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如果文章采用寓言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意思是要按照树木的客观生长规律来种树,使树的本性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才能使其茁壮成长。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在《郭橐驼传》中提出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思想观点,主张顺应事物的天性,使其良好本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认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思想观点也非常适用于我们对学生的教育。目前,我们一部分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是“逆其天性”。比如家长对小孩子过份呵护,老师为他们包办代替过多,使得他们生活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习上只会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这样的教育结果令人担忧。作为家长和老师应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育孩子时做...全部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意思是要按照树木的客观生长规律来种树,使树的本性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才能使其茁壮成长。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在《郭橐驼传》中提出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思想观点,主张顺应事物的天性,使其良好本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认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思想观点也非常适用于我们对学生的教育。目前,我们一部分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是“逆其天性”。比如家长对小孩子过份呵护,老师为他们包办代替过多,使得他们生活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习上只会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这样的教育结果令人担忧。作为家长和老师应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育孩子时做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再看看我们教育学生的方法,学生们犹如春天破土而出的小草,枝头的嫩芽。这样的年龄,正是天真烂漫,充满童趣的阶段。
而我却不仁道地剥削了他们休息的时间。一直想把他们的成绩搞上去,却总按照自己的意愿给他们加上了太多的负担。
那么如何在教育孩子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呢?
一、还给孩子一颗童心,顺应其天性
孩子有玩的天性,有馋的天性,有好奇的天性,有问的天性,有幻想的天性等等。
他们往往对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甚至是非常可笑的事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孩子会问一些成人意想不到的问题:太阳为什么是红的?树也会口渴吗?水从什么地方来的?这时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害怕耽误时间就耻笑、批评孩子,也不要表现出不耐烦。
要知道这正是孩子天性的自然流露。
孩子们常常会带回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并对你说:“这是我的宝石,那是我的小公主”。有时他们还会带回青蛙、蚱蜢及其他各种不知名的小虫、甚至老鼠等小动物。这时大人切不可横加干涉或阻拦,更不可干脆将这些东西统统扔进垃圾箱。
因为这正是儿童玩的天性和善良天性的表现。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孩子对这些事情的热爱,正是对生活的最初发现,也正是他们认识生活、热爱生活的开端。聪明的家长和老师会参与其中,会和孩子一同分享生活的快乐。
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孩子会更加留意和关心身边的事物和事情,会更加容易学会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并会拥有一颗善良的童心。我们和他们一同分享生活的快乐,还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创造性思维的种子。
二、为孩子天性的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我们的教育提倡的是个性。要让学生主动发展,就必须为孩子天性的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首先,教育者要学会糊涂,给孩子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
传统的教育理念把“严师出高徒”作为座右铭。诚然,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是有效的教育手段,但我认为,过分的严厉,对学生施以“高压”,往往会使儿童心理扭曲,表面上虽屈服于老师,实际上是口服心不服,甚至于会因此产生逆反心理而与教师对抗。
岂不知,在很多时候,老师的宽容能使学生内心受到感化,会收到神奇的教育效果。
宽容是一种信任和激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宽容能激励学生自省、自律、自强。记得陶行知先生当育才小学校长时,一位学生在考试时少写了一个小数点,被扣了分。
试卷发下来后他悄悄添上了这一点,并来找老师要分。陶先生对此并没有挑明,而是满足了他补分的要求,但在那个小数点上重重地画上了一个圈。这位学生明白陶先生这样做是在保护他的自尊心,既感激又内疚。从此,他对自己要求更严了,对老师也更尊敬了。
试想,假如陶先生当众劈头盖脸地训他一顿,其效果会是怎样?这位学生即使认识到错误也可能会对老师敬而远之。可见,陶先生这种宽容和“糊涂”的教育方式,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其次,在教育过程中要避免几个过度:
1、过度保护。
在现代家庭中,孩子往往是家中的“小太阳”,是重点保护对象。孩子开始学做事情时,自然是显得笨手笨脚打。不少长辈往往情不自禁地着急,就自己动手包办代替了。久而久之,孩子就变得什么也不会干、不愿干了。
家里的大人就更是顺理成章,剥夺了孩子自己做事的一切权利。这种做法使孩子不会干和不愿干还是小事,使孩子因此失去了自信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种情况家长有之,老师中也为数不少。例如借口防止学生受到伤害,体育课取消了跳马运动,自然课取消外出参观,化学课取消实验,劳动课取消有关农作物的种植。
这种过度保护的做法是多么可笑而又发人深省。在这么多的保护伞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儿童,怎么可能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呢?
反观发达国家,父母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小时候就让孩子分担家务,甚至让他们自己动手修理、装配家里的一些小型机具,分担家里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
在原西德,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的人擦皮鞋等。在日本,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
从中国和国外教育方式及教育观的差异上,我们不难找到“中日夏令营”活动中中国孩子惨败的原因。
由此也为我们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2、过多、过度批评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听了这段话,我们不禁要问自己是否常常骂孩子“你真笨”,“你怎么样不如别人”,甚至还有一些不堪入耳、伤人自尊心的话。
是啊,我们不能用过多、过度的批评和责备抹杀了未来的科学家,不能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
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为每个孩子特点的形成因素是十分复杂的。
每个孩子的先天遗传基因不同,后天的家庭经济状况、教育环境、生活给养、生存空间、社会关系等各方面千差万别。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反映到孩子的身上。因此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孩子都同样优秀,我们应从不同方面去评价他们,换个角度你就会发现原本你认为不行的孩子其实也有很多优点。
三、让学生在尊重、鼓励、微笑和关爱中成长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表明:人的第一需要是生理需要,第二是安全需要,第三是获得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是被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由此可见,人在满足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后,最迫切的就是获得归属、关爱和尊重的需要。
那么,我们的学生是否获得了教育者的关爱和尊重呢?
对这个问题从一则小小的班规中我们就可得到答案:丢一片纸屑,罚!忘了带校徽,罚!忘记作值日,罚!忘记写作业,罚!上课违反纪律,罚!……
面对大量的冷酷的惩罚条款,学生感到处处都在被强迫行事,不可能感到这些过规章制度是在关心、尊重和保护自己。
学生们在这种随时可能被罚的环境下学习、生活,时时如履薄冰,师生之间感情冷漠当然不足为怪了。如此训练出来的学生除了表面上听话以外,还有什么个性、创造性可言?
因此,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是要彻底改变这种以严厉为特征的处罚,教育者要改变铁面包公的形象,要让学生变他律为自律,要用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
如果说尊重是为孩子的天性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那么对孩子的鼓励、微笑和关爱则是孩子天性发展的丰富营养。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得到他人的欣赏,尤其是儿童,特别需要得到大人的赞赏。往往老师一句表扬话会成为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和不断向上的指南。
生活中也不乏因为“爱”而教育成功的例子:双耳全聋的杰出女性周婷婷,过去的脑瘫儿现在的优秀高中生冯聪,著名聋障女舞蹈家邰丽华等等,都是爱的教育创造的奇迹。
四、给孩子提供一个宣泄情绪的平台
孩子慢慢长大了,心里想的东西越来越多,他们开始用心去感受世界。
面对日益加重的学习负担,面对一些家长和老师的不理解,他们或许会忽然觉得自己充满了矛盾和困惑,会赶到内心烦燥不安,会想找个人大吵一架,或者会想把自己关在屋里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这时,你最好的应对方法是保持沉默。
如果你对孩子有足够的了解和信心,你何必在乎孩子偶尔的反常行为呢?相反,你应当为自己的孩子懂得采取这种并不太糟糕的发泄方式摆脱困窘而感到庆幸。孩子的心理是脆弱的,过大的压力常常会使处在天真烂漫年龄段的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如果他总把学习、生活或是人际交往中遇到的所有不愉快闷在心理,长此以往,极易造成心理障碍,严重者还会做出一些不可收拾的事情。
不久前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马加爵其人在学习和生活中不会排解矛盾以至形生扭曲的人性,最后竟酿成杀害四位同学的惨剧。
冷静下来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这就是一个长期无发宣泄情绪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许多孩子非常需要一个宣泄情绪的平台。
排解情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这对孩子的身心都很有好处。
尽管他们有时发泄的方式也许有些过激,我们也应该给予充分理解。我们所需要做的不是阻止他们,更不是大发雷霆或使用暴力,而是让他们懂得发泄自己的情绪不能拿别人当出气筒,也不能失去理智,要适可而止。当你的孩子情绪平复后,你会发现他比以前更懂事了,还会为自己的过激行为感到惭愧,并对你的宽容心存感激。
这时,你再适时给予教育,他一定会心悦诚服。重要做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人们不会责怪牡丹气味不香、梨花花朵太小、荷花长在水中,也不会责怪葡萄藤上不结西瓜,而是赞赏花草树木各尽其天性,发展其长处,于是才会有这万紫千红,百花争妍,美景纷呈的世界。
那我们为什么不该携起手来,共同为发挥学生的天性,让孩子的未来呈现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的局面而努力呢?。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