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和英格兰的历史《勇敢的心》
威廉姆 1272生于艾尔德斯莱,父亲是苏格兰贵族詹姆斯·斯特沃特的佃农,叔父是教区的神父。他的叔叔教给他很多知识,包括拉丁文,法语等。当时的苏格兰王约翰·巴里奥尔横征暴敛,很失民心,全国各地都有暴动事件发生。 巴里奥尔眼看大势已去,于是向英王爱德华一世求助,将君权双手奉送。爱德华一世接管苏格兰后,以残暴高压的手段控治局势,制造了数起大屠杀,更加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贵族,农民都拿起武器,与英国人作战。在这种局势下,华莱士长大成人,并在拉纳克附近领导了一支队伍发动起义。 1297年, 他与美伦·布莱德福特结婚。同年五月,在英军的一次报复行动中, 美伦被当地执政官威廉姆·哈泽里克杀害。 不久,...全部
威廉姆 1272生于艾尔德斯莱,父亲是苏格兰贵族詹姆斯·斯特沃特的佃农,叔父是教区的神父。他的叔叔教给他很多知识,包括拉丁文,法语等。当时的苏格兰王约翰·巴里奥尔横征暴敛,很失民心,全国各地都有暴动事件发生。
巴里奥尔眼看大势已去,于是向英王爱德华一世求助,将君权双手奉送。爱德华一世接管苏格兰后,以残暴高压的手段控治局势,制造了数起大屠杀,更加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贵族,农民都拿起武器,与英国人作战。在这种局势下,华莱士长大成人,并在拉纳克附近领导了一支队伍发动起义。
1297年, 他与美伦·布莱德福特结婚。同年五月,在英军的一次报复行动中, 美伦被当地执政官威廉姆·哈泽里克杀害。 不久, 华莱士设计攻占拉纳克, 俘虏了哈泽里克并亲手将其处决。 华莱士屡战屡胜, 威名日盛, 引来众多同志加入义军, 其中有一位安德鲁·穆里英勇善战, 足智多谋, 成为他的左膀右臂。
另外, 贵族们也纷纷对其表示支持, 包括罗勃特·布鲁斯, 詹姆斯·斯特沃特, 詹姆斯·道格拉斯等。 这时, 华莱士和他的起义军已逐渐引起爱德华一世的注意, 遂派遣了一支大军前来剿灭。 七月, 部分贵族投降英国人, 华莱士和穆里则加紧训练和整编队伍, 准备迎战。
九月, 双方在斯忒林相遇, 英军在渡过一座大桥时中伏, 被人数少他们数倍但英勇无比的苏格兰起义军围攻并全歼。 但穆里在此战役中伤重不治而死, 从此华莱士只得独自担任起领导义军的重任。 十月, 华莱士乘胜攻克了英国北部重镇德汉姆, 但由于兵力和补给不足, 无力防守, 因此十一月退回苏格兰。
1298年五月, 华莱士在斯科克森林被受勋为骑士, 并被任命为苏格兰护国大将军, 领导整个苏格兰争取自由的大业。 遭到失败的爱德华一世暴怒, 动用全国兵力, 亲率大军前来讨伐。 威廉姆·华莱士定下两个策略:
1。
坚壁清野--将英军可能路过之处的居民, 牲畜, 粮食全部转移, 不给英国人留下任何可以补给之物。 2。训练士兵使用“枪阵”, 即以若干长枪兵为一组, 背靠背站立, 枪尖朝外, 形成一个攻击和防御力都倍增的作战单位。
1298年七月, 英军与义军在法尔科克展开激战, 由于双方兵力相差过于悬殊, 奋勇作战的义军全军覆没, 华莱士只身单骑逃出战场。 从这之后到被俘前的数年时间, 华莱士的行踪在史料上很少被提及, 据说他在英格兰建立了游击队, 专门袭击骚扰英军部队, 尤其是派往苏格兰的补给部队;另外, 他还到过挪威, 法国甚至罗马教皇处寻求国际上的支援。
华莱士的行动更深地激怒了英王爱德华一世, 他颁下严令, 许以重赏, 定要捉拿威廉姆·华莱士归案, 死活不限。 然而, 在众多爱国的苏格兰人民的帮助和保护下, 华莱士数次化险为夷, 英王始终未能得逞。
1304年八月, 由于苏格兰人, 华莱士信任的伙伴, 叛徒约翰·曼提斯的出卖, 华莱士在格拉斯堡附近被俘, 随即押往伦敦。 作为奖赏, 曼提斯被任命为德姆巴敦的行政长官。 而在伦敦, 经过一场形式上的审判后, 华莱士被指控叛国及谋杀拉纳克执政官哈泽里克, 判处死刑, 而且没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在押赴刑场的路上, 华莱士遭到围观人群的辱骂嘲笑, 人们还纷纷向他投掷腐烂的蔬菜, 面包等, 因为他们被告之这个犯人是个罪大恶极的匪徒, 叛国者, 而且杀害了许多无辜的英国人。 在遭受了绳勒, 刀割, 火烧等酷刑后, 威廉姆·华莱士被斩首, 身子被肢解为四块, 分别送往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四方, 头颅则被悬挂在伦敦桥上, 以警告人民休要反抗。
然而英王爱德华一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苏格兰人民在威廉姆·华莱士无畏精神的激励下, 浴血奋战, 誓把英国人赶出自己的国土。 最终, 他们赢得了自由。 似乎没有资料记载华莱士在临死前高呼“自由”, 但有一首华莱士最喜欢的诗却流传至今。
原文为拉丁文:
告诉你, 我的孩子, 在你一生中, 有许多事值得争取??br> 但, 自由无疑是最重要的。 永远不要带着脚镣, 过奴隶的生活。 如今, 在苏格兰你可以看到不少苏格兰人为他们的英雄建立的纪念碑。
其中一座在爱丁堡, 位于城堡入口的一侧, (另一侧是罗勃特·布鲁斯);一座在拉纳克的大教堂门口;最著名的则是在斯忒林的国立华莱士纪念碑。 威廉姆·华莱士永远活在苏格兰人民心中。
罗勃特·布鲁斯 1274-1329
罗勃特·布鲁斯, 是苏格兰国内最强大, 最富有的家族布鲁斯家族的长子。
他从小接收良好的教育, 通晓多国语言——英语, 法语, 拉丁语, 盖尔语等;他武艺高强, 是当时欧洲使用战斧的第一高手。 苏格兰国王巴里奥尔投降英国后, 与苏格兰其他贵族一样, 罗勃特不甘于 接受异族的统治, 带领他属下的骑士和农民们起来反抗。
当时威廉姆·华莱士与安德鲁·穆里主要在苏格兰中部作战, 罗勃特则在苏格兰西南部牵制英军。 斯忒林大捷后, 罗勃特主持了对威廉姆·华莱士授勋的仪式。 1298年, 法尔科克战役后, 起义军战败, 威廉姆失踪。
罗勃特·布鲁斯与他的堂兄, 瑞得家族的康米共同担任“护国大将军”。 然而, 布鲁斯与康米之间关系并不是很好, 甚至可说是矛盾重重。 1300年, 布鲁斯辞去此职, 原因不明。 1302年, 布鲁斯忽然放弃抵抗, 向英王爱德华一世称臣。
史学家对此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他是想保留自己的权力, 土地和财富——正如同电影中他父亲教他的那样;另一种认为他是诈降以获得喘息的机会, 等待时机成熟再东山再起。 也许后一种可能性较大些, 因为后来他的确又重新加入了反抗军的行列。
1304年, 布鲁斯与兰伯顿大主教结成秘密联盟, 共同对付英国人。 兰伯顿大主教是罗马教庭派来帮助苏格兰人团结一致, 一起结束英国人的暴虐统治的——因为罗马方面不希望英国或某一个国家过于强大, 他们要保持欧洲地区的均势。
威廉姆·华莱士被害后, 布鲁斯认为应该尽弃前嫌团结所有的反抗力量, 因此他希望老对头康米也能加入这个联盟。 1306年初, 布鲁斯与康米在伦敦达成协议:若康米加入联盟, 帮助布鲁斯赶走英国人, 事成后, 康米可以分到最好的土地。
遗憾的是, 康米立刻将一切报告给爱德华一世, 结果布鲁斯的从人全部被俘,布鲁斯却幸运地逃离伦敦。 布鲁斯恨极康米, 但他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派人邀请康米来德姆伏里斯的格林福莱尔教堂面谈。
康米虽心怀鬼胎, 但还是如约前来。 见面之后, 康米知道阴谋败露, 与布鲁斯的人展开激烈搏斗, 结果康米的叔父被布鲁斯的内兄杀死, 康米则被布鲁斯生擒, 最后, 布鲁斯在祭坛上将康米的人头割下, 寄给了英王爱德华一世。
康米死后, 苏格兰贵族纷纷归附布鲁斯。 1306年5月25日, 布鲁斯在斯高被推选为苏格兰国王。 英王被彻底激怒了, 他囚禁了威沙特主教和兰伯顿主教, 并在美斯文大败新国王罗勃特·布鲁斯。 布鲁斯单枪匹马逃往罗德岛, 一路上几次逃过追兵, 但他的妻子, 女儿, 姐妹全部被俘, 弟弟尼基尔被杀头。
1307年, 布鲁斯从罗德岛归来, 重建部队, 准备继续战斗。 这时, 他的另两位兄弟托马斯和亚历山大也已被处决。 1307年五月, 爱德华一世病死, 新王爱德华二世懦弱无能, 布鲁斯乘机发动攻势, 从英国人手中夺回不少土地, 但英国人口众多, 国力强盛, 尽管国王无能, 但也并不容易被完全击败。
双方的战争持续了许多年, 从爱德华二世打到爱德华三世。 最后在罗马教庭的协调下, 1328年三月, 苏格兰和英国终于签订了爱丁堡协议, 爱德华三世正式承认罗勃特·布鲁斯的国王身份, 并将所有英国军队撤出苏格兰。
布鲁斯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君主, 开明而且公正, 享有极高的威望。 他还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在饱受战火摧残的苏格兰南部重建和修复了许多著名的修道院。 不幸的是, 没过多久, 布鲁斯患上了皮肤病, 有可能是麻疯病。
布鲁斯认为这是上天对他在祭坛上杀死康米的惩罚, 他自知命不久矣, 要求死后将他的心脏带到圣城耶路撒冷。 因此, 当1329年布鲁斯病逝后, 他的身体被葬在德菲姆林修道院——苏格兰历代君王都葬在此;他的心被装在一个小箱子里, 由詹姆斯·道格拉斯勋爵保管。
道格拉斯带着这小箱子参加了后来的十字军东征, 战败身亡, “布鲁斯之心”被送回苏格兰, 葬在布鲁斯心爱的美罗斯修道院。 如同威廉姆·华莱士, 人民同样爱戴和怀念罗勃特·布鲁斯, 因为他经历和克服了种种困难和失败, 最终领导苏格兰人民赢得了他们的, 自由。
爱德华一世 1239-1307
爱德华一世在位时间为1272到1307年。 在英国人心目中, 他是一位伟大的君主, 因他能征善战, 为英国掠夺了许多土地和财富, 在爱德华一世时期, 英国无疑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然而, 苏格兰, 威尔士等曾饱受爱德华一世侵略和蹂躏的国家的人们却对其抱有很深的恨意。 犹太人也不喜欢他, 因爱德华一世曾下令驱逐国内所有犹太人。 爱德华一世长得相当英俊, 而且身材高大, 有一双极长的腿, 因此有一个外号“长脚”。
他很年轻的时侯就与卡斯泰尔家族的艾琳娜结婚。 他们非常相爱, 1290年, 艾琳娜于威尔士去世, 在她的遗体运回伦敦的路上, 爱德华一世在每一个驿站都树立了一个十字架。 至今, 伦敦还保留着一部分这种十字架, 叫做“王后十字架”。
爱人死后, 爱德华一世始终没有再娶, 但他的性格却日趋暴戾和残忍, 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动辄打骂。 尽管如此, 爱德华一世不失为一位优秀的治国者, 一个强有力的统帅。 他完善了英国的法律, 并且发展了议会制, 增强了君主制度的民主程度。
他还在各地发动战争, 从英伦三岛上的苏格兰, 威尔士, 到欧洲大陆上的法兰西, 他的野心的确不小。 爱德华一世击败了威尔士的末代君主李威林, 并顺利夺得他的王国;然而在苏格兰爱德华一世就没这么幸运了, 他遭到顽强的抵抗, 直到死为止, 也未能达到完全控制苏格兰的目标。
由于他对苏格兰是如此地欲得之而后快, 而对苏格兰反抗者采取极其残暴的手段镇压, 因此在他死后, 有人在他的墓碑上刻上“苏格兰之锤”的称号。
爱德华二世 1284-1327 爱德华二世1284年出生于威尔士, 是爱德华一世的长子。
国王父亲经常不在身边, 他从小跟妈妈生活在一起, 1290年母亲死后, 父亲的脾气愈来愈暴躁, 经常很粗暴地对待他。 在这种缺乏父爱的环境成长下的爱德华二世形成了懦弱害羞, 毫无男子气概的性格。
爱德华一世不喜欢这个没用的儿子, 因此没怎么教他治国之道。 这样, 1307年爱德华一世死后, 爱德华二世即位, 但他根本不知道如何管理这个强大的国家, 因此, 大权落在了爱德华二世的最亲密朋友和情人 ——皮尔斯·嘎福斯通的手中。
嘎福斯通也不是什么好材料, 把国家治理得一团糟, 英国贵族对他的不满与日俱增, 他们要求爱德华二世放逐嘎福斯通, 但爱德华二世拒绝了。 于是, 1312年, 贵族们设计暗杀了嘎福斯通。 然而, 不久, 爱德华二世又有了新宠迪斯潘塞尔父子, 将国家大权交给他们处理。
1314年, 苏格兰在巴诺克本大败英军, 同时, 英国在与法国的战争中也损失巨大, 爱德华二世的声望更加急剧下跌。 贵族们对无能的爱德华二世彻底失望了, 1320年, 在兰卡斯特伯爵的领导下, 部分贵族发动叛乱。
历经两年的国内战争以爱德华二世与迪斯潘塞尔父子的胜利告终, 兰卡斯特被处死刑。 1327年, 爱德华二世被入侵的法军俘虏并监禁, 数月后死去。
伊莎贝拉皇后 1292-1358
伊莎贝拉, 1292年生于法国, 是法王菲力普的掌上明珠。
她从小受到良好教育, 个性坚毅果敢, 是个相当有魄力的女性, 以至于晚年她被称为“法兰西之母狼”。 1308年, 伊莎贝拉十六岁时, 作为一场政治婚姻, 她嫁给英国王子爱德华二世。 (当时威廉姆·华莱士已就义三年, 因此, 他们根本未曾相见, 更不可能有什么恋情了。
)
爱德华二世是个同性恋, 他大部分时间都和他的情人——先是嘎福斯通,然后是迪斯潘塞尔父子在一起,很少陪伴伊莎贝拉,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在1312年有了孩子爱德华三世。若干年后,伊莎贝拉再无法忍受爱德华二世对他的冷淡, 疏远和污辱,带着孩子逃回法国寻求保护。
1327年,在爱德华二世的声誉,支持率到达最低点时,伊莎贝拉与情人罗杰·莫泰莫尔率军侵入英格兰,活捉爱德华二世并将其监禁,数月后,伊莎贝拉派人去狱中杀死了爱德华二世,并伪造成自然死亡。这之后,伊莎贝拉女王掌握了英国大权,直到她儿子爱德华三世长大成人。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