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
2016-07-27 15:19:03
秦汉时期对糖尿病的认识:
这一时期对消渴病的记述主要集中在 《伤寒杂病论》的《金匮要略》。《金匮要略•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中对消渴病作出了较多 的阐述。文中记载了消渴病的病理机制,指出 消渴病的实质是气血不足,并已经认识到消 渴与气血虚衰、胃气热盛、肾虚有关。
晋隋唐三代对糖尿病的认识:
(1) 晋代对消渴病的研究已经比...[展开]
秦汉时期对糖尿病的认识:
这一时期对消渴病的记述主要集中在 《伤寒杂病论》的《金匮要略》。《金匮要略•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中对消渴病作出了较多 的阐述。文中记载了消渴病的病理机制,指出 消渴病的实质是气血不足,并已经认识到消 渴与气血虚衰、胃气热盛、肾虚有关。
晋隋唐三代对糖尿病的认识:
(1) 晋代对消渴病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 了。王叔和在《脉经》中指出消渴病为“所食 之物皆化作小便”;陈延之也有同样的认识, 在《小品方》中记述:“食物皆消作小便而去, 而消渴不止……令人虚极气短。
”
(2) 隋代著名医家巢元方在其著作《诸病 源候论•消渴病诸侯》中,将消渴病分为8种 类型,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也给出了补充,认 为消渴与下焦虚热、肾燥阴虚关系密切。 此 外,巢元方还发现消渴病能引起痈疽、水肿等 并发症,并提出了治疗消渴的体育疗法。
(3) 唐代已将“甜尿”视为诊断消渴的依 据。医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提出了消渴
病的饮食疗法:“先候腹实,积饥乃食”。此 外,孙思邈补充了形体消痩、呼吸气短、心 烦、乏力、精神不济等症状表现,还认识到 消渴病是一种难治愈、易复发的疾病,并创 立了清热滋阴方,并创玉泉丸、黄连丸等治 疗消渴病的方剂。
宋金元时期对糖尿病的认识:
(1) 宋代医家黎民寿著有《简易方•消 渴》,指出消渴可分为上、中、下三焦消渴。同 时代的著名医家王怀隐在著作《太平圣惠方》 中分别论述了消渴的三种类型。
《圣济总录》 则指出,二消并不是二种病,而是一'种病的二 种类型。
(2) 医家刘河间的著作《三消论》详尽 地阐述了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及其并发症, 提出了消渴的病因是“燥热”,并根据这一病 因提出了补肾、泻心火、除肠胃燥热等针对 性的疗法。
(3) 朱丹溪在刘河间的理论上又提出了 阴虚为本的说法。他在著作《丹溪心法》中记 述:“治消渴应当养肺、降火、生血为主。”丹 溪学派在消渴病的认识上不断充实和发展, 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到而全面的以养阴为主的 治疗体系。
明清时期对糖尿病的研究:
(1) 明代赵献可首次提出了治疗三消以 治肾为本的观点,在其著作《医贯•消渴论》 中提出:“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 急,唯六味、八味随证加减而服,将其心火, 滋其肾水,则渴自止矣。
”同一时代的张景岳 也赞同赵献可的观点,认为“若消属虚证者, 当以补肾为本”。
(2) 继赵献可、张景岳之后,绮石、戴原 礼、周慎斋等医学家相继提出了在补肾基础
健脾的治疗方法。
(3) 清代黄元御提出消渴病可由肝论治, 所著《素灵微蕴•消渴解》中的论述成为后人 由肝论治消渴病的理论依据。 费伯雄则提出 通过燥湿祛痰来治疗消渴病。[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