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时事政治

对土地政策和制度有何改革方向?

十八界三中全会中,对土地政策和制度有何改革方向,对目前我国城镇化有何影响?

全部回答

2013-11-30

54 0
    第一,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推动全局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共权力结构。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确立人大在立法和对政府监督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党、司法机关、社会团体、人民群众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行政决策的监督、制衡、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共权力结构,将政府职能清晰界定在制度供给、宏观调控、社会服务、维护市场秩序、公共管理上来,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逐步让渡和缩减行政权力,把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解决问题的领域交还给市场;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第二,财税体制改革是新一轮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的主要方向是: 完善预算管理体制,加快形成编制独立、执行高效、监督有力、公开透明、覆盖完整的预算体制,将政府权力装进预算的笼子里,建设有限、高效、服务型政府;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尽快形成中央与地方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推动新一轮税制改革,发挥税收在抑制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提升经济发展素质、完善收入分配关系中的积极作用。
     第三,未来金融体制改革应选准七大突破口。现有的金融体制与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大国地位不相匹配,与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不相匹配,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今后一个时期,应本着放眼国际、放宽准入、放开价格、放松管制、放手发展、严控风险的基本原则,以七个方面的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一是以构建多元化、多层次金融供给为突破口,建立与实体经济需求相适应、相匹配的金融组织和金融服务体系;二是以加快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为突破口,建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资金价格形成机制;三是以提高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国际市场认知接受为突破口,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四是以改革和完善金融调控机制和金融监管体系为突破口,建立高效、稳健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管理架构;五是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与创新为突破口,建立有利于推动资本形成、促进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六是以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为突破口,建立健全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的体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七是以化解外汇储备不断积累和有效利用的难题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中国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
     第四,尽快推出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从根本上理顺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健全和规范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第五,加快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革除城乡二元体制,创建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的农村土地制度,支持和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坚持和推动要素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护农村劳动力进城后的各项权益,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双轮驱动。
   第六,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解决管理层级过多、运转效率不高等问题。把国有企业真正推向市场,根据行业的经济技术特征,对目前垄断经营比较突出的石油、电力、电信、民航、铁路、银行、矿产资源等行业,分门别类进行市场准入改革。
    国有资本要重点转向公共领域,真正落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七,构建支撑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体制机制。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资源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已到尽头,但无论是两个“翻一番”、城镇化还是美丽中国,都必须解决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资源需求保障问题。
     要统筹好能源、矿产、水、土地等战略性资源要素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把经济增长建立在资源可接续、生态可承载的基础上,实现资源要素的合理开发利用。要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治国理政的优先地位,力争在新一轮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的国际竞争中,走出一条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道路。
     为此,应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资源要素市场体系,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考评机制,深化资源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生态环保技术创新机制。
   第八,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结构,确定合适的保障水平,着眼长远战略,进行系统设计,构建公平合理、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模式;完善资金筹集机制,建立社保资金保值增值机制,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构建充足、稳健、持续的投入机制;健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逐步实现法制化管理,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转变和加强社会保障监管制度,建立健全规范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作用。
     第九,完善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和健全社会体制,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建立社会自我完善、自我治理、自我发展的社会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政社分开,合理确定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职能界限,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第十,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真正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彻底解决科研与经济“两张皮”问题,激发全社会创新激情和动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抓紧研究制定新一轮国家创新战略,破除科研、教育领域的行政化痼疾,在整合创新资源基础上改善创新管理体系——大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第十一,深化对外开放体制改革。  加快完善适应国际经济新特点新趋势的体制机制,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竞争力。加快推进“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与主要贸易国和地区开展自由贸易区谈判,争取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更大权益,进一步提高外资利用水平。
    。

2013-11-30

50 0
  们的理解是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具体而言就是,在规划和用途管制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土地与国有土地平等进入非农用地市场,形成权利平等、规则统一的公开交易平台,建立统一土地市场下的地价体系。
  
  在此基础上,土地租赁、转让、抵押的二级市场也将得到完善。同时,随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政府征地范围将相应收缩,非公益性用地的划拨供应也将逐步减少直至取消。本质上,土地供应将从单一的政府征地转让转变为包含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双轨制供应。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时事政治
其他社会话题
公务办理
法律
军事
求职就业
宗教
时事政治
时事政治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