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不知道怎样鉴别紫砂壶?用紫砂壶有什么好处?
紫砂壶鉴别、紫砂壶的鉴别
造型是最能体现陶瓷器时代精神的鉴定要素之一。明代的紫砂壶造型多以方形、圆形、筋囊式为主,线条简约,壶体偏大,平实质朴,给人以一种厚重质朴的感觉,光素而少华丽。 清代初期的紫砂壶造型与瓷器一样,出现了专为宫廷、皇家使用的精工细琢的宫廷壶,多以自然形和几何形为主。另有一些民间实用型壶类,壶形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珑。
清末及民国初的紫砂壶造型款式增多,附加装饰也增多,以仿古代名家为主,在形制上没有多少创新。 胎质:紫砂陶的胎质,具体地说就是泥料。不同时期的泥料有着不同的泥质,而不同的泥质呈色肌理都是不尽相同的。
明代紫砂陶与清代紫砂陶在泥料上的区别如...全部
紫砂壶鉴别、紫砂壶的鉴别
造型是最能体现陶瓷器时代精神的鉴定要素之一。明代的紫砂壶造型多以方形、圆形、筋囊式为主,线条简约,壶体偏大,平实质朴,给人以一种厚重质朴的感觉,光素而少华丽。
清代初期的紫砂壶造型与瓷器一样,出现了专为宫廷、皇家使用的精工细琢的宫廷壶,多以自然形和几何形为主。另有一些民间实用型壶类,壶形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珑。
清末及民国初的紫砂壶造型款式增多,附加装饰也增多,以仿古代名家为主,在形制上没有多少创新。
胎质:紫砂陶的胎质,具体地说就是泥料。不同时期的泥料有着不同的泥质,而不同的泥质呈色肌理都是不尽相同的。
明代紫砂陶与清代紫砂陶在泥料上的区别如同当时的瓷器一样。明代的紫砂壶表面均无光泽度,由于多是墓葬出土物,胎体吸收了地下的水湿气,所以表面失光。
明代制壶的泥料只是将最初用来制作大缸大瓮的泥料略加澄炼而已,杂质较多,所以器表很粗糙。
清代的泥料澄炼工艺总体提高,出现了紫砂细泥,这种状况与工艺史的发展进程是相吻合的。清代紫砂壶制品砂泥是细腻润泽的,也显示出古朴的意趣。
由于经常把玩磨擦,久而久之,会有一层光亮面,俗称“包浆”,如同古代硬木家具,由于年代久远自然而然产生的光亮面。有些自然形的制品,如仿生花果和昆虫等,器表也会有一层微弱的光泽。对于泥料的辨认,在紫砂壶的断代认识上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紫砂壶的成型工艺及其上的款识和铭刻也是鉴别的重要因素
紫砂壶的成型工艺及其上的款识和铭刻也是鉴别的重要因素。成型工艺:烧窑的方法、烧成气氛、窑炉结构、燃料等诸多外在因素都会在紫砂壶成品上或多或少地留下时代的痕迹。
明代创始期的壶是以手控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控按的指纹。晚明的时大彬创制了木模制壶,壶内壁不见指纹,而略留有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泥与壶身相接处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因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
盖与纽的相接处有时也会这样处理。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仅将壶放在同窑的缸中套烧,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却不能完全烧结,因此胎质较为疏松。清代的紫砂壶一般先要打泥片,再将泥片镶接而成,所以壶胎厚薄均匀,制作精细。
也有制壶大家仍然坚持以手捏制为主,如陈鸣远、杨彭年等人,工艺炉火纯青,非一般匠人能比。
近现代采用注浆成型,壶身略加修饰就极为光润,砂质细如膏泥,干脆而不润泽,里外极规整,手感极轻。
注浆成型的紫砂壶,需用较多的黏性土掺合砂泥,实际上紫砂的成分比例已经很小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它根本不是紫砂,而是土与砂泥的混合物,艺术性也就无从谈起。款识和铭刻:不同的时代,刻款铭字的部位和方法均不相同。
就一般规律而言,大彬壶书款的位置,多是在壶的底部。诗句刻在腹部,这种布局在清康熙时较为流行,到乾隆及其以后则成为一种主要的装饰风格。
根据科学分析,紫砂壶确实保有茶汤原味的功能,它能吸收茶汁,而且具有耐冷耐热的特性。
总括来说,紫砂陶有五大特点:
第一、紫砂陶是从砂锤炼出来的陶,既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蕴。
第二、砂质茶壶能吸收茶汁,使角一段时日能增积“茶锈”,所以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第三、便于洗涤,日久不用,难免异味,可用开水泡烫两三遍,然后倒去冷水,再泡茶原味不变。
第四、冷热急变适应性强,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不因温度急变而胀裂;而且砂质传热缓慢,无论提抚握拿均不烫手。
第五、紫砂陶质耐烧,冬天置于温火烧茶,壶也不易爆裂。当年苏东坡用紫砂陶提梁壶烹茶,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也决非偶然。这就是古今中外讲究饮茶的人,所以特别喜爱用紫砂壶的原因。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