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威尼斯商人》影评、《音乐之声》影评、
小议《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悲剧
是的,这是一部悲剧。
这部电影还原了原作的大部分情节,给了我们真相。
Shylock本是可怜之人,犹太人备受凌辱的时代,他被Antonio凌辱之后,还免息借给Antonio三千金币,要求的只是如期偿还,否则需要Antonio身上的一磅肉。
他的女儿叛逃,他希望按照律法惩治Antonio,然而最后却落得财产尽失,并被逼加入基督教,放弃自己的信仰,生不如死。
Shylock从来没有站在道德的对立面,他从头到尾都只是悲剧人物。 他从来不完美,他一直被仇恨左右着,然而他却从来不是我们一直被教科书所教育的“铿吝、冷血”形象。
Ant...全部
小议《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悲剧
是的,这是一部悲剧。
这部电影还原了原作的大部分情节,给了我们真相。
Shylock本是可怜之人,犹太人备受凌辱的时代,他被Antonio凌辱之后,还免息借给Antonio三千金币,要求的只是如期偿还,否则需要Antonio身上的一磅肉。
他的女儿叛逃,他希望按照律法惩治Antonio,然而最后却落得财产尽失,并被逼加入基督教,放弃自己的信仰,生不如死。
Shylock从来没有站在道德的对立面,他从头到尾都只是悲剧人物。
他从来不完美,他一直被仇恨左右着,然而他却从来不是我们一直被教科书所教育的“铿吝、冷血”形象。
Antonio这个形象也并不是我们印象中那般高尚,他不过是自己信仰的卫道士罢了,披着基督教的圣衣凌辱Shylock,最后又用“保管Shylock一半财产”的方法来延续自己的伪善。
Antonio爱着Bassanio,并为之愿意赴死,然而最后Antonio却被Portia胁迫,只能祝福Portia和Bassani的幸福。自己形单影只地离开。
Portia聪明一世,得回了自己的丈夫,绝了Antonio和Bassanio复合的念头,甚至还成全了Jessica和Lorenzo,给了Jessica富裕的保证。
然而自从Bassanio将戒指轻易交出的时候,她已经知道,她同床共枕的只会是一个不爱她的人。
Bassanio浮夸半世,为了丰饶的生活甘愿攀附高枝,最后自己的谎言被妻子识破,他也只能注定傀儡一生。
而Jessica,片尾她抚摸着父亲指环的时候,只有她心里知道这个结局有多少悲凉吧。对父亲的愧疚只会伴随她的一生。
唯一快乐的可能只有Lorenzo和那对仆人傻夫妻吧。
影片配乐极其优美,悠扬的曲调和天籁般的人声使该片意境悠远。影片不仅放大了原作中Bassanio和Antonio的同性暧昧,更在矫枉过正还原史实以正视听上倍下苦功。论表演,自然还是老戏骨Al Pacino饰演的Shylock最为传神,字字泣血,带泪痛诉。
而其他演员的表演就差强人意了,尤其是Portia这个形象相对木讷。不过总体而言,这是一部上乘之作,建议对莎翁原作未能深解的人们,认真观赏。
反观我们的教育,实在害人不浅,当年读过四大悲,未读四大喜,也是上了中学语文的大当。
今日拨云见日,得知真相,幸也。
音乐之声---勒曼
二次大战前期,奥地利舒伯格地区优美的山水中,有一座巨大的修道院。修道院里,有一个让修女们头疼的见习修女玛丽亚。玛丽亚生性活泼,爱唱爱跳。
院长嬷嬷将玛丽亚介绍到前海军军官冯·特拉普男爵家做家庭教师。玛丽亚忐忑不安地来到上校家,迎接她的是上校的冷面孔和七个孩子的拒斥态度。上校用管理舰队的办法管教孩子们,而玛丽亚却试着以温情的关怀去感动他们。
在上校离家去维也纳期间,玛丽亚通过野游与孩子们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并教会了他们唱歌。上校带回了施奈德男爵夫人和食客麦克斯。上校有意娶施奈德夫人,而麦克斯,则到处寻找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的音乐小组。在为施奈德夫人举办的舞会上,上校与玛丽亚坠入爱河。
几经曲折,这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纳粹吞并奥地利后,强迫冯·特拉普上校出来为他们做事。上校不从,欲率全家出走,但事机不密,为纳粹侦知,他们被迫来到音乐节上。音乐节上.他们全家的演唱感动了全场观众。
演唱完毕,他们又寻机逃出纳粹魔掌,奔向自由。
《音乐之声》改自美国同名音乐剧,不管是作为音乐剧,还是作为电影,《音乐之声》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其中很多旋律深入民间,几十年来传唱不衰。
《音乐之声》是以音乐剧的形式,去反映二次大战时期奥地利的一段特定的历史。纳粹势力以同种族、同语言为借口,对奥地利实行吞并。而一些奥地利卖国分子,也对纳粹卖身投靠,充当纳粹的走狗。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阶层的纳粹分子,就连上校大女儿的男朋友、送电报的小伙子罗尔夫,也被纳粹所迷惑,成了纳粹分子。
影片塑造的上校一家,则是与纳粹不妥协的人。面对纳粹分子的威胁利诱,上校都不为所动.最后勇敢地逃出了纳粹控制的奥地利。
由一个音乐剧改编成电影,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任务。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如果不予以巧妙处理,就会使影片中充满不协调因素。
首先,一般的戏剧剧目在改编成电影时,就面临很大的挑战,这一挑战就是戏剧本身具有的强烈的假定性和电影的逼真性之间的矛盾。如果在镜头前仍按戏剧化的方式表演,那么,演员无疑会显得与真实的布景极不协调。
对于改编音乐剧《音乐之声》的电影制作者来说,这个问题就尤为严重。大段的歌唱性段落和奥地利秀美山水的逼真的布景,成为影片制作的重大问题。文森特·明尼里提出,音乐片的处理应使“曲子的出现不能使人感到突然、生硬和滑稽。
这样效果就很不好。我们必须巧妙地处理,使它在开始时,人们觉得它仿佛就是对白。”这无疑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导演能够巧妙地弥合电影与音乐剧之间的巨大差异,甚而更进一步,使二者协调配合,使各自的表现增辉。
《音乐之声》在这一点上堪称音乐片之精品。在这部影片巾,我们可以感到,电影手段为原来音乐增添了活力,而音乐又为画面增添了光彩。
影片一开始,是一连串的航摄镜头。这些平缓优美的航摄镜头,将奥地利山区的优美景色尽收眼底。
同时,声带上,原音乐剧的序曲部分缓缓出现。这一段音乐,在原音乐剧中,是一段很优美的描述性音乐,它大致地勾勒出奥地利优美的风光给人们的印象。在电影中,由于电影的自由度和表现力,使得这段音乐得以具象化。
画面准确地为音乐作了说明,并最终形成一段有声有画的优美的电影段落。在这个段落的结尾,摄影机推近忘情地在山坡上旋转着的玛丽亚。这样,影片就很容易地从景物——描述性音乐的非故事空间,转到了以玛丽亚为主体的故事空间。
而这种转换,仅仅靠一个推镜头即告完成,平滑流畅之至。接下去,影片又使用钟声为契机,顺畅地完成从山上到修道院的转场。这样,影片就既保持了常规电影的流畅节奏,同时,又没有对原剧优美的音乐造成任何损害。
值得称赞的是,编导并未无节制地利用电影空间的这种自由度,而是表现得相当克制。在冯·特拉普上校吟唱《薄雪花》这一段中,镜头并未离开上校家客厅做逍遥游。这种克制有效地保持了影片从一开始就经心刻意营造的那种特殊情境和氛围。
教孩子唱歌一大段是为评论家所称道的经典段落。在这一段中,编导深谙声画匹配的原理。在音乐相对较为简单、不太富于变化的时候,充分调动画面的表现力,场景转换带来的新鲜刺激,使这一段变得十分丰满。
孩子们在不断转换的场景中,反复重复简单的曲调。而最后,导演用了一连串跟摄镜头,表现玛丽亚带着孩子们骑车游玩,在园中载歌载舞,这样,就以镜头的大幅度运动,帮助音乐达到了高潮。
木偶戏一场,则是电影充分发挥自身之长,弥补舞台剧之短的一个典范。
在舞台上,这段木偶戏的表现只能重氛围,重音乐。而在影片中,编导抓住了很多细书,不断在木偶戏、玛丽亚和孩子们中间进行流畅的切换。这样,就使得整个一场戏显得更加火爆、鲜活。
扮演玛丽亚的朱莉·安德鲁斯在此片中的优秀表演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这一角色,导演原拟请著名女星奥德丽·赫本演出,但因诸种原因未能成功。于是,朱莉·安德鲁斯,这位在舞台剧中扮演玛丽亚的女演员便成了影片《音乐之声》玛丽亚的扮演者。安德鲁斯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少女玛丽亚清纯、刚强的天性。
尤其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安德鲁斯准确地表现了玛丽亚性格上的微妙变化。扮演上校的普拉默,也是一位优秀演员。在这部影片中,他表演得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地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了一个奥地利爱国者的形象。
本片的摄影师特·麦克柯德是好莱坞的老资格摄影师。
在这部影片中,他对影调的准确把握和对画面的精心处理,为这部影片添色不少。如他在影片中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的移动镜头,另外还令人钦佩地处理了两堂景极具挑战性的照明问题。大教堂婚礼,与萨尔茨堡音乐节露天剧场两段的光处理,令许多专业工作者叹为观止。
特·麦克柯德还是一位善于利用剪影创造氛围的大师,玻璃亭中,玛丽亚和上校互吐衷肠这一段,就是以剪影来获得巨大艺术感染力的。
变脸---魏明伦
一.剧情记录及情节分析:
《变脸》讲述了民国时期一位四川江湖变脸艺人将一身绝技传承的故事,反映出许多方面的社会问题,也在讨论着人性的美与恶。
影片开始在一片绿色基调的水雾中,变脸王划着一叶扁舟来到四川一地。“兄弟我每到一处贵龙宝地,必先拜会仁义堂,中左义社,士农工商带袍哥处外加天主耶稣教。”这一段卖艺的唱词,立刻将一位老江湖的形象反映给观众。
到别人的地盘上混饭吃,就要在语言里边巴结各个社会团体组织。虽不能说其是精通事故,八面玲珑,但也看得出老艺人跑江湖的老练,更有一种谨小慎微的无奈在里边。而其变脸的绝技更是精湛地引人注目。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当地红人,人称“活观音”的梁素兰看重变脸王的技艺。
专程请到茶楼与其商议,诚邀老师傅入伙。变脸王性格直爽,很快就打断梁老板,“叫花子也有自己的打狗棍。”,梁老板只好道:“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 梁老板言辞恳切而恭敬,丝毫没有以自己红人的身份欺压或藐视江湖艺人。
也绝非是想要偷学绝技或是给戏班子添油彩,只是本着一种对艺人的惺惺相惜而担心老师傅的绝技失传。
于此,变脸王有了找传人继承衣钵的想法。回去路上,变脸王想要请一尊送子观音,自己却拿到的普渡观音。
这个小桥段其实暗示变脸王的最终难以如愿。而对佛的崇拜在影片中多次表现出来,之后的乐山大佛,得天赐前的尼姑算命都可体现。变脸王一人孤苦伶仃在江湖漂泊,内心的精神寄托全部放在佛爷身上。这就表现出变脸王内心对自己命运的懦弱与无奈。
人贩子市场上,许多女孩子以极低的价格被贩卖,更有家人因养不活而直接送人。因为“传男不传女”的老规矩,变量王决定寻得一个“茶壶嘴”。狗娃一声“爷爷”,就轻易钩住了变脸王的心,带去买了新衣服,到了船上立马用变脸逗狗娃。
吃饭时,爷爷讲,“都是你的”,只此一句就看出变脸王对自己传人的喜爱,准备要掏心挖肺。而狗娃在船上第一次给爷爷挠痒痒的画面配着舒缓的音乐,那种天伦之乐的美好立刻被表现出来。这里就叫我想起法国电影《蝴蝶》里那孤独的老爷爷与可爱的小姑娘的旅行。
天伦之乐是不必有太多限制的,无论是中国或外国,无论生活贫乏或物资丰盈。这些在一老一小的愉快中完全不重要。老戏骨朱旭在出演本片时本来就已经年过古稀,将自己的慈祥自然而然的表露就很到位,让人感动,心头一暖。
然而,当他自己受伤时要狗娃一泡童子尿时终于发觉自己受骗。想要赶狗娃走,却心里不忍。自此往后,狗娃还是狗娃,但爷爷已经是老板。
卖艺时遇到兵痞,虽也是哥老会的袍哥人,但这兵痞要变脸王露绝活。
狗娃大胆训斥兵痞,最后还是变脸王圆滑处理掉。回去路上唱道,“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负”,到处跑江湖的无奈与悲凉。
和酒店老板料到“活观音”,变量王讲,“人家是龙灯上的脑袋,要亮了的,三月里的樱桃,红透了的。
我一个区区跑滩匠,那是乌龟爬桅杆,高攀不上。”却也说,“活在自己身上,走遍天下不求人。”在感叹本片语言艺术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变脸王对自己技艺的自信和看重。而在狗娃第二次给“老板”挠痒痒时,他也这样教育狗娃不应该偷酒,“有本事走遍天下,没本事寸步难行。
” 一个艺人看重自己的技艺就如官员看重其官衔,军人看重其枪杆,在那个时代,能吃得饭就是一种骄傲。
狗娃在船上做着好吃的给老板吃,变脸王此时是喜欢这小丫头的,但也发发牢骚,“你要是个男娃多好啊”,狗娃则反问“我哪点比男娃差?” 这里是变脸王慢慢认可狗娃,最终将决定不在乎老传统,而传艺给狗娃这样一个女孩子的铺垫。
可是狗娃在灯下偷看脸谱时不小心烧了船,终于还是离开了变脸王。再次被人贩子抓取,叫去照顾天赐。狗娃看天赐是个“茶壶嘴”,为了报答老板,天真的将孩子送到了船上。变脸王从填词口中得知他是“姐姐”送来,立马就想到狗娃,站在江边大声呼喊要她回来。
可见变脸王是想念狗娃的。这个时候可以看出变脸王对女孩子的偏见则再次消减。
然而天赐是当地乡绅文老爷的孙子。警察将变脸王以人贩子的身份抓了去,屈打成招,就要被枪毙。狗娃悔恨莫及,跑去看望老板,变脸王已经有些绝望,撕掉脸谱,流着泪极痛苦地说“我前生呀,欠你断头香,今世还你姓名债。
”变脸王的无奈再次表现出来,作为一个信佛之人,相信轮回观念,也承认与狗娃有缘。这时已经完全没有了对女孩子的偏见。
狗娃受了酒店老板指点去求梁老板,又以自己与变脸王看那出川戏《观音得道》时学来的方法,自挂舞台前要挟师长。
小小年纪,又是女娃子,有此等魄力实在令人佩服。变脸王终于获救,答谢恩人时,梁老板说:“虽世态炎凉,可人间自有真情在。”
狗娃与变脸王再次相认,叫着“爷爷”,在人间真情里,变脸王将绝技传授给狗娃,享受着天伦之乐。
二.电影主题:歌颂人性的美好,人性的真善美终将战胜狭隘落后的传统观念。
三.电影中的文化:
本片的艺术特色应当得益于编剧的贡献。魏明伦被称作“巴蜀鬼才”,其身为川人,自然对蜀地的风土人情了然于心。
变脸作为蜀地极为有名的绝技,在此基础上,四川的酒文化,佛教文化,茶楼文化,舞台文化,语言文化等等都被细致地表现出来。学生有幸多次前往蜀地游览名胜,考察风貌。川人性情中朴实憨厚,有义气,有情趣,爱玩儿而又慵懒的性格特色在本片都有所表现。
另外,四川哥老会更是在本片中多次出现,变脸王本人就是一位袍哥人。民国时期,哥老会已成为公开的社会组织,各色人等都加入其中。分“仁”,“义”,“礼”,“智”,“信”五派。而像变脸王这样的江湖艺人被划分到“信”之中,属最低档次。
本片中各个戏剧矛盾的化解其实都以一个“义”字为主,哥老会对川人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川人都重“义”。
四.视听分析:
画 面:
影片开场到结束都以冷色调为主,绿色是植物的颜色,蓝色是水的颜色,这符合南方的气质。
而色彩的应用朴实,融洽,有亲和力。而雾气的浓重又有一种神秘感,营造出一种巴蜀特有的诗意。略与沈从文笔下湘西之美有相似。水墨画一般。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