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有哪几种心电图表现?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主要是通过影响心肌复极而使心电图发生变化,在心电图上可表现损伤及(或)缺血表现,常可引起ST段、T波、及QT间期的异常,其中ST—T改变最为重要,其心电图特点如下:
(1)ST段改变:
①缺血型ST段降低:最有诊断意义。
ST段压低>0。05mV。
a 水平型: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R波顶点垂线与ST段的交角等于90°,水平持续至少0。08秒。
b 下垂型,也称下斜型。上述夹角大于90°。
②近似缺血型ST段降低:也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其R波顶点垂线与ST段所形成的交角接近直角(81°<a<90°=,但QX/QT>50%,而且下移>0。 075mV,下移的ST段长度>0。
08秒才有意义。
③J点下移:J点是S波升支与ST段的交点,即S波的终点。其R波顶点垂线与ST段所成之夹角小于80°,QX/QT<50%。J点下移必须大于0。2mV时才有临床意义,但J点型ST段降低常是生理性的,一般是由于心房除极波(Ta波)的压低所引起,常见于窦性心动过速时。
仅凭J点降低很难作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
④ST段抬高:肢体导联和V4~6导联ST段抬高超过0。1mV,V1~3导联超过0。3 mV即为ST段抬高。ST段抬高常见于变异性心绞痛,多由冠状动脉痉挛引起。
由于急性透壁、显著心外膜下心肌损伤(或缺血),面向损伤面的导联ST段抬高,常见于V2~V6,最明显于V2~V4导联,也可见于Ⅱ、Ⅲ、aVF导联。 ST段抬高多呈凹面向上,有时伴有T波倒置。
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原表现为ST段下降者,ST段可恢复到等电位线上或稍抬高,易误认为心电图好转,但这种急性改变多为一过性,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偶有持续半小时者。
(2)T波改变
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常呈一过性心内膜下或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早期, T波对称高尖,进一步发展,ST段向下压低,或与T波融合,构成凹面型ST段下移。心外膜下缺血远较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少见,复极方向由心内膜指向心外膜,T波向量离开心外膜面,故面向缺血的导联T波对称性倒置,并伴有ST段上抬。
若以心内膜下缺血为主,进而波及心外膜下,则出现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双向;若以心外膜下缺血为主,波及心内膜下,则出现T波倒置,ST段轻度压低或在等电位线上。 缺血性T波改变(以R波为主导联T波低平、双向或尖锐倒置),常呈定位分布,即几个有指示性改变的导联共同地可反映前壁、下壁、侧壁等缺血部位,而在缺血室壁的对侧壁导联出现对应性改变。
(3)Q—T间期的异常:Q—T间期最好在aVF导联上测量,因为该导联U波最不明显。 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常引起一过性Q—T间期缩短,亚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Q—T间期可以延长。
(4)心律失常: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影响到心脏起搏传导系统,或因心肌缺氧,心肌的应激性增高等原因可产生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如早搏、房颤、各种类型的传导阻滞等。
(5)其他:如心电轴左偏、左室肥大、U波倒置及PV1终末电势异常(即PtfV1<-0 03mm/s=。
诊断冠心病有哪些条件?
冠心病包括以下五种类型,即隐匿型、心绞痛型、心肌梗塞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及猝死型,而其中任何一型都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原因以外的其它因素所引起。
因此,临床上我们必须掌握严格的诊断标准,决不能轻易下冠心病的诊断,以免为患者带来精神上的负担和躯体上的损害,并且造成药品的极大浪费。 其诊断条件主要包括:
(1)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塞,而无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心肌病等证据。
(2)休息时心电图有明显的心肌缺血表现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而无其它原因(如各种心脏病、显著贫血、阻塞性肺气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应用洋地黄药物及电解质紊乱等)可查。 如病人仅有心电图的缺血表现,而无心绞痛者可诊断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3)40岁以上病人有心脏增大,心力衰竭,以及乳头肌功能失调,而不能用心肌疾病或其他原因解释,并有下列三项中的两项者:①高血压病;②高胆固醇血症;③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的心电图表现如何?
动脉粥样硬化因发生部位的不同而分为主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粥样硬化、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而只有当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时,心电图上有相应表现。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类型不同,具有不同的表现:
(1)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表现:
①缺血型T波:QRS波群以R为主的导联T波低平,双相,尖锐倒置,V1导联T波直立时电压大于V5导联T波。
过早搏动后窦性搏动的T波变为异常。这些异常除冠心病外,无其他因素可解释者。
②ST段异常:QRS波群以R为主的导联ST段水平型或近似水平型下移超过正常,除冠心病外,无他因可解释者。
③各种传导阻滞及各种异位心律失常不能用冠心病以外的疾患所解释者。
④心电轴左偏,左心室肥大,无其他疾病可解释者。
⑤u波倒置:Q-T间期延长,无他因可解释者。
⑥临床具备冠心病发病条件,V1经末电势负值增大而又排除左心房肥大者。
(2)心绞痛的心电图改变:
①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上可表现为下列一种或几种改变:
A 一过性ST段异常,这种ST段异常往往是呈水平或下垂型下移。
出现ST段移位的导联与缺血部位有关。持续存在的时间较短,有时还来不及描记心电图,ST段已恢复正常范围。因此遇有典型心绞痛发作过后记录的图形正常时,不要轻易否定心绞痛的诊断。
B 多数表现为左胸导联T波低平、双相、或倒置,少数患者T波可变得异常宽大后再转为倒置。
C 出现一过性的类似心肌梗塞波形,这是个别严重心绞痛发作时出现的,主要改变为R波电压降低,ST抬高等,如及时积极治疗可使波形恢复正常。
②变异型心绞痛心电图改变:
A S-T段呈凹面向上或上斜型,常伴有高耸T波,在对应导联S-T段下移,偶尔呈弓背型S-T段升高伴T波倒置。
B 轻度发作时T 波由低平变为高大,严重发作时变为高尖,此时多伴有S-T段抬高。
C 严重发作时可有R波增高变宽或R波减低、消失。
D 出现U波倒置。
值得注意的是,变异型心绞痛在不发作时约有1/3病例其心电图可在正常范围内,在发作时几乎都有异常改变。 在缓解期作运动试验可呈阴性反应。
如果日后发生心肌梗塞,S-T段抬高的部位即指示心肌梗塞发生的部位。
(3)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改变:
①病理性Q波(又称坏死型Q波):Q波出现在正常不呈现 Qr或QS波群的导联,呈qR型导联其q波大于0。
03秒,q波电压大于后继R波的25%,若Q V4>Q V5>Q V6,亦属异常Q波。 但正后壁心肌梗塞却是右心前导联R波高耸,反映了后壁向量消失。
②S-T改变:心肌梗塞发生2~3小时后,面对损伤电流的导联其S-T段抬高,初时呈弓背向下与T波前支融合,随病情发展逐渐呈为弓背向上抬高,并与直立的T波融合成“单向曲线”,背向损伤区的导联ST段下移,呈对应性改变。
③T波改变:面对缺血区的导联出现T波倒置,背向梗塞区的导联T波直立,在心肌梗塞发生后,T波前支被抬高的ST段拉直,T波形态高尖,随后转为双相,倒置。倒置T尖锐,双肢对称,并可呈耸肩样凸起,称为冠状T波。
随着时间推移,T波逐渐加深直立至亚急性期,在慢性阶段T波又逐渐变浅,直立,恢复至梗塞前形态,但如果梗塞区侧支循环不良、则T波恢复极慢。
临床上,上述三种改变往往混合存在,急性心肌梗塞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
(4)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
(5)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改变:可不出现异常Q波,但可有R波降低,各导联S-T段持续较长时间的下移,而aVR导联的S-T段呈相应抬高,T波呈持续性倒置,ST-T改变有演变过程。
一般持续存在1周以上。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