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岁的孩子不愿看书,不背诗,唱儿
在互联网上一查,发现竟然有许多的早教专家反对教孩子背古诗,原因不外乎这几种:
一、三岁之前,孩子对古诗词根本不理解,让他们背,只是机械记忆,根本没有理解,并且最重要的是,三岁之前的记忆对孩子来说只是暂时的,过了三岁,会全部归零,(这应该很有道理,因为我根本记不得自己是怎么吃奶,怎么学走路的。 )我的那位才子同事也跟我说:他教女儿背的诗,现在全忘光了!
二、孩子的童年最快乐,如果给她们强加这么繁重的学习任务,她们将感受不到童年的美好,这将会成为她们一辈子的遗憾甚至阴影
三、就算只为训练记忆能力,可以背儿歌,没有必要背这么深奥难理解的诗词,儿歌简单易教,而且贴近孩子生活,她们...全部
在互联网上一查,发现竟然有许多的早教专家反对教孩子背古诗,原因不外乎这几种:
一、三岁之前,孩子对古诗词根本不理解,让他们背,只是机械记忆,根本没有理解,并且最重要的是,三岁之前的记忆对孩子来说只是暂时的,过了三岁,会全部归零,(这应该很有道理,因为我根本记不得自己是怎么吃奶,怎么学走路的。
)我的那位才子同事也跟我说:他教女儿背的诗,现在全忘光了!
二、孩子的童年最快乐,如果给她们强加这么繁重的学习任务,她们将感受不到童年的美好,这将会成为她们一辈子的遗憾甚至阴影
三、就算只为训练记忆能力,可以背儿歌,没有必要背这么深奥难理解的诗词,儿歌简单易教,而且贴近孩子生活,她们乐于接受
四、记忆能力好,是否就可以成才?我的同事给我举了个例子,另外一位老同事,记忆力非常好,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事件,如数家珍,但却没什么成就。
也就是说,仅仅为了训练记忆力而花费大量的时间,浪费孩子最美好的光阴,似乎得不偿失。
这些理由,已经足够充分让我赞同不背古诗了。
可是,我还是有一些很不成形地微弱的想法:
一、三岁之前的记忆真的被全被抹去了吗?三岁之前的记忆对人以后的学习生活真的没有一点作用吗?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那为什么我们是一岁左右学会吃饭学会走路的,而不用从三岁开始再学一遍?
这应该说明三岁之前的记忆是有的,只是很少有人能记起来
几个事例或许对我们有帮助: 钱学森3岁时,显示出非凡的记忆力,已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
邻居均说钱家生了个 “神童”。钱母善于采取启发教育。她给钱学森每日安排的功课是:清晨准时起床,加强身体锻炼,早饭后就教儿子背诵唐诗。累了,就让儿子看一下儿童读物。下午或者教儿子画画,或者写毛笔字,每日如此,幼小的钱学森从小就树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钱学森幼年时的背诵对他惊人的记忆力和以后成为新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是否起作用?
鲁迅先生小时候,父亲对他极其严厉。
要求他背诵了许多古诗文。他那时是深恶痛绝的,并认为一点用处也没有,因为以后全都忘记了,或者是根本不理解。但鲁迅先生在小时候背的古诗文对他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是否没有一点作用呢?
李白也是六岁能写文章,三岁左右就能背诵许多经典古籍,这对他以后成为诗仙是是否起作用?
我在网上查的资料:
心理学上认为人的记忆一般是在三岁之后。
那么,是不是三岁之前没有记忆呢?回答是否定的!也就是说,三岁之前人是有记忆的,不过这记忆像我们放在箱底的衣裳,很少穿过,所以从来没想起来过
既然三岁之前保留有记忆,而这记忆又回忆不出,是不是这种记忆都是一些无用的信息呢? 回答同样是否定的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3 岁前儿童的记忆之所以不能永久保持而出现“幼年健忘”,一方面是因为3岁前儿童大脑皮质细胞的反应性高,他们往往容易识记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全部细节。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3 岁前儿童脑皮质的各个区域还没有完全成熟,儿童识记的材料促使了大脑的发育,而发育的脑区的结构又控制了先发育的脑区,妨碍了原先记忆的东西,使人不能回忆起更早发生的事情。 但是这种记忆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构成大脑以后思维能力的基础。
正如我们都知道数学中方根的意思,可是我们都忘了方根的算法,需要时便去查方根表。当我们会算方根时,才有了方根表,可是习惯了方根表后,我们便忘了方根的算法,但是能说方根的算法不重要吗?三岁前的记忆便如这方根的算法!
也就是说,三岁之前并不是没有记忆的,我们在三岁之前教孩子背诗对孩子来说并不是没有作用的。
那么作用大不大,看上面的例子,或许它们能给我们一点启示。
二、背诵古诗词和孩子的快乐生活矛盾吗?
今天我试了一次。
在开车带妞妞上课的过程中,一边教她背《静夜思》,回家的路上再让她背一几遍。发现:第一,她很喜欢背,一点也不抗拒;第二,背得很快,大概三四遍左右,她已经能够背下一半,就是我说开头两个字,她能接下剩下的三个字。
花的时间,加起来总共不到五分钟。我估计,明天和后天再各花五分钟,她已经能完全背下这首诗。
这个试验说明,背古诗词花的时间并不多,并不会因此而让她整天生活在学习当中,享受不到童年纯真的快乐
而且,妞妞现在已经会背很多首儿歌了,都是她非常喜欢的,比如《小兔子乖乖》我教了她三遍,她就能全部背下来,并且还能配合手势,边跳边唱,这是因为她非常喜欢这首儿歌
三、用背儿歌的形式代替古诗词,是否更好?
应该说两者各有优势。
儿歌贴近生活,简单易懂,而且内容都与孩子喜欢的动物、生活有关,孩子更喜欢,更容易接受。背诵儿歌的效率可能更高。
中国文字原本就蕴含着艺术美,周作人先生说,中国汉字具有游戏性、装饰性与音乐性的特点。
而中国古典诗歌更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质,从古到今始终散发着迷人而高贵的气质。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伊莉老师是这样看待儿歌和中国古诗词的区别的:
近年看过一些资料,有的人反对在孩子小时候教他们读古诗。
认为孩子不理解,只是鹦鹉学舌地记住一些音节,所以提议在孩子小时候应该教他读儿歌,不要背古诗。我个人不太认同这样的观点。
艺术首先需要感知,幼儿学古诗并不重在理解,古诗词平仄押韵,韵律感非常好,良好的感知自然会慢慢形成“理解”。
觉得古典诗词陌生难懂,这是大人的事,孩子则没有这种疏离感。儿歌可以教孩子一些,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取代古诗。每个人的学习时间都非常有限,我们应该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如果家长拿出读儿歌的轻松和愉快来教孩子读古诗,孩子是感受不到这两种文字在愉悦感和美感上的差别的。
另外,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的背诵,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古典诗歌,我觉得它值得一个人从小背到老。
四、记忆能力好和成才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这肯定不是必然的。成才靠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只有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能成才。现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一个人光记忆力好,没有好奇心、想像力,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好的情商,想要成才估计很难。
所以,把背诵古诗词当作早教的全部,认为一个孩子能背很多诗词就是很优秀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说了这么多,那么古诗词,背还是不背?
我觉得有几个前提:
第一、如果你对孩子的早教根本没有概念,或者是根本不赞成早教,你肯定不会背
第二、如果你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没必要背
第三、如果你对孩子的教育没有持之以恒的信心,也没必要背,因为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早教,0到3岁只是开了个头,教育应该是从0岁到18岁贯穿始终的
第四、如果是为了背诗而背诗,只求得一个背诵了多少诗的结果,更没必要背
那么,如果背诗词不是为了背诗词,那是为了什么?我想说的是:
一、我早教的目的并不是让她学更多的知识,而是希望她长大后有学更多知识的能力
二、早教最重要的目的是训练大脑,不仅仅是训练她的记忆力
用中国的古话说:“脑是越用越灵光的,不用是会生锈的。
”
用现代的科学理念来说:“普通大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功能细胞,信息贮藏的理论容量相当于藏书量1000万册的美国国会图书馆的 50倍。 目前我们开发的大脑潜能平均只有5%左右,约有95%的大脑潜能尚待开发与利用,即使像爱因斯坦这些科学精英的大脑的开发程度也只达到13%左右。
按照这样的理解,开发大脑潜能,让宝宝变得更加聪明起来并非什么天方夜谭。
用现代的科研成果来说:人的脑突触越多,记忆力越强。那么脑突触是怎么形成的呢?当人的感觉器官接收到外界的刺激,脑细胞间就会形成突触,传递相应的信息。
在脑突触高速发展的阶段,接受到相同信息所产生的突触就比较多;相反产生的突触就比较少
三、把背诗词当作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入口,让孩子在接触中感知,在感知中熟悉,在熟悉中感悟
那么,到底应该教孩子背诗词?我的初步想法是:
不把背诗当作任务,而把它当成一种享受,让孩子爱上诗词
不硬性规定数量,视情况而定,喜欢背,就多背点,不喜欢就少背点或不背
从她喜欢的诗入手,慢慢由儿歌过渡到古诗词,或是两者各占一半
不把背诗当作炫耀的资本,做到动机单纯
最重要的一点,每天花的时间不能太多,要保证孩子尽情玩耍的时间
开始了就要坚持下去,不论结果,坚持就是胜利!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