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经济的发展速度为什么这么慢?连云
从统计数字解读连云港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连云港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在全国、全省更大范围内比较,连云港还属于沿海地区的低谷、经济大省的洼地。如何尽快走出低谷和洼地,是摆在连云港人面前紧迫而又严峻的课题。 而且,以连云港的区位条件、知名度和相关地区的期望,连云港的发展还不能仅仅满足于走出低谷和洼地。
从沿海看,中国四大海域中,南海、东海、渤海分别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都市群,而黄海还相对沉寂;从沿桥看,陇海-兰新经济带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发展格局,全线经济实力都亟待提升。
中国第四个发达经济带会出现在黄海沿岸吗?中国下一个崛起的经济增长极会是连...全部
从统计数字解读连云港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连云港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在全国、全省更大范围内比较,连云港还属于沿海地区的低谷、经济大省的洼地。如何尽快走出低谷和洼地,是摆在连云港人面前紧迫而又严峻的课题。
而且,以连云港的区位条件、知名度和相关地区的期望,连云港的发展还不能仅仅满足于走出低谷和洼地。
从沿海看,中国四大海域中,南海、东海、渤海分别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都市群,而黄海还相对沉寂;从沿桥看,陇海-兰新经济带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发展格局,全线经济实力都亟待提升。
中国第四个发达经济带会出现在黄海沿岸吗?中国下一个崛起的经济增长极会是连云港吗?如果单就地理环境而言,连云港的区位优势甚至超过上海。面对同样的太平洋,背靠同样的欧亚大陆,上海延伸的是通往内地的古老长江,连云港延伸的是通往世界的新兴陆桥。
历史选择了连云港,连云港应当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使命。作为连云港人,我们应当具有使连云港成为未来中国经济中心之一的万丈雄心。
信心的立足点是实干,宏伟的远景离不开科学的设计,连云港如何启动新一轮大发展?新一轮超常大发展的战略思路是什么?最近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调研考察连云港时,强调了“解放思想,以工兴港、以港兴市、以市带农”,我们理解这是对连云港发展战略思路的高度概括和提炼。
下面结合连云港与全国、全省以及发达地区的统计数字对比,谈谈对这四方面重要性的认识。
一、解放思想是连云港大发展的关键
地处东部沿海的连云港,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门户和窗口,理应最早感受到世界经济发展浪潮的熏陶和冲击,最先接受市场经济的挑战和洗礼。
但是,我们先后贻误了几个重要的历史机遇,甚至还丧失了一些原有的发展优势,日积月累,扩大了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2002年,连云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85元,低于全国的7997元,更低于全省的14397元,也低于苏北的7644元。
1978年,连云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21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430元)的3/4;而2002年,连云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2多。1978年,连云港以10。45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总量的4。
2%;到2002年连云港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35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扩大了10。8倍,但占全省的比重却下降到了3。3%。
讨论连云港发展不快的原因,比较典型的观点有这样几种:国家给予优惠政策不多、上级重视扶持不够、历史条件不好、发展基础薄弱、客观环境一般、周边竞争压力太大等。
让我们来对比一下温州的发展过程,看看差距的原因到底在哪里。改革开放前,偏居浙南一隅的温州,土地贫瘠,农业发展水平较低,人均耕地少,粮食缺口大;加之地处海防前线,成为计划经济条件下从备战角度需要配置资源的“弃儿”,很少得到国家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关注和扶持;而且远离大中型工业城市,交通条件恶劣,运输成本较高,国有集体经济基础较差。
寡助唤起自立,温州人素以“敢为天下先”而称著。正因为自然条件差、经济底子薄、关注程度低、发展潜力小,他们固守土地的观念相应比较淡薄,受传统体制的束缚也比较少。集体资源匮乏,就从一人一户干起;自身资源贫瘠,就走出去闯市场。
吃苦耐劳的温州人靠小商品催熟大市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以自产自销方式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在自身缺乏资金、引进外资困难的情况下,温州创造了一个令世人震惊和称道的经济奇迹,铸造了私营个体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主体的“温州模式”,闯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
今天,温州的国内生产总值己经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55亿元,是连云港的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接近连云港的2倍;财政收入为126。26亿元,比连云港(26。99亿元)多了近百亿。其实温州腾飞前各方面条件并不比连云港好什么,我们不能忽视这样几个事实:1、温州的区位从来就不比连云港有优势,当初台海经贸基本是零交流,即使现在温州港口发挥的作用也不如连云港。
2002年温州港口货物吞吐量为2060万吨,比连云港少1256万吨。2、温州的经济基础并不比连云港强,1978年温州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比连云港多2。7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连云港还低83元;全部财政收入仅为1。
35亿元,也比连云港少0。51亿元。3、温州享受来自外界给予的政策和扶持,并不比连云港更特殊更优惠(当时浙江的经济实力也不如江苏强),倒是连云港多了一次新陆桥贯通的机遇。4、当时的个体私营经济(尚无民营经济一词)的发展并不象今天这样受到重视和鼓励,甚至还会遇到一些政策性歧视和限制。
5、今天雄厚的温州民营资本都是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积累的,我们仍然记忆犹新的“温州发廊”、“温州眼镜店”、“温州皮鞋城”等,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遍布全国,其中包含了多少温州人的心血和汗水。
6、今天潇洒富有的温州人在当初并不被很多人所接受,至少他们从事的劳作(一般人都不认为那是工作),在我们一些人的眼光中是被认为低人一等的。对比流淌在每个温州人血液里的“经商”情结,我们很多人头脑中还残余着“轻商”观念。
从与温州的比较看出,我们在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主动开放、振奋精神、创造机遇、勇于创新、敢于竞争等多方面都有差距。我们的思想观念没有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文环境尚未形成。
思想比较保守和观念比较陈旧,成为制约连云港超常大发展的瓶颈。连云港的自然条件和客观环境不仅一直不差,而且相当好;历史基础虽较为薄弱,但各地起点相差并不大;受到竞争挤压也不是特别难以承受,毕竟周边城市的实力有限;国家重视程度也不低,至少把不多的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发展先机给予了我们,可惜我们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到没有抓住(这就是思想解放的问题)。
作为连云港人,特别是一些总在找客观原因的连云港人,应该勇于面对自我,更多地反思自身的问题。严格地说,老是盯着客观环境找借口,也是思想不解放的表现之一。
自然环境和客观条件不是约束发展的根本原因,思想解放不够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根源,其他因素都是可能克服或转化的。
薄弱的基础可以通过奋斗来弥补,不利的条件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善,无助的环境可以通过争取来利用,竞争的压力可以通过勇敢的面对来转化为动力。而作为发展主体的人,如果头脑糊涂、思想麻痹、精神萎靡,则肯定难以有所作为。
事实上,经济的突破往往与思想的解放相伴而行。发达地区取得巨大成就的最根本、最重要变化,就是广大干部群众增强了开放意识、改革意识、竞争意识,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确立了新观念。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对宏观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驾驭能力,树立起了一种敢闯敢冒、你追我赶、力争第一的精神。
学习、赶超发达地区,首先必须在思想认识上学习、赶超他们,这是连云港能否实现超常规大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以工兴港是连云港大发展的基础
我们理解以工兴港,就是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港口建设和港口经济超常发展。
工业化是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是推进现代制造业、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过程。工业化阶段可以划分为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超工业化(工业现代化)时期四个阶段,一般运用下列指标来测算工业化水平。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照钱纳里标准模式,工业化四个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1982年美元计算)大体为728-1456美元、1456-2912美元、2912-5460美元和5460美元以上。
我们采用1982-2001年20年汇率的几何平均值折算当年价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2002年连云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553美元,初步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2、三次产业结构。
根据库兹涅茨等的研究成果,当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降低到2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2002年连云港三次产业结构为23。5:44。0:32。5,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3、农业劳动力比重。在工业化四个阶段,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一般大体为80%、50%、20%和10%。2002年连云港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为53。4:20。9:25。7,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4、城镇化水平。在工业化不同阶段,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相对份额大体为10%、30%、70%和80%。2002年连云港城镇化水平为33。9%,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综合判断,目前连云港总体上正处于由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时期,在产业结构上存在着第一产业比重偏高,而第二、三产业比重偏低的缺陷,对第一产业的依赖还比较大。
由于连云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全国水平低412元,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不如全国水平(14。5:51。7:33。8),城镇化率也比全国低5。2个百分点,所以工业化进程慢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连云港经济发展速度不够快,经济运行质量不够高,发展后劲不够足,正是反映在工业化程度差距大,特别是制造业的增长不够快。
连云港工业经济仍较脆弱,总体竞争能力不强,发展相对滞后。在推进工业化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有:一是体制和机制上存在一定问题,传统产业亟待改造和升级;二是工业规模小,技术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负担较重,缺少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缺少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四是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队伍;五是缺乏资金,招商引资的难度不小,投资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由于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竞争异常激烈,发展难度很大。我们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或多或少存在畏难心理,流露出避重就轻的想法,希望能直接超越工业化,以三产代替二产振兴连云港经济。但是,历史经验和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工业化进程可以通过加速发展来缩短,却无法逾越。
连云港要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切实树立“以工兴港”的理念至关重要。在“以工兴港、以港兴市、以市带农”的发展思路和“新兴工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重点旅游城市”的建设目标中,工业作为基础、作为先行有其必然性。
加快工业化进程是连云港加快改革开放、加快富民强市的首要任务和第一方略。必须牢固树立以工业立市、以工业强市的观念,增强推进工业化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树立知难而上、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在确立必胜信念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存在的一些有利条件。
国内外有许多通过缩短工业化进程从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成功范例:19世纪后半叶的德国和日本,抓住了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契机,依靠大量运用化工、电气等新技术,在较高的技术起点上开始工业化而实现了经济飞跃。
目前连云港正有着这样的现实可能。首先,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充分利用世界最新的科技成果,在较高起点上推进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其次,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和国际经济结构大调整使我们可以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更多地利用来自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和以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工业技术,壮大我们的物质经济基础。
最后,国内外产业和资本的梯度转移为我们加快工业化进程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条件。
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己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共识,而发达地区走在前列的许多城市已经把建设制造业基地作为未来城市的发展目标,这在客观上搭起了新一轮竞争的大舞台。
谁能在这个决定未来发展前景和后劲的战略问题上,想得更远、动得更快、干得更好,谁就能抢得先机、赢得主动,获得更大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借鉴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经济发展的经验,结合连云港实际,全力以赴促进工业经济的崛起,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千方百计力争在第二产业竞争中,抢占有利发展的位置,为连云港全面大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三、以港兴市是连云港大发展的依托
我们理解以港兴市,就是要加快发展港口经济,促进城市综合实力、城市形象不断提升。
港口经济的概念可以定义为“以港口为中心、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相关产业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实现彼此间相关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繁荣的开放型经济”。以港兴市中“港”的涵义应该包括:一要不断加速港口建设,扩大港口辐射面;二要以港口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仓储业,配置国际物流中心的职能;三要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资发展临港产业;四要加快“海上连云港”的建设,不断提高海洋开发的层次和水平;五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特别要建设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
连云港是全国地级市中唯一以港命名的城市,可以说没有港口就没有连云港市。连云港已有的经济发展得益于港口的存在,今后的快速崛起更要依托于港口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港口是连云港的优势,也是连云港的骄傲。
改革开放以来,连云港口岸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码头泊位数由1978年的8个,增加到2002年的34个;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78年的594万吨,增大到2002年的3316。2万吨,增长了4。6倍;集装箱吞吐量从无到有,2002年达到20。
51万标箱。同时,依托港口,加快外贸出口和招商引资。2002年连云港进出口总额为7。47亿美元,是1988年的125倍;外贸依存度为17。6%,较1988年提高16。3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5。
37亿美元,是1984年的64倍。
虽然纵向比,连云港的港口和外经贸发展成效显著,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落差还是十分明显。连云港1980年是中国内地八大海港之一,但目前己下滑到十名以外。连云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比重也由1980年的3。
4%,下降到2002年的2。0%。2002年连云港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只有17。6%,比全国水平低32。1个百分点,比全省水平低36。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依存度11。9%,比全国水平低14。
4个百分点,比全省水平低18。1个百分点。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完成进出口总额379。4亿美元,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仅完成2。65亿美元,占比重不到1%。由此可见,港口竞争优势不强,对经济发展的龙头和支撑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外贸依存度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还不大;外向型经济运行质量不高,还难以担当“外向带动” 的重任;招商引资规模偏小,还没达到直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这与连云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江苏唯一海港城市的地位很不相适应。
我们的港区优势为什么没有发挥好?主客观原因都有:一是连云港本身经济欠发达,当地物流量偏小,仅占港口货物吞吐量的5%左右;二是港口的腹地是欠发达的中西部,物流量也相对较少;三是港口能力不足,码头设施及机械设备老化,不能满足大吨位船舶的需要;四是周边的港口先后崛起,把有限的货源分流了一部分;五是过去我们忽视了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优势,意识不到港口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没有认识到发展临港工业的优越性;六是认为连云港是中西部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没有考虑到周边港口会分流货物,没能及时增强港口竞争意识。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环境、大需求的催化作用下,海港对推动国家,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国际经验来看,由于港口的生长点效应,使其对一大批相关产业产生前、后向的拉动作用,故一直被看成是地区经济的增长点。
港口与经济、港口与城市紧密相连、互为促动,世界排名前35位的大都市有31个靠海靠河,世界10大经济中心都是靠海靠河的港口城市。国内发达地区集中在东部沿海的事实,也说明了现代化建设对港口的依赖越来越大。
港口作为基础性设施,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港口的属地性,使城市可以利用港口的地缘优势,建设工业区,开发保税区、临港物流区,兴办围绕港口而存在的众多服务性产业,从而增加城市的财政,扩大城市的就业,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由于港口的潜在优势,这就决定了港口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城以港兴、港以城旺是国内外港口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发达地区充分利用沿海港口条件,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积极实施外贸主体多元化、出口市场多元化、出口产品多元化、贸易方式多元化战略,使之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个地区、一个中心城市的发展,走开放型经济发展之路乃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港口动则连云港兴,连云港新一轮大发展的突破口就是大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化。这就要求必须以港口为依托,以开放型经济为引擎,以招商引资为助推器。
地区间的竞争已日趋激烈,留给我们的机遇和时间并不多。哪个地区的开放度高、招商引资多,哪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就快、竞争力就强。连云港应当依托港口优势,通过实现港口经济跨越式发展,实施大开放战略。
当前连云港实现港口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一些十分有利的条件,我们一定要及时把握好。一是中国加入WTO后,外贸进出口逐步大幅度增长,由于我国外贸进出口运输主要依靠海运,因而必然带来港口吞吐量的增长;二是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中西部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必将增多,具有陆桥直通车的连云港港口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三是随着船舶的大型化和资源的洲际化,沿海、沿江投资设厂已成为主要趋势,沿海港口更是跨国公司投资办厂的理想场所;四是新批准的连云港出口加工区在国家验收后,将进入全面的实质性运作;五是随着江苏“海上苏东”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连云港较为丰富的海洋资源将会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
四、以市带农是连云港大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们理解以市带农,就是以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提升城市竞争力和整体综合实力,进而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显著的状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城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在发展和竞争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城市竞争是关于其财富(或价值)及其增长的竞争,由城市在竞争中的比较优势、绝对优势等因素综合形成的力量即是城市竞争力。
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是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连云港应明确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使命和战略定位。
徐州以其地理位置和城市规模,似乎成了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当然候选。然而,市场经济的中心城市与计划经济的行政中心并不是一回事,它不取决于中心位置和大城市因素,关键是改革开放的领先作用和区位条件。
特别是在周边地区欠发达的情况下,沿海港口成为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北方的大连与沈阳、青岛与济南都是沿海港城发挥的辐射作用比省会城市大。淮海经济区的现状,决定了连云港不可能坐等兄弟市发展成为中心城市,再来带动自己。
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不必低调和矜持,而是要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努力提升城市实力,承担起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重任。
1、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是连云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城市化不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重要的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结构的转化,是传统劳动与生活方式向现代化的转化。
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阶段性的结果,也是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2002年连云港城市化率达到33。9%,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时期。但连云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非农产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76。
6%和46。6%,比城市化率高42。7和12。7个百分点。连云港城市化水平也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了5。2个百分点和10。8个百分点。基本实现城市化的一般标准是城市化率70%,连云港才接近此标准的1/2水平。
从国际经验来看,城市化率达到30%左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千美元左右,会出现一个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城市化的决定性进展往往在此时实现。连云港已经站在了这一时期面前,推进城市化存在着非常良好的机遇。
连云港市、县、镇的实力,决定了推进城市化进程应以城市为主体,以中心镇为补充。因此,应把城市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采取培育大城市的发展战略。
2、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是连云港应对地区发展竞争形势的现实要求。
城市是商品经济的载体,没有城市作为载体,不可能有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有市场经济的发展。只有尽快将城市做大做强,才有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沿海城市的角逐。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城市之间在发展上的竞争日趋激烈。
连云港的发展不仅与苏南存在较大的差距,相比于周边城市也无优势。2002年,连云港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三产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指标,在淮海经济区20市中均仅列第7-9位。
经济总量大致在徐州、济宁、临沂、盐城、泰安、周口、淮安之后居第8位,人均指标大致在莱芜、泰安、日照、济宁、徐州、枣庄、盐城之后居第8位。中心城市规模小、综合实力弱,服务功能和集聚能力不强,使连云港在新一轮经济竞相发展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
只有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才能赢得竞争中的优势。
3、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是连云港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中功能和产业门类齐全的基础层次,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也是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和动力源泉。
连云港县域经济虽有发展,但相对而言存在实力不足、财力不富、竞争力差、特色不强等问题。2002年在全省54个县(市)中,连云港所辖县主要经济指标的位次均较偏后,而且绝对值与苏南县级市相差很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赣榆居34位、东海居39位、灌云居46位、灌南居53位,人均财政收入:赣榆居45位、东海居46位、灌南居47位、灌云居54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赣榆居45位、东海居49位、灌云居53位、灌南居54位。
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快速成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县域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县强而市兴,县域经济的崛起,使城市的经济充满活力和生机。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县域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依靠一个经济增长中心,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又必将辐射和带动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
没有合理的城市规模就不会带来城市的规模效益,连云港过小的城市规模对所辖县经济的辐射和带动极其有限,好比小马拉大车,非常吃力。因此,连云港城市的综合实力需尽快提升,并以此带动扶持在周围成长起一批卫星城镇,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模式,以大大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4、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是连云港缩小城乡差别的必由之路。
在计划经济年代,农村人口被严格控制向城市流动。连云港城市规模一直偏小,到1978年市区仅有35。91万,而烟台、宁波、温州等同期市区人口已经达到或接近百万规模。
随着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原有格局被打破,城乡之间的流动不断加大。但是连云港城镇人口比重和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比重增长较为缓慢,2000年人口普查时,分别只有28。02%和25。71%,在省内13市中仅高于宿迁。
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991元,在全省最低。连云港经济发展缺少后劲,主要原因仍然是农业人口过多,农业产业比重过大。江苏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的关键在苏北,连云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
从某种意义上说,促进城市化发展和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迅速扩大城市规模,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创造条件,才能解决连云港两元经济结构特征显著的问题,才能实现富民强市、快速崛起的奋斗目标。
(刘 军)。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