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元九书的原文1.请帮我找《与元九书》
一、《与元九书》——白居易
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由是增价。又足下书云:到通州日,见江馆柱间有题仆诗者。何人哉?又昨过汉南日,适遇主人集众娱乐,他宾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 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有咏仆诗者。此诚雕篆之戏,不足为多,然今时俗所重,正在此耳。虽前贤如渊、云者,前辈如李、杜者,亦未能忘情于其间。
二、山川--山河;康乐---谢灵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全部
一、《与元九书》——白居易
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由是增价。又足下书云:到通州日,见江馆柱间有题仆诗者。何人哉?又昨过汉南日,适遇主人集众娱乐,他宾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
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有咏仆诗者。此诚雕篆之戏,不足为多,然今时俗所重,正在此耳。虽前贤如渊、云者,前辈如李、杜者,亦未能忘情于其间。
二、山川--山河;康乐---谢灵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冷斋夜话
一、东坡得陶渊明遗意
东坡尝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如“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
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不知者困疲精力,至死不之悟。而俗人亦谓之佳。如曰:“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又曰:“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又曰:“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皆如寒乞相,一览便尽。初如秀整,熟视无神气,以其字露也。东坡作对则不然。如曰:“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之类,更无龃龉之态,细味对甚的,而字不露。此其得渊明之遗意耳。(卷一,下同)
二、换骨夺胎法
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如郑谷《十日菊》曰:“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此意甚佳,而病在气不长。西汉文章雄深雅健者,其气长故也。曾子固曰:“诗当使人一览语尽而意有余”,乃古人用心处。
所以荆公菊诗曰:“千花万卉凋零后,始见闲人把一枝。”东坡则曰:“万事到头终是梦,休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如李翰林诗曰:“鸟飞不尽暮天碧。”又曰:“青天尽处没孤鸿。”然其病如前所论。山谷作《登达观台》诗曰:“瘦藤拄到风烟上,乞与游人眼界开。
不知眼界阔多少,白鸟去尽青天回。”凡此之类,皆换骨法也。顾况诗曰:“一别二十年,人堪几回别?”其诗简拔而立意精确。舒王作《与故人》诗云:“一日君家把酒杯,六年波浪与尘埃。不知乌石江边路,到老相逢得几回。
”乐天诗曰:“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身。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东坡南中作诗云:“儿童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醉红。”凡此之类,皆夺胎法也。学者不可不知。(《丛话前》三十五、《玉屑》八、《诗林》后二、三)
三、诗用方言
诗人多用方言。
南人谓象牙为白暗,犀为黑暗,故老杜诗曰:“黑暗通蛮货”;又谓睡美为黑甜,饮酒为软饱,故东坡诗曰:“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
四、意趣多见于嗜好
韩魏公罢政判北京,作《园中行》诗:“风定晓枝蝴蝶闹,雨匀春甫桔槔闲。
”又尝谓:“意趣所见,多见于嗜好。”欧阳文忠喜士为天下第一,尝好诵孔北海“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范文正公清严而喜论兵,尝好诵韦苏州诗“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东坡友爱子由而性嗜清境,每诵“何时风雨夜,复此对床眠”。
山谷寄傲士林,而意趣不忘江湖,其作诗曰:“九陌黄尘乌帽底,五湖春水白鸥前。”又曰:“九衢尘土乌靴底,想见沧州白鸟双。”又曰:“梦作白鸥去,江湖水贴天。”(卷二,下同;参见《丛话》前三十、《诗林》后四)
五、洪驹父评诗之误
洪驹父曰:“柳子厚诗曰‘□(上?E下乃,下同)霭一声山水绿’,□音奥,而世俗乃分□为二字,误矣。
如老杜诗曰:‘雨脚泥滑滑,,世俗为‘两脚泥滑滑’。王元之诗曰:‘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亲酒盏疏’,世以为‘睡起茶多酒盏疏’,多此类。”
六、前辈作诗多用古乐府成句
予尝馆州南客邸,见所谓尝卖者破箧中有诗编写本,字多漫灭,皆晋简文帝时名公卿,而诗语工甚,有古意。
乐府曰:“绣幕围春风,耳节朱丝桐。不知理何事,浅立经营中。护惜加穷袴,堤防托守宫。”“今日牛羊上丘垅,当时近前面发红。”云云。前辈多全用其句,老杜曰:“意象惨淡经营中。”李长吉曰:“罗帏绣幕围春风。
”山谷曰:“牛羊今日上丘垅,当时近前左右瞋。”予见鲁直未得此书。穷袴汉时语也,今裆袴是也。(参见《丛话》前二)
七、池塘生春草
舒公云:“‘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句,谓有神助,其妙意不可以言传。
”而古今文士,多从而称之,谓之确论。独李元膺曰:“予反复观此句未有过人处,不知舒公何从见其妙。”盖古今佳句,在此一联之上者尚多。古之人,意有所至则见于情,诗句盖其寓也。谢公平生喜见惠连,梦中得之,盖当论其情意,不当泥其句也。
如谢东山喜见华昙,羊叔子喜见邹湛,王述喜见坦之,皆其情意所至,不可名状,特无诗句耳。(卷三,下同)
八、山谷集句贵拙速不贵巧迟
集句诗,山谷谓之百家衣体,其法贵拙速,而不贵巧迟。
如前辈曰:“晴湖胜镜碧,衰柳似金黄。”又曰:“事治闲景象,摩挲白髭须。”又曰:“古瓦磨为砚,闲砧坐当床。”人以为巧,然皆疲费精力,积日月而后成,不足贵也。(《丛话》前三十五)
九、天下清景不择贤愚*
山谷云:“天下清景,初不择贤愚而与之遇。
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荆公在钟山定林与客夜对,偶作诗曰:“残生伤性老耽书,年少东来复起予。夜据槁梧同不寐,偶然闻雨落阶除。”东坡宿余杭山寺,赠僧曰:“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欹枕有残缸。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雪打窗。
”人以山谷之言为确论。(《丛话》前三十三、《玉屑》十七、《诗林》后二)
一○、诗未易识
唐诗有“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句,欧阳文忠公爱之,每以语客曰:“古人工为发端,心虽晓之而才莫逮,欲仿此为一联,终莫之能。
”以文忠公之才而谓不能,诗盖未易识也。
一一、诗话妄易句法
《司马温公诗话》曰:“魏野诗云:‘烧叶炉中无宿火,读书窗下有残灯。’而俗人易叶为药,不止不佳,亦和下句无气味。”鲁直曰:“老杜诗云:‘黄独无苗山雪盛’,黄独者,芋魁小者耳,江南名曰土卵,两川多食之,而俗人易曰黄精。
子美流离,亦未有道人剑客食黄精也。”如渊明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浑成风味句法如生成,而俗人易曰“望南山”,一字之差,遂失古人情状,学者不可不知也。(卷四,下同)
一二、五言四句诗得于天趣
吾弟超然喜论诗,其为人纯至有风味。
尝曰:“陈叔宝绝无肺肠,然诗语有警绝者,如曰:‘午醉醒未晚,无人梦自惊。夕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王维摩诘《中山》诗曰:‘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舒王《百家夜》诗曰:‘相看不忍发,惨澹暮潮平。
欲别更携手,月明洲渚生。’此皆得于天趣。”予问之曰:“句法固佳,然何以识其天趣?”超然曰:“能言萧何所以识韩信,则天趣可言。”予竟不能诘,叹曰:“微超然谁知之!”(《玉屑》十)
一三、诗句含蓄
诗有句含蓄者,如老杜曰“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郑云叟曰“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是也。
有意含蓄者,如宫词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于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又嘲人诗曰:“怪来妆阁闭,朝下不相迎。总向春园里,花间笑语声”是也。有句意俱含蓄者,如《九日》诗曰:“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茉萸仔细看”,《宫怨》诗曰:“玉容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是也。
(《丛话》前十二)
一四、诗误字
老杜诗曰:“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今误作“波浩荡”,非唯无气味,亦分外闲置波字。舒王曰:“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
”今误作“问松栽东冈”,与“波浩荡”当并按也。(《丛话》前三)
一五、对句法*
对句法,诗人穷尽其变,不过以事、以意、以出处具备,谓之妙。如荆公曰:“平昔离愁宽带眼,迄今归思满琴心。
”又曰:“欲寄岁寒无善画,赖传悲壮有能琴。”乃不若东坡征意特奇,如曰:“见说骑鲸游汗漫,亦曾扪虱话辛酸。”又曰:“蚕市风光思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又曰:“龙骧万斛不敢过,渔舟一叶纵掀舞。”以“鲸”为“虱”对,以“龙骧”为“渔舟”对。
小大气焰之不等,其意若玩世,谓之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者,此类是也。(《丛话》前四十)
一六、诗 忌
今人之诗例无精彩,其气夺也。夫气之夺人,百种禁忌,诗亦如之。富贵中不得言贫贱事,少壮中不得言衰老事,康强中不得言疾病死亡事。
脱或犯之,人谓之诗谶,谓之无气,是大不然。诗者妙观逸想之所寓也,岂可限以绳墨哉?如王维作《画雪中芭蕉》诗,法眼观之,知其神情寄寓于物,俗论则讥以为不知寒暑。荆公方大拜,贺客盈门,忽点墨书其壁曰:“霜筠雪竹钟山寺,投老归欤寄此生。
”坡在儋耳作诗曰:“平生万事足,所欠惟一死。”岂可与世俗论哉?予尝与客论至此,而客不然予论,予作诗自志,其略曰:“东坡醉墨浩琳琅,千首空余万丈光。雪里芭蕉失寒暑,眼中骐骥略玄黄”云云。
一七、诗言其用不言其名
用事琢句,妙在言其用不言其名耳。
此法唯荆公、东坡、山谷三老知之。荆公曰:“含风鸭绿鳞鳞起,弄日鹅黄袅袅垂。”此言水柳之用,而不言水柳之名也。东坡《别子由》诗:“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此用事而不言其名也。山谷曰:“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又曰:“语言少味无阿堵,冰雪相看有此君。”又曰:“眼有人情如格五,心知世事等朝三。”“格五”,今之蹙融是也。《后汉书》注云:“常置人于险处耳。”然句中眼者世尤不能解语言者,盖其德之候也。故曰有德者必有言。
王荆公欲革历世因循之弊,以新王化,作雪诗,其略曰:“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农家不验丰年瑞,只欲青天万里开。”(《丛话》前三十六、《玉屑》十、《诗林》后二)
一八、诗当间用方俗言*
句法欲老健有英气,当间用方俗言为妙。
如奇男子行人群中,自然有颖脱不可干之韵。老杜八仙诗序李白曰:“天子呼来不上船”,方俗言也。所谓襟纫是也。“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川峡路人家多供祀乌蛮鬼,以临江故顿顿食黄鱼耳,俗人不解,便作养畜字读,遂使沈存中自差乌鬼为鸬鹚也。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更互秉烛照之,恐尚是梦也。作更字读则失其意甚矣。山谷每笑之。如所谓“一霎杜公雨,数番花信风”之类是也。
一九、诗置动静意
荆公曰:“前辈诗云:‘风静花犹落’,静中见动意。
‘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意。”山谷曰:“此老论诗不失解经旨趣,亦何怪耶。”唐诗有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暮年”者,置早意于残晚中。有曰“惊蝉移别柳,斗雀堕闲庭”者,置静意于喧动中。东坡作《眉子研诗》,其略曰:“君不见长安画手开十眉,横云却月争新奇,游人指点小颦处,中有渔阳胡马嘶。
”用此微意也。(卷五,下同;《丛话》前三十四)
二○、王荆公诗用事
舒王晚年诗曰:“红梨无叶庇华身,黄菊分香委路尘。岁晚苍宫才自保,日高青女尚横陈。”又曰:“木落冈峦因自献,水归洲渚得横陈。
”山谷谓予曰:“自献、横陈事见相如赋,荆公不应用耳。”予曰:“首《楞严经》亦曰于横胨时,味如嚼蜡。”
二一、句中眼
造语之工至于荆公、东坡、山谷,尽古今之变。荆公曰:“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瞑与黄昏。
”又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东坡《海棠》诗曰:“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又曰:“我携此石归,袖中有东海。”山谷曰:“此皆谓之句中眼。”学者不知此妙语,韵终不胜。(《玉屑》六)
二二、柳诗有奇趣
柳子厚诗曰:“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然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霭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东坡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霭,三老相呼声也。
二三、亲证其事然后知其义*
智觉禅师住雪窦之中?迹⒆魇唬骸肮略骋堵渲?荚拢翱鸵鞑邪胍沟啤4司炒耸彼靡猓自粕畲ψ!笔镂垂ぃ淦衔抟坏愠景!S璩⒖托挛獬德址逯拢鹆俑吒螅性拢旁成写司浯笮Γ苣窬伞S殖⒆灾煅孪虑砩蕉商偾徘蚍逯洌牌渖喑德址逑率保恍Σ豢傻靡病5醮耸弊肿质浅疃@隙攀唬骸案惺被ń幔薇鹉窬摹!绷既徽婕丫湟病G字て涫拢缓笾湟濉?卷六,下同)
二四、象外句
唐僧多佳句,其琢句法比物以意,而不指言某物,谓之象外句。
如无可上人诗曰:“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是以落叶比雨声也。又曰:“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是以微阳比远烧也。(《玉屑》三)
二五、般若了无剩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了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直曰:“此老入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语。非其笔端,能吐此不传之妙哉!”(卷七)
二六、诗当作不经人语
盛学士次仲、孔舍人平仲,同在馆中,雪夜论诗。
平仲曰:“当作不经人道语曰:‘斜拖阙角龙千丈,淡抹墙腰月半棱。’”坐客皆称绝。次仲曰:“句甚佳,惜其未大。”乃曰:“看来天地不知夜,飞入园林总是春。”平仲乃服其工。(卷十,下同;《玉屑》六)
二七、诗忌深刻
黄鲁直使余对句曰:“呵镜云遮月”,对曰:“啼妆露着花。
”鲁直罪余于诗深刻见骨,不务含蓄,余竟不晓此论,当有知之者耳。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