座城市沿河而建,城市的主要街区坐落在图拉河北岸。
乌兰巴托始建于1639年,当时称“乌尔格”,蒙语为“宫殿”之意,为喀尔喀蒙古第一个“活佛”哲布尊巴一世的驻地。
“乌尔格”在此后的150年中,游移于附近一带。1778年起,逐渐定居于现址附近,并取名“库伦”和“大库伦”,蒙古语为“大寺院”之意。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库伦为乌兰巴托,并定为首都,意思是“红色英雄城”。
乌兰巴托共分为9个区121个小区,分别是:巴彦高勒、巴彦珠日赫、宋给纳海尔汗、苏赫巴特尔、汗乌拉、成格勒泰、巴嘎杭爱等。
乌兰巴托是蒙古第一大城市,人口77。36万,其中70%的人口是年轻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年轻的城市之一。
如今,乌兰巴托已由蒙古昔日的宗教中心变成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附近的矿产资源主要是煤。全国大部分工厂企业设在这里。工业以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为主,全市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主要有农牧产品加工、皮革、地毯、毛毡、肥皂、纺织品、服装,还有水泥、钢铁、制砖、汽车修配、酿酒等。乌兰巴托市地毯厂生产的纯羊毛地毯多次获得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奖牌,还有裘皮服装、山羊绒和
驼绒制品,是该市主要的出口创汇产品。
乌兰巴托是全国交通运输的枢纽。这里有通向全国各省市的公路网和飞机航线,有铁路同中国、俄罗斯相衔接。还有固定的航班开往北京和莫斯科。乌兰巴托铁路局同天津铁路分局在国际联运方面有着密切的合作。
乌兰巴托铁路局统管蒙古全国的铁路及国际联运,承担着全国货运周转量的80%和客运周转量的近50%。从乌兰巴托向南北延伸的铁路干线,不仅在蒙古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且是连接中蒙俄三国并继续延伸的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化教育方面,全国8所高等院校,这里就有7所。还有中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十年制中学。据统计,乌兰巴托人平均每4人中就有1人在上学。
乌兰巴托市宽广整齐、风景秀丽。它既是蒙古草原上一座古老的城市,又是一座新兴的年轻城市。
市内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在现代化楼群之中,传统的蒙古包仍然可见
乌兰巴托文教程度远远高于蒙古其他各地,学校众多。有官方的蒙古国立大学、蒙古艺术大学、蒙古科技大学、蒙古农牧业大学及私立高等院校有百余所,规模最大的是蒙古国立大学。
还有100多所综合性中等学校。佛教著名寺院甘丹寺、博格多汗博物馆、乔金扎玛博物馆等12家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资料3:
乌兰巴托旅游
提起乌兰巴托这个城市, 心中就有一种特殊的滋味。
她绝对谈不上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若将北京定为评判标准), 但也不能用”落后”二子统而概之。 在我心中, 她很特别。
乌兰巴托的市中心很小, 没有见到摩天大楼。 大多数建筑不会超过五层楼高, 例外的是建在城西北角的现代化公寓楼达12层, 也许这就是乌兰巴托的”帝国大厦” 了吧(仅以高度而言)! 市中心的建筑与一般的城市无异, 城市边缘的建筑却很有特色。
那里往往住着已经放弃游牧生活的蒙古人, 但仍保持具有游牧特色的住宅。 他们用木条圈出一块地, 在里面盖上两种不同的房子: 一种是延续了千百年的蒙古包; 另一种是小木屋。 白白的蒙古包和灰灰的小木屋, 点缀在绿色的草原上, 很是漂亮。
这样的配套结构从乌兰巴托的边缘出发, 延伸很远。
在乌兰巴托市区有许多酒吧, 但多为十分吵闹的迪斯科酒吧。 我喜欢的是一种露天酒吧。 露天酒吧多为外国人开设, 收费较贵(其实还可以, 10 美元左右)。
许多德国老头老太在那里喝啤酒。 在此之前已经领教了苏式啤酒的”苦”劲, 故这回只要了一杯澄汁。 这类露天酒吧往往开在最繁华地带, 各国的背包客都在那里交流经验。 酒吧的旁边就有网吧, 对持有国际学生证的有较大优惠。
我上去发了一小时email, 结帐时一个蒙古小伙子用蒙文叫我付钱, 当他得知我是外国人时, 就用蹩脚的英文问我是不是学生; 我说是, 于是他只收了我一半的钱, 尽管我并没有国际学生证。 但我的这张娃娃脸就足以让他相信我的学生身份。
同去的美国同学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他花20美元办了一张国际学生证, 临用时却没有放在身上, 向蒙古小伙子解释了半天也没用, 原来他的那把大胡子坏了事。
乌兰巴托另外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 进菜场买菜要收门票, 就像进公园。
我们一人付了100 土克劳克 (相当于人民币1块钱)。 菜场不大, 蔬菜水果很贵, 鸡蛋论个卖。 也许是因为蒙古自己不产或极少产蔬菜, 一般蒙古人不吃或吃不起, 进菜场的都是有钱人,所以菜场也就成了"公园", 收起了入场费。
资料4:
乌兰巴托旅游 五洲飘香中国菜:中餐馆在乌兰巴托遍地开花
乌兰巴托:首页 风采 风土历史 美图 饮食 风景 交通 文化 游记 旅游贴士 购物 图片 乌兰巴托论坛 全部
不久前去乌兰巴托,中餐馆之多,使我大吃一惊,也使我不禁暗中自喜。
所以如此,自有个中原因。13年前,也就是1991年,我曾第一次去乌兰巴托。那时我还在职,是随着一个代表团去的,住在政府宾馆。那是乌兰巴托的市郊,一幢幢小楼,在苍翠的群山环抱之中,环境十分幽静。
访问中,除正式活动外,我们还观看了在草原上举行的赛马、抢羊等表演。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在湛蓝的天空下,闪动着点点白色的羊群,令人心旷神怡。访问进行得很圆满,但就我个人而言,却吃了不少苦头。
蒙古人以吃牛羊肉为主,我虽不是完全不吃,但却从心里不喜爱。而政府宾馆的餐食,顿顿都是牛羊肉,尽管厨师做了很大努力,牛肉特别是羊肉膻味还是不小,难以吃下去,同去的人也不很习惯。
然而十多年后我再到乌兰巴托,发现那里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中餐馆近几年增加很快,已发展到上百家,街头巷尾都有,四川、淮扬、福建菜都可以吃到。
乌兰巴托的中餐馆,是来自中国重庆、福州、扬州等地的人开的。餐馆装修考究,布置典雅,壁上挂有中国字画,头顶悬着红色宫灯。餐桌均为中国式的圆桌,中间放有玻璃转盘,餐具多用套盘,备有白色餐巾,比北京的一般餐馆还要讲究。
客人进门时,有穿着中式旗袍的小姐迎接,她们虽多数是当地的蒙古人,但间或也能见到来自中国来的姑娘,用纯正的普通话迎接客人。
这些餐馆多为近两三年,也就是21世纪初以来,随着蒙古对外开放的进展、外国游客的增加,陆陆续续开办起来的,受到蒙古人和外国人的青睐。
我们去过的“唐龙”、“华兴”、“老家”、“阿诺金”餐馆,都顾客盈门,生意相当红火。
当然,乌兰巴托不仅有了中餐馆,还有不少日餐馆和韩餐馆,市内日产、韩产轿车也不少,更有专卖韩国商品的大型超市。
我们作为蒙古近邻的中国人,看到蒙古对外开放带来的变化,看到中蒙两国民间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和发展,欣喜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下面的照片是市容的一部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