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恐龙的传说及其生活习性?
编者按:9月11日到16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等7个国家的世界优秀科学家首次汇集中国黑龙江流域的黑龙江省嘉荫县,对这里的地层剖面和古生物化石情况实地研究,以寻找一部能详细记录恐龙灭绝前后生物演变发展的“不缺页史书”。 他们试图在这里弄清6500万年前地球生物大灭绝前后古生物群在变化的地球环境中是如何突然灭绝和复苏的。科学家们还将在200多米厚的地层剖面中寻找只有几厘米厚的白垩纪与第三纪分水岭即K/T界线,这条线是那次生物物种突然大灭绝的时间“点”。 如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他们希望这里成为世界公认的标准,即科学界所称的“金钉子”,其意义将直接影响世界范围此领域研...全部
编者按:9月11日到16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等7个国家的世界优秀科学家首次汇集中国黑龙江流域的黑龙江省嘉荫县,对这里的地层剖面和古生物化石情况实地研究,以寻找一部能详细记录恐龙灭绝前后生物演变发展的“不缺页史书”。
他们试图在这里弄清6500万年前地球生物大灭绝前后古生物群在变化的地球环境中是如何突然灭绝和复苏的。科学家们还将在200多米厚的地层剖面中寻找只有几厘米厚的白垩纪与第三纪分水岭即K/T界线,这条线是那次生物物种突然大灭绝的时间“点”。
如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他们希望这里成为世界公认的标准,即科学界所称的“金钉子”,其意义将直接影响世界范围此领域研究。
新华网吉林频道、黑龙江频道联合制作 文字:马扬、王建华、裴闯 图片:马扬 制作:邵守志
科学家在中国寻找恐龙灭绝前后生物演替的“完整史书”
科学家开始在中国境内寻找能够完整展现6500万年前后生物灭绝与复苏事件的地层记录。
30多位中外科学家9月11日从长春出发,赶赴黑龙江中下游的黑龙江省嘉荫县进行野外探察,选定地层剖面,采集化石样本。
领导这项研究计划的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主任孙革教授说:“我们将寻找一部能详细记录恐龙灭绝前后生物演变发展的‘不缺页史书’。
”他说,这部“史书”应完整记录恐龙和其它大量古生物物种灭绝的原因,其后一些生物物种复苏的过程,以及这些事件发生时的地球环境。科学家们还将在200多米厚的地层剖面中寻找只有几厘米厚的白垩纪与第三纪分水岭即K/T界线,这条线是约6500万年前地球发生生物物种突然大灭绝的时间“点”。
白垩纪是中生代的结束,恐龙在这一时期统治着地球,其足迹甚至遍布南北极地区。而第三纪是新生代的开端,人类就生活在新生代。
据孙革教授介绍,最近在黑龙江省嘉荫县发现了生物突然大灭绝前夕的恐龙化石和大灭绝后随即出现的“乌云”植物群化石。
这些化石古生物群与发现K/T界线的世界其它地区化石古生物群不仅有关联,而且在组成和类型方面又有特色。这一地区的地层沉积环境也与在K/T界线研究较深入的北美地区很相似。而且当地的地层分布在连续性和完整性方面很可能比后者及俄罗斯临近地区等更优越。
孙革说:“我们将综合运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力求得出能被普遍认同的结果,帮助人类详细了解地球上发生的距今最近的那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此前北美及世界一些地区已找到的K/T界线,但并未得到普遍认可,因为其只使用了部分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多侧重的依据是那里突然异常增多的放射性铱元素--可能是“小行星撞地球”带来的。
科学家们在嘉荫县试图弄清大灭绝前后古生物群在变化的地球环境中是如何突然灭绝和复苏的,就像打开一部用化石等笔墨连续写在地层上的史书,以让人们读懂那个时候地球上发生的悲欢故事。
参与考察的世界古生物学各个领域和流派的优秀科学家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迪尔切、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阿克米梯耶夫、中国古生物学家孙革和董枝明等顶尖学者。
迪尔切说:“我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国的这一地区。如果得出一致的结论,那么它将成为世界公认的标准。”
由吉林大学倡导的这项世界前沿课题得到了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的支持,研究将历经野外考察、实验室研究等阶段,预计在2005年得出最终结果。
“这将对人类可能遇到的悲剧性未来有重大借鉴。”阿克米梯耶夫说:“谁敢确定人类目前对地球环境无休止的破坏,不会使我们遇到与恐龙相似的命运?”(完)
我国发现接近大灭绝时的恐龙群化石
我国古生物学家9月12日说,黑龙江中下游新近发现大批大灭绝前夕的恐龙群化石,可能为人类找寻距今6500万年左右地球上恐龙等生物物种大灭绝的原因提供重要线索。
在黑龙江省嘉荫县城以南约100公里处的乌拉嘎地区,大大小小、不同年龄的恐龙化石和古植物化石静静地躺在古老的地层中间,似乎是集体突然死去,使得这里就像是一座有着丰富陪葬的巨大恐龙家族墓地。
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专家在地质勘探中发现了这批恐龙化石,化石以鸭嘴龙为主,包括珍贵头骨、椎体、大量肢骨,以及霸王龙类的牙齿、甲龙类的骨甲和皮甲印记化石。
著名恐龙学家、吉林大学教授董枝明说:“可以初步认定,这些恐龙生活的年代距今约7000万至6500万年,正是整体大灭绝前夕。
”
在长达1·6亿年的时间里,恐龙是地球上占统治地位的生物。然而,距今约6500万年时,它们以及其它一些生物物种突然灭绝。
“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测定这些恐龙生活的具体年代,它们可能处于一个或多个地层,”董说,“越接近大灭绝时间,就越能帮助我们了解当时地球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
包括董枝明在内的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7个国家的世界顶尖科学家,正在这里找寻完整展现距今最近的那次
生物大灭绝事件的连续地层剖面。
领导这项世界性前沿课题的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中心主任孙革教授说:“我们要找的地层剖面就像是一部不缺页的史书,地层是书页,恐龙等生物化石是文字。
”
1902年,嘉荫县曾出土了我国第一具用于科学研究的恐龙化石,迄今已有十具不同种类的恐龙化石以及其它大量古植物和古动物化石被陆续发现。
研究计划的参与者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阿克米梯耶夫说:“这一地区的化石在组成、类型、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
“我们将综合运用古生物学、地球化学、古地磁学和地层沉积学等方法和手段进行4年的深入研究,相信应该会有一个很好的结果,”他说,“此次发现的恐龙化石正是要找的‘一部不缺页史书’里的一段重要文字。
”(完)
我国大规模组织世界级科学家研究黑龙江流域古生物演化
我国科学家组织并领衔的一支由十多位世界优秀古生物及地质科学家组成的团队,正在黑龙江中下游的嘉荫县,进行有关6500年前后古生物演化发展的野外考察研究。
领导这支科研团队的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主任孙革教授说:“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组织并领导如此众多世界高水平专家在黑龙江流域对这一领域的世界性前沿课题进行研究。”
这支团队中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迪尔切、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阿克米梯耶夫、美国丹佛自然史博物馆古生物部主任约翰森、日本前九州大学地质系主任冈田博有、德国图宾根大学地质古生物学院阿什拉夫教授等一批世界优秀的科学家。
“此前,在古生物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和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中,中国科学家多是跟踪性的和参与性的,而这次,却是由我们起着领导核心作用。”孙革说。
这支团队开始从事的是一项为期4年的国际性前沿课题研究,试图综合运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在这里寻找白垩纪与第三纪的分水岭——K/T界线,以及一部能详细记录恐龙灭绝前后生物演化发展的“不缺页的史书”。
这部“史书”,能完整记录恐龙和其它大量古生物物种突然灭绝的原因,其后一些生物物种迅速复苏的过程,以及这些重大事件发生时的地球环境背景等信息,可以帮助人类详细了解650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的那次距今最近的生物大灭绝事件。
孙革表示,这项研究计划是开放性的,组织邀请这么多在古生物学、地球化学、古地磁学、地层沉积学等学科领域各有所长的国外科学家参与,就是要汲取他们的先进经验,使科研成果经得起检验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据悉,美国国家史密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德国图宾根大学的顶尖科学家明年也将加入此项研究计划。
迪尔切说:“这么多世界最优秀科学家聚集一起开展研究,在世界古生物学与地质学里的这个研究领域堪称一个重大事件,何况召集人和领导者又都是中国的科学家。
”
在黑龙江省东北部的这个边境县,已陆续发现了大量珍贵的恐龙、古植物以及其它古生物的化石材料,其中不乏有临近距今约6500万年生物大灭绝发生的前夕。它们不仅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古生物化石群有关联,而且在组成、类型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又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此外,这里的地层分布、沉积特征,在连续性和完整性方面可能比K/T界线研究较深入的北美以及俄罗斯远东等地区要好。
阿克米梯耶夫说:“中国不仅拥有世界罕见的古生物材料,而且还拥有国际一流的研究人才和实验设施,能够参与这个计划,是我们的一次宝贵机会。
”
近些年,中国科学家在古生物学领域不断研究出轰动世界的领先成果,并发表在权威的《科学》和《自然》杂志上。例如,孙革及其领导的课题组1998年在辽西发现了“迄今唯一有可靠证据的全球最古老的花”,随后再次以封面文章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首建的“古果科”以代表已灭绝的迄今已知的最古老被子植物群。
阿什拉夫说:“世界的目光已聚集到了中国,说不定哪一天这里又会有令人吃惊的新发现!”(完)
科学家呼吁加强保护古生物化石
世界古生物学界一批知名科学家9月13日呼吁,各国政府加强打击盗采、走私古生物化石的行为,并在这一领域加强国际合作。
“古生物化石是记载地球历史的‘纪念碑’,我们不能让在地层中完好保存了几亿年的珍贵化石在我们手上毁掉。”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阿克米梯耶夫说。
吉林大学组织了几十位著名古生物学家及地质学家赶赴黑龙江省嘉荫县进行野外科学考察,共同探讨白垩纪生物群及白垩纪末期生物大灭绝及第三纪生命的复苏。
这些科学家分别来自中、美、俄、英、德、日等7个国家。
世界著名古生物学家孙革说,近年来,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律和法规规范古生物化石的管理和保护,中国的古生物化石面临着严重威胁,乱采滥挖和走私倒卖古生物化石的活动十分猖獗,目前非法销往海外的中国恐龙蛋化石已达数千枚。
“这一情况必须改变。”美国科学院院士迪尔切说,“在美国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以杜绝化石走私现象。我们规定博物馆中陈列的化石必须有文件证明有合法来源,这在源头上禁止了化石走私行为。同时,美国在化石发现集中的地方建立了保护区,只有科研人员在政府的允许下才能开采。
”
古生物化石是指地质时期由于地质作用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生物和活动遗迹,是研究生物起源和进化等的重要科学依据。中国是古生物化石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古生物化石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特别是近年来先后发现的河南南阳、湖北郧阳、内蒙古二连的恐龙蛋及骨骼化石,辽西的鸟化石,云南澄江的动物群化石,山东山旺的动植物化石,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青睐。
中国最近公布了首部《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将于10月1日正式实行。国土资源部将作为中国古生物化石管理的主管部门,对中国的古生物化石进行保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采掘古生物化石。这个管理办法规定,未经专家评审擅自采掘古生物化石以及将采掘的古生物化石用于经营活动的行为将被视作违法,并将被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
“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国政府的积极行动。由于近年来中国不断有令人震惊的发现,现在学术界对于中国的化石发现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如能完好地保存发掘出的珍贵化石,这将是中国对人类的巨大贡献。”迪尔切说。
(完)
中国“侏罗纪公园”的守望者--访世界恐龙学家董枝明
在黑龙江南岸,他拿起两块看来并不相关的化石,简单一搭,一段恐龙的尾骨赫然出现在人们面前。
作为国际著名的恐龙学家,董枝明被邀请加入此次在中国黑龙江流域寻找一条能够划分距今最近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时间界线的研究课题。连日来,他与来自美、英、俄、日、韩、德等国以及国内的优秀科学家一起,从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等各个学科角度,为寻找这条界线做着努力。
“我热爱我所从事的研究工作,能为它奉献一生是我的心愿。”从24岁进行恐龙研究以来,整整40个年头过去了,董枝明也由一头乌发的小伙,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
“恐龙化石可作为洲际间陆相地层对比的标志,它们的分布可作为大陆漂移的证据,它们在地球上的突然消失也成了科学界一个难解之谜。
”董枝明说。
董枝明与恐龙的渊源是在他13岁的时候开始的。“当时我正念初一,中国恐龙研究的创始人杨钟健先生在青岛搞了一次恐龙展,我看后感到很惊奇,从此知道了地球上还有这样一种曾经占统治地位的庞大生物。
”
董枝明大学毕业那年得知杨先生正需要助手,于是就报了名。“跟杨先生合作的日子非常愉快,从他那里,我学到了很多,包括严谨的治学作风和执着的研究精神,至今我们仍是很好的朋友。”董枝明说。
董枝明认为自己一生里只做过两件事,一件是帮助发掘整理了四川省自贡市的恐龙,为中国第一个恐龙博物馆做了些工作,另一件就是参加了1986年中国--加拿大恐龙科学考察队。
“1977年,自贡市采到了一条恐龙化石。在实地探查时,我感觉到当地应埋藏着更多的恐龙化石,就请求继续发掘。”董枝明说。
果然,1979年到1987年,自贡市前后共发掘出了100多条恐龙骨架化石,这一发现轰动了世界,随后成立的自贡市恐龙博物馆也因此与美国、加拿大的恐龙博物馆并称为世界三大恐龙博物馆。
1986年,董枝明加入了中加恐龙科考队。科考队从中国内蒙古出发,经丝绸之路,最后到达北极,对沿途的恐龙化石进行系统研究。
董枝明至今仍记得自己第一次在北极升国旗时的情景。“那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北极上空升起五星红旗。
那一刻,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他说。
几十年的发掘研究工作是艰苦的,期间他经历过翻车、冰冻,也曾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停留数月。“虽然条件艰苦,但为了研究恐龙,再苦我也快乐。”董枝明说。
随着研究经验和恐龙种类的增多,董枝明的经验也不断增加,甚至达到一看到恐龙化石,就能猜出它产自何地,是什么属类。
董枝明也是世界上给恐龙命名最多的人。迄今他已为35种恐龙起了名字,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甚至专门请他为当地恐龙命名,并因此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董枝明说:“对我来说,给恐龙起名就像给自己的孩子起名一样,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有一年,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派人给我打来电话,说他拍了一部描写恐龙的电影叫做《侏罗纪公园》,希望我能给其中的6条恐龙“演员”起名字。”
他说:“我把其中一条甲龙类恐龙命名为‘明星天池龙’,它是恐龙中的明星,也是电影中的真正明星。
它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了恐龙家族。也让更多的人爱上了恐龙。”
迄今,董枝明已经写了8部关于恐龙的著作,其中在日本出版的一本《恐龙大地》,在当地掀起了一股“恐龙旋风”。在日本青少年中曾进行过一次“你最喜爱的十个人”的问卷调查,董枝明被排在第二位。
董枝明说:“我现在更多的是想写些科普书籍。一方面,写科普作品的过程能使我的感情得到流露;另一方面,我希望这些科普书籍,能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恐龙,热爱恐龙,以后会以浓厚的兴趣加入到恐龙研究领域中来。
”(完)
走近6500万年前的“恐龙墓地”
2002年9月15日,记者随同7个国家的30多位科学家来到了黑龙江省嘉荫县城以南100公里的乌拉嘎镇,探访6500万年前恐龙的葬身地。
乌拉嘎镇是中国著名的“恐龙之乡”,1902年这里发现了中国第一具用于科学研究的恐龙。从10多米高的小山下向上望去,土黄、灰褐、绿灰、灰白的地层仿佛层层书页,恐龙化石就沉睡在厚达一米的灰褐色土层中间。
6500万年前的一天,一群恐龙正在河边茂密的丛林里散步,翠绿的尼尔桑叶和充足的河水使它们过着安逸的生活。后来,它们一个个死去,尸骨遗留在古老的土地上。
一场暴雨之后,泥石流汹涌而来,恐龙尸骨被卷入水底。
它们在下游逐渐淤积,很快被泥沙掩埋。几千万年后它们成了化石。
山坡上已被发掘的化石地层中,密密麻麻黄褐色的恐龙化石纵横交错地堆积在一起,有庞大的头骨、椎体、股骨化石,也有精致细小的牙齿、骨甲和皮甲的印记化石。
仔细观察,大的股骨化石都长约1米左右,骨头上特有的纹理清晰可见,小的牙齿化石只有几厘米大小。散落在化石堆中的恐龙下颌骨化石大多长约20厘米,一道道牙床痕迹历历在目,若非亲手触摸,不敢相信这竟是远古的遗迹。
世界著名恐龙专家董枝明介绍说,这次出土的化石以鸭嘴龙为主,还有霸王龙、甲龙等。这些恐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死亡时年龄大小不等,3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就堆积了二、三十条恐龙的股骨化石,俨然一个巨大的“恐龙墓地”。
这些恐龙化石为我们勾勒出恐龙王朝最后的背影。
“这么集中的恐龙化石群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董枝明说,“我们将整理这些散乱的化石,再像搭积木一样把它们拼起来,让一条条恐龙,重新完整地站到人们面前。
”
据专家介绍,附近还出土了第三纪早期的植物化石。相互参照,这些古生物化石将帮助我们揭示距离现在最近的那次生物大灭绝发生的原因。(完)
相关链接
中国嘉荫珍贵恐龙化石群发现始末
在距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东北部约550公里处,有一个名叫嘉荫的边境小县。
浩浩黑龙江水从县边静静南流,茂密的森林将全县紧紧包围。
如果没有100年前的一次偶然发现,嘉荫县也许至今还不为人们所知。1902年,俄国的一位上校军官偶然在嘉荫县的龙骨山上发现了一些动物骨骼化石,感觉很特别,于是将其掘出并带回俄国。
这些化石一经出现,立刻引起了一些古生物学家的关注,经过反复研究鉴定,化石最终被确定为恐龙化石,这就是中国的第一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恐龙化石。此后,嘉荫县先后出土了十具恐龙化石,这里也因此获得了“中国恐龙之乡”的美名。
1991年的夏天,刚被任命为嘉荫县科技副县长的原黑龙江省地矿厅工程师刘春山在乌拉嘎地区下乡调研时,听人说当地的农民在挖沙子时挖出了一个大骨头堆,样子很是吓人。那人还说,骨头堆的发现地有二十多米高,地层一层层的非常清晰,而骨头化石就在地层中部地带埋藏着。
听到这些信息,刘春山心里一惊,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马上意识到这些“骨头”有些不寻常,于是立即赶赴当地进行实地踏察。在采沙坑上,刘春山看到了一些露出地层的巨大骨骼化石。“那些露出头的骨骼非常特别,巨大、黑褐,不像以往看到的任何普通化石,我马上
联想到了恐龙骨。
”时至今日,刘春山想起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他说:“我感觉这些东西至少是有研究价值的,于是马上叫人对这一地区进行保护,并向当时的黑龙江省地矿厅做了汇报,请求上面派专家进行研究。
今年60岁的原黑龙江省地矿局地质博物馆馆长邢玉玲就是最早被派往乌拉嘎地区的研究人员之一。
当年,她和其他两名专家赶到乌拉嘎化石现场后,认定这些化石是一些脊椎动物的化石。此后5年里,邢玉玲等多次到当地查看地层剖面,研究地质沉积年代,进行了化石采样。据邢玉玲介绍,那个时候,拖拉机已经把上面的一层砾岩推掉了,在地表拿锤子一挖,化石就露出来了,有肩胛骨的、肋骨的和腿骨的等等。
“由于化石比较碎,我就从中取了几块,拿到中国科学院的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请专家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这些化石就是恐龙化石。”邢玉玲说。随后,当时的黑龙江省地矿厅又请来了国际著名恐龙学家董枝明,他进一步鉴定后认定,这些化石是鸭嘴龙的化石。
嘉荫县又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条消息一经传出,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但由于当时恐龙化石发掘的技术条件还不够成熟,地矿部门决定暂缓,等待时机成熟后再行动。
今年7月,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局地质博物馆派出于庭相、余福林、海树林、周忠立等四位工程师,再次对乌拉嘎地区进行深入调查,并决定对当地恐龙进行发掘。
在当地人的帮助下,专家小组掀开了一块近40平方米的地层,于是这批恐龙化石赫然显现在世人面前!专家们被深深震撼了,他们为眼前的情景所着迷。“简直太令人兴奋了,这样壮观的景象我们从来没见过。”周忠立说。
由于部分骨骼化石被风化得比较厉害,专家对所有已暴露出地表的化石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用石膏和胶为其涂抹了保护层。他们还对与恐龙化石同时发现的大量植物化石和一些水生动物化石也进行了细心保护。
据悉,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已决定,明年将把这些恐龙化石掘出地层,以利保护和供科学家研究,之后,还将在周边范围内进行更大规模的发掘行动,以图更大的新的发现。(完)
中国恐龙研究走过百年历程
中国自1902年在黑龙江省嘉荫县发现第一条用于科学研究的恐龙以来,恐龙研究已经走过了整整百年时间。
正在嘉荫进行野外科考的国际著名恐龙专家、吉林大学教授董枝明说:“在经过100年的恐龙研究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任何一部恐龙研究著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章。”
据董枝明介绍,中国恐龙研究经历了外国人研究、中国研究者奠基、派学者出国留学以及到现在走向世界几个阶段。
经过百年积累,这一学科正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瞩目。
“在经过最初的材料积累、恐龙分类等研究阶段后,现在中国正在通过分子生物学等新的研究手段对恐龙进行深入研究。”董枝明说,“我们甚至通过研究恐龙胃里的残留物探讨它的生活习性,同时在电子显微镜扫描帮助下还原恐龙当时真实的生存状态。
”
董枝明说,从恐龙出现到灭绝这段时期,中国大陆基本没有被海水淹没,整个中生代的陆相地层沉积环境是连续的,这种极为难得的地理环境为恐龙的繁衍和进化提供了足够广阔的舞台。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恐龙大国”,现在世界上已发现的近900种恐龙中,中国有119种,各大类中都有代表。
而且,从早侏罗纪的“禄丰龙”、中侏罗纪的“蜀龙”、晚侏罗纪的“马门溪龙”直到晚白垩纪的“鸭嘴龙”,中国发现的5个恐龙生物群基本勾勒出了恐龙演化的完整过程。
“的确,现在世界开始对中国的表现刮目相看,这里不仅有世界一流的珍贵古生物化石,在这一领域还有众多世界一流有才华的学者和研究人员。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副教授哈丁说。
恐龙研究是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交叉学科,中国现在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恐龙研究学者团队,专门研究恐龙的学者有20多人,占世界学者总数的1/4。
“中国恐龙研究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现在不仅世界恐龙研究必须要有中国的材料。
同时,为了加强学术交流,中国组织了不少国际合作项目。”董枝明说。
中国学者领导的包括世界顶尖学者在内的科学家团队正在嘉荫进行考察,这里埋藏着大量珍贵的白垩纪晚期的恐龙化石,嘉荫恐龙记录着这个曾经是地球主宰者的最后生存状态。
科学家们希望通过这次考察,帮助人类找到距离我们最近的那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
“由于不断有震惊世界的新发现,中国对全世界古生物界来说已经成为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全世界科学家都看着中国这块土地,并怀着期望的心情等待‘下一个令人激动的发现将是什么?’”美国科学院院士迪尔切说。
(完)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