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换鼓》是什么意思,在雷州邦塘有《雷州换鼓》的文化宣传.
古代的雷州半岛是蛮荒瘴疫之地,赤地千里之乡。为了生存,雷州先民天天求雷、盼雷,因为有雷才有雨,响雷兆丰年。雷声是雷州半岛解难救困的福音。“雷州换鼓”便源自于雷州先民的求雷、盼雷、敬雷、祭雷活动。 为使天鼓长鸣,为使雷雨有致,先民们便抱着一个良好的愿望,将人间最好的鼓送给天神,将新鼓换旧鼓,以人类的虔诚换来天神的垂注,换来人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于是他们每年便挑选最好的材料,选择最好的技师,使用最好的方法,铸造最好的鼓,通过某种仪式送给天神,慢慢地便形成了大型的祭雷活动或祭雷仪式。 天下四绝:“雷州换鼓”、“钱塘江潮”、“广德埋藏”、“登州海市” 先民们认为打雷是天神打鼓,天鼓...全部
古代的雷州半岛是蛮荒瘴疫之地,赤地千里之乡。为了生存,雷州先民天天求雷、盼雷,因为有雷才有雨,响雷兆丰年。雷声是雷州半岛解难救困的福音。“雷州换鼓”便源自于雷州先民的求雷、盼雷、敬雷、祭雷活动。
为使天鼓长鸣,为使雷雨有致,先民们便抱着一个良好的愿望,将人间最好的鼓送给天神,将新鼓换旧鼓,以人类的虔诚换来天神的垂注,换来人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于是他们每年便挑选最好的材料,选择最好的技师,使用最好的方法,铸造最好的鼓,通过某种仪式送给天神,慢慢地便形成了大型的祭雷活动或祭雷仪式。
天下四绝:“雷州换鼓”、“钱塘江潮”、“广德埋藏”、“登州海市” 先民们认为打雷是天神打鼓,天鼓之声传至人间便成响雷。大家知道,在一年四季当中,立春过后便会慢慢听到雷声,雷声由疏到密,由短到长,由弱到强,至夏秋季节最响最烈,自晚秋至冬季后雷声又慢慢从密到疏,从长到短,从强到弱,冬至之后便完全消失了。
第二年立春以后又复始。雷声年年都经历“产生——低沉——强烈——低沉——消失”的过程。因此先民们便认为天鼓也同人鼓一样,有新有旧,不会永远不坏。新鼓一开始时因打不开,声音又小、又短、又沉、又闷,慢慢的随着越打越开便越打越响,完全打开后就最为响亮,达到最响亮之后也达到了极点,声音也慢慢低沉了,最后鼓打坏了,声音便完全消失了。
由此看来,天鼓寿命只有一年,每年须重新更换。早期的祭雷活动只是一种简单的、分散的、自发的和不定时的,一般是以村落或部落为单位,由族老主持祭祀仪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后来成了固定的、有组织的、由法师或道士主持的、甚至有官府参与的大型祭雷仪式。
据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古代雷州居着俚、僚、侗、僮、苗等少数民族,其中俚人最善于铸鼓。各民族虽然风俗各异,但都共同崇拜“雷公(雷神)”,每年定期向雷公庙献雷鼓雷车(雷车用于载鼓),举行祭雷活动。
祭雷时打雷,“雷州换鼓”其妙就妙在这里,其绝也就绝在这里。如果“雷州换鼓”仅仅是一种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它就难以称得上奇绝了。古代的雷州由于在祭雷活动中引来电闪雷鸣,因此便名声大噪,影响深远。
不仅雷州半岛所有部落都参加共同祭雷,还吸引了高州、钦州、琼州、儋州、郴州、漳州等州郡的人来参加。一到元宵节,雷公庙前便人山人海,载歌载舞,场面之热烈壮观难以形容。 据传,雷州古时的祭雷活动一年分为三次,第一次称为“开雷”,于元宵节(也是雷祖陈文玉的得道升天日)举行;第二次称为“酬雷”,于上元节(农历六月廿四日)举行;第三次称为“封雷”,于冬至节举行。
在三次祭雷活动中最为隆重、神奇和富有意义的就是元宵日举行的“开雷”仪式。由锣鼓队、旌旗队、僧尼、族老、歌手、大众等按八卦图型排列成八卦阵。场中央置一个大铜鼓,鼓面为太极图,法师站在鼓上主祭。第一列阵为鼓阵,每方置108面铜鼓,每鼓饰以云雷纹;第二列阵为锣阵;第三列阵为旗阵;第四列阵为僧尼;第五列阵为族老;第六列阵为歌舞手;第七列阵为远方来宾;第八列阵为本地宾客;第九列阵便为游人及观众。
官员、贵宾及司祭人员在正面就座。 法师宣布祭雷仪式开始后,百姓官员一律伏地叩拜,向雷公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接着由僧尼大众出场颂经,然后便是各族老颂唱铜鼓歌;之后由歌舞手出场唱雷歌、演雷剧、奏雷乐、跳傩舞。
其歌朴素悠扬,感人心肺;其舞古朴粗犷,原始迷人。随着演出不断推向高潮,旌旗招展,锣鼓齐鸣,响声如雷,震荡百里。整个活动感天地、泣鬼神、震人心。击鼓是非常讲究的,慢打一轮紧打一轮,一轮轻点一轮重擂,每轮击鼓必须是十八槌。
当击鼓至第六轮最后一槌即第一百零八槌时最为响亮。顷刻间千鼓竞发,百里可闻,祭雷活动进入最高潮。法师在这一槌落鼓的同时迅速将预先选好的新鼓换去雷坛上的旧鼓,旋即“轰隆隆”一声,晴天霹雳,电闪雷鸣,风雨接踵而至。
新鼓一经换上就引来雷声,证明天神已收到雷鼓了。每年的新鼓是事先从各部落敬献上最好的铜鼓中挑选出来的,其神圣不可侵犯。而换下的旧鼓即交回原部落埋于地下珍藏起来,以示酬雷及养地气。 祭雷仪式结束前,由各部落相互交换赠送铜鼓,互相祝愿,最后由各族老列队行至“雷坛”前,按顺序击鼓三槌,以图吉祥,期望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仪式结束后,凡求雨的、求财的、求功名的、求子嗣的、求平安的,经允许可登坛一击。 这样,“雷州换鼓”实质上是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帮天神换掉雷鼓;二是将“雷坛”上的旧鼓换上新鼓;三是部落之间或主客之间将自己生产出最好的鼓互相交换。
“鼓”不但象征雷,也成为了雷州古代少数民族权力至高无上的象征。“雷州换鼓”仪式唐代以前在古雷公庙举行,于唐贞观16年建成雷祖祠后便定在雷祖祠举行。 雷州先民的祭雷活动可以追溯至四、五千年前,而“雷州换鼓”奇观的产生当在秦汉之后隋唐之前。
“雷州换鼓”名称的出现则在唐代以后,其消失应在明代以前。因为秦汉时期我国道家文化最为兴盛,道士、法师做法事最为盛行,隋唐时期雷州祭雷活动又最为盛大隆重,而宋元时代以后就渐渐消亡了,以致在清代古籍上就再也难以考查到“雷州换鼓”的踪迹,而雷州的清史是最为翔实和完整的。
关于“雷州换鼓”的失传,有人说是因为后来的法师法术不灵了,有人说是因为后来人心不诚了,也有人说是因为善于铸鼓的俚僚人被逼远走他乡了,还有人说是因为兵荒马乱不能按时举行所致。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