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公助学校合并,教师怎么办我们
不能没有政府的支持在这种体制运作中,政府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很多校长认为,建一所新学校所需的资金,一般学校难以承受,而由政府来投资办学则直接解决了这个问题。况且私立学校运作纯粹靠市场。 公办民助学校虽然也要靠市场,但政府和教委是学校的靠山,在学校日常运作中,后面总有政府保证着学校的正常发展。用一位校长的话来解释:“我们毕竟还是公办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发展这些学校,允许它们提前招生,这就使它们在保有名牌学校名气的同时,又能拥有民办学校不划片招生的优势,把周边地方的“尖子”学生先招到本校,这些优势是纯私立学校不大可能具备的。 所以一位公办民助学校校长由衷地说:“在整个办学过程中...全部
不能没有政府的支持在这种体制运作中,政府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很多校长认为,建一所新学校所需的资金,一般学校难以承受,而由政府来投资办学则直接解决了这个问题。况且私立学校运作纯粹靠市场。
公办民助学校虽然也要靠市场,但政府和教委是学校的靠山,在学校日常运作中,后面总有政府保证着学校的正常发展。用一位校长的话来解释:“我们毕竟还是公办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发展这些学校,允许它们提前招生,这就使它们在保有名牌学校名气的同时,又能拥有民办学校不划片招生的优势,把周边地方的“尖子”学生先招到本校,这些优势是纯私立学校不大可能具备的。
所以一位公办民助学校校长由衷地说:“在整个办学过程中,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是办不起来的!”“但是我们并不是一直靠政府养着,在帮助国家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时,我们还为政府分忧,从经济上援助着地方的经济发展。
”某中学校长介绍,他们中学自1996年建校始,政府拨付的教工工资就每年递减20%,由本校自主运作的资金补上。1996年,学校与政府支持完全脱钩,改为市场化运作。作为回报,目前除了校内一切开支自给之外,从1999年起,每年还上缴地方政府50万元的“政府调剂资金”。
对地方政府来说,在有收益的情况下,这类学校不仅能解决大批教师分配难的问题,并能缓解有的城区学校少、生源多的矛盾。而且,极高的升学率、“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产业化”也是地方政府抓教育的政绩,所以地方政府对这种学校的密切配合也就不难理解了。
走“中间路线”“我们既不是纯公办,也不是纯私立”,对这类学校的性质,该校长有自己的解释。
他认为,城乡教育水平的巨大差距,重点公办学校极高的升学率都使望子成龙的家长对重点中学趋之若鹜,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子女送进重点学校。
如果不扩大这类学校的规模,家长的这种需求无法解决,下面很多优秀学生因当地办学条件的限制而难以发展,优质教育的范畴很小。
而按规定,公办学校又必须“划片”招生,能招片外学生的只能是民办学校,所以惟一的选择就是依托公办名校,走民办之路的“中间路线”。
另一位校长则认为,这种体制“使个人在市场经济教育体制下能有所选择,其选择时适当的投入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义务教育阶段资金不足的问题”。
“纯民办学校投入的高成本必然决定了它很高的收费价格,使之成了面向少数有钱人的‘贵族教育’。
而公办民助学校则因校园基建、教工工资等各种费用由财政划拨,收费较纯民办学校低廉得多,属于‘平民教育’”,有一位中学校长也就收费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学校所要求的“适当的投入”使城市中收入一般的工薪阶层、农村中稍富的一部分人都能接受,这种针对大多数人的市场定位给公办民助学校带来了充足的生源,有时报名人数与计划招生人数比例竟达10∶1,使这些学校只能对各地报名学生进行入学考试来择优录取。
办纯私立学校风险很大既然这种体制下学校仍归教委管理,政府和名校为什么不筹集民间资金办纯民办学校呢?纯民办学校在收费和管理上不是更自由吗?
“我们在建校前论证运作体制的时候,也考虑过是否办成纯民办学校的问题,但最后因师资问题最后放弃了。
”一位校长坦言。
他认为,现在普通的私立学校在老师配备上有老有少,“老”为招聘的退休教师,“少”为新毕业无单位的教师。而公办民助学校教师全部是教委统分统调的工作能力突出的优秀中青年公办教师,“名校身份+私立待遇”成了这些教师工作热情的起点。
而且在“民办”旗帜下,学校有管理、聘任上的灵活性,所以在教学能力和师资队伍的稳定,在教学积极性上,公办民助学校比普通私立中学要优越得多。
另一所学校则从家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他们认为,很多私立学校在招生时收取巨额的教育储备金,许诺在学生毕业时无息返还,这笔钱有可能被校方投资到其他行业(有的民办学校已集团化就是例证)或者存入银行收息。
很多家长担心:在投资状况不佳,银行也一再降息的情况下,如果届时这些民办学校收不到新的储备金来递补,这些学校将面临着破产,学生所缴的储备金当然也将血本无归。所以一位校长说,“办纯私立学校风险很大”。
而公办民助学校则因政府和名校的背景能免除家长的这种担心,“况且我们收费比私立学校低,而升学率却比它们高,自然会成为很多学生和家长的首选,在这种体制下操作,我们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一位公办民助学校的校长对自己学校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好的教师配备决定了好的教学质量,加上政府和名校的背景、相对较低的收费为他们带来了大量生源。公办民助学校这种名与利的双赢,确实是纯民办学校难以实现的。
“公办民助”是假民办对于这些公办民助学校提前招生的做法,很多基层学校的老师颇不以为然,“我们6月份招生,他们5月份就开始全区选拔学生。
尖子生都跑到他们那儿去了,要这样,让我教也能教好。”也有老师对此想得挺开:“咱们这儿教学条件确实不怎么样,成绩好的学生留在这儿也被咱给耽误了,学生家里出得起这钱,还是到那儿上学有前途。”话语中无疑带着自怨自艾的味道。
但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一个班级没有了学习尖子,课堂气氛明显不行。“课不好上,也教得没劲!”这可谓是老师们一致的感觉。
对这些公办民助学校提前招生所造成的教师心态消极的现象,基层学校领导感到无能为力。
一位在基层教务主任岗位上工作了近十年的教师无可奈何地说:“这些公办民助学校已经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只要成绩不错的学生都想着到那儿去。现在学生中家庭条件不错的很多,人家拿得出这笔钱。上边又支持这些学校收择校生,你想控制生源,可拦得住吗?上边教委支持,我们不同意又有什么用!”当然,为缓解被招学生所在中学的不满,教委在对基层学校进行考核评价时,把从公办民助学校抽出的学生按其来源学校进行考评,包括该生三年的竞赛成绩,最后是否考上省重点中学都算作基层学校的成绩。
而对这类公办民助学校则按其考学的总人数进行考评。当记者就此向一位基层学校的教务主任询问时,他一脸的苦笑:“就算按来源学校进行考评,又有什么用?学生、家长和社会谁会认为是我们这儿培养出来的?”接着,又自嘲地笑了笑:“再说,他们也确实不是我们这儿培养出来的。
”地方政府支持的这种公办民助学校,对地方和小集体来说,确实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一位私立学校校长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民办教育发展的大敌就是这些公办名校‘翻牌’后的‘假民办’,这种真、假民办教育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个人和政府间的不公平竞争,如果再不加以整顿,必将使大量受到严重冲击的民办学校垮台。
”当记者整理采访记录的时候,正是傍晚,那射进窗内的一缕余晖不禁使人想到,公办民助办学体制的未来会不会也像这夕阳一样,已近“黄昏”了呢?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