裤褶是什么样的服装?
裤褶亦作“袴褶”,是一种上衣下裤的组合,原来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 它的基本款式是上身穿大袖衣,下身穿肥腿裤,外不用裘裳。“褶”,即短身上衣。 《释名•释衣服》:“褶,袭也。覆上之言也。 ”褶初为左衽,南北朝时期改为右衽。 裤的形式分缚裤与不缚裤两种,前者是用锦锻丝带截成三尺一段,在裤管的膝盖处 紧紧系扎,其制在北朝后期至隋朝主要为折裥缚裤,遂成为既符合汉族广袖朱衣大 口裤的特点,同时又便于行动的一种形式,称为“急装”。
南北朝后期裤褶服地位抬升至官员的礼服。隋代进一步抬升裤褶服之地位,并 以紫、绯、绿等颜色作为标志加以区分,以别尊卑。唐代在隋朝基础之上,将裤褶 服进一步改制,...全部
裤褶亦作“袴褶”,是一种上衣下裤的组合,原来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 它的基本款式是上身穿大袖衣,下身穿肥腿裤,外不用裘裳。“褶”,即短身上衣。 《释名•释衣服》:“褶,袭也。覆上之言也。
”褶初为左衽,南北朝时期改为右衽。 裤的形式分缚裤与不缚裤两种,前者是用锦锻丝带截成三尺一段,在裤管的膝盖处 紧紧系扎,其制在北朝后期至隋朝主要为折裥缚裤,遂成为既符合汉族广袖朱衣大 口裤的特点,同时又便于行动的一种形式,称为“急装”。
南北朝后期裤褶服地位抬升至官员的礼服。隋代进一步抬升裤褶服之地位,并 以紫、绯、绿等颜色作为标志加以区分,以别尊卑。唐代在隋朝基础之上,将裤褶 服进一步改制,作为官员朔望(每月初一、十五)朝会之礼服。
《新唐书•舆服志》 记载:“袴褶之制:五品以上,细绫及罗为之,六品以下,小绫为之,三品以上紫,
五品以上绯,七品以上绿,九品以上碧。”盛唐以后,作为礼服使用的官员裤褶服制 渐衰,北宋建隆(960〜962)、乾德(963〜967)年间朝廷曾讨论要恢复裤褶服制, 然未实行,仅仪卫中服之,后遂废。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