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楚科举是怎样后来居上的?
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宋以后福建的经济文化跻身于全国发达地 区行列。官学、书院、学塾、家塾、义学、书社、乡学大量涌现。福建被誉 为“东南洙泗”、“海滨邹鲁”。由于教育发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教育 家。 宋代福州大学者陈襄、陈烈、周希孟和郑穆,世称“海滨四先生”,被 尊为闽中理学先驱;其后,开创闽学体系的著名学者有杨时、游酢、罗从 彦、胡安国、李侗、朱熹等。朱熹是闽学的创立者和集大成者,其后黄干、 蔡元定、蔡沈、真德秀、陈淳、刘燴、熊_诸人薪火相传,将闽学推向各地, 促进了教育发展。
民间重视教育,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许多家族常划出若干“书 灯田”,以租佃收人用于支付塾师薪金、子弟...全部
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宋以后福建的经济文化跻身于全国发达地 区行列。官学、书院、学塾、家塾、义学、书社、乡学大量涌现。福建被誉 为“东南洙泗”、“海滨邹鲁”。由于教育发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教育 家。
宋代福州大学者陈襄、陈烈、周希孟和郑穆,世称“海滨四先生”,被 尊为闽中理学先驱;其后,开创闽学体系的著名学者有杨时、游酢、罗从 彦、胡安国、李侗、朱熹等。朱熹是闽学的创立者和集大成者,其后黄干、 蔡元定、蔡沈、真德秀、陈淳、刘燴、熊_诸人薪火相传,将闽学推向各地, 促进了教育发展。
民间重视教育,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许多家族常划出若干“书 灯田”,以租佃收人用于支付塾师薪金、子弟夜读油灯费,做奖励学优者 或资助族人外出求学费用。宋代福建进士多达7038人,占全国进士总
数35 093人的五分之一。
宋朝中叶,每次科举福建的进士常保持六七百
人。宋代宰相共134人,福建籍宰相有18人,居全国第三位;被《宋史》
收入的福建名人多达179人,居全国之冠。周必复颇为自负地宣称:“今
世之言衣冠文物之盛,必称七闽。
”中国各地历代科考达千名以上的进士
县,只有18个,其中福建省占4个,而莆田一县进士,竟多达1433人,为
福建科举第一县,其次为晋江、闽县(今福州)和建安(今建瓯)。
福州市历代状元26名,文状元
19名,武状元7名,进士 3632名,其
中宋代进士 2247名,明代进士 654
名,清代进士723名。
这里涌现“一
榜三鼎甲”、“三科三状元”,堪称中
国科举绝无仅有的罕事。宋宁宗嘉
定元年(公元1208年),该科状元郑
性之(侯官人),榜眼孙德舆(福清
人),探花黄桂(侯官人)全是福州
人。
自宋乾道二年至八年(公元
1166—1172年),福州属县永福(今
永泰县)萧国梁、郑侨、黄定三人连
续三届夺魁,以“一县七里三状元”
打破科举史记录。宋皇祐五年(公
元1053年),福州永泰人张肩孟登进士后,其五子相继登科同朝,倶为显
宦,清正廉洁,时称“丹桂五枝芳”、“五子登科”。
福州林瀚尚书家族曾
经诞生过“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活跃于明朝政坛140年,在中国科
举制度史上也是一个奇迹。清朝福州螺洲陈承裘有七子,除第五子夭折
外,剩下六个三个中举人、三个中进士,长子陈宝琛为清末重臣,称“六子
科甲”。
莆田市自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金鲤中进士至光绪三十年(公元
1904年)张琴中末科进士止,举进士的多达2339名,其中状元12人。林
披,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登第,披生九子,皆登第,均任刺史,世称
“唐九牧”、“九牧传芳”;唐黄璞中进士,其四子也都同列馆职,称“一门
五学士”;公元1076年文武状元分别为甫田人徐铎和仙游人薛奕所得,
称“一科两状元”;公元1138年,莆田人黄公度、陈俊卿同时中状元和榜 眼,称“魁亚同榜”;宋徐铎与其祖唐徐寅均为状元,称“龙虎榜头孙嗣 祖”;明朝时则出现“一县黄氏一姓中十一解元(乡试第一名)”的盛况。
泉州市历代状元10名,其中文状元6人,武状元4人。进士 2502 名,其中文进士 2314人,唐朝16人、五代7人、宋朝1484人(含特奏503 人)、元朝2人、明朝552人、清朝253人;武进士(含宋武举)188人,其中 宋朝(武举)52人、明朝59人、清朝77人。
宋代,晋江林杞,生九子皆登 第,俱任知州,世称“宋九牧”。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