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011-03-31 17:59:52
太高了,在服用降压药的同时,建议您用中医的办法试一试,不然一辈子就离不开降压药了:
高血压病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脉...[展开]
太高了,在服用降压药的同时,建议您用中医的办法试一试,不然一辈子就离不开降压药了:
高血压病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脉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症候群。临床上常见不鲜。正常人的动脉血压在不同的生理环境下有一定的波动幅度。
焦虑、紧张、应激状态,体力活动时都会相应升高。
世界卫生组织于1978年建议使用高血压诊断标准,以收缩压140毫米汞柱或以下、舒张压90毫米汞柱或以下为正常成人血压,160/95mmHg以上者为高血压,血压数值在上述正常值与高压值之间的称为临界高血压。
我国于1979年4月在河南郑州市召开的心血管流行病学和人群防治工作座谈会拟定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以110/90mmHg为正常范围,160/95mmHg为高血压,中间地带为临界高血压。
高血压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类,前者一般称为高血压病,是指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而病因尚未明确的一种独立疾病,约占高血压的80%以上。 后者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其血压升高仅是某些疾病的表现之一,约占高血压的10-20%。
我国在70年代初各地调查270,263人,患病率为3。51-10。27%,平均为7。8%。1979-1980年29个省、自治区调查4,012,128人,平均高血压患病率为4。67%。 调查还表明:高血压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
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尤以女性为显著),以40-50岁以上者较多见。故中年以上的人及时检查血压、进行早期防治,减低发病率有积极意义。
【临床表现】根据起病缓急与病情发展情况可分为缓进型和急进型2类。
临床以缓进型多见,起病隐匿,发展缓慢,可在患病后2、30年器官功能仍然代偿,以后血压逐渐升高趋向持续性,有的患者可无症状。急进型高血压又称恶性高血压,临床仅见1-5%,以年青人为多,其病情发展迅速,血压显著升高,常于数月至1、2年内出现严重的心、脑、肾损害,舒张压持续在130-140毫米汞柱以上,发生高血压脑病、心功能不全及尿毒症。
有关脏器之中尤以肾功能减退最为常见、为害最为严重。
高血压病的症状很多,常见的有头晕、头痛、心悸、失眠、耳鸣、目糊、肢麻、肉瞤([shùn] 。抽缩跳动:“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记忆力减退、易怒、腰酸、疲乏等。
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曾报道,从550例的分析,29种症状中以头晕发生率最高,占74。 8%,其次为主悸,点52。18%。
1.高血压的分期
高血压病患者,绝大多数的病程经过和发展是非常缓慢的,经过10-20年才进入后期。
对于它的分期,国内外的标准不一致,有的单纯根据血压的高低,有的以眼底改变的准,有的根据血压与器官病变程度来分。不过,大体的分期标准是:①血压的水平及波动程度;②由于血压升高而引起的小动脉硬化及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所产生的器官病理改变。
我国1979年修订的高血压临床分期标准,按临床表现分为三期。第一期:血压达到确诊的高血压水平,临床无心、脑、肾的并发症表现。第二期: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各项中一项者:①体检、X线、心电图或超声检查见有左心室肥大;②眼底检查有眼底动脉普遍或局部变窄;③蛋白尿和(或)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增高。
第三期: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各项中一项者:①脑血管意外或高血压脑病;②尽力衰竭;③肾功能衰竭;④眼底出血或渗出,伴有或不伴有视神经乳头水肿。
2.急进型高血压(恶性高血压)
病情急骤发展,舒张压常持续在130mmHg以上,并有眼底出血、渗出或乳头水肿。
从上述分期可见,第一期尚无器官的损伤,第二期已有器官损伤,但其功能尚可代偿,而第三期则损伤的器官功能已失代偿。
【病因病机】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有高血压家庭史、肥胖、饮食中食盐量多和吸烟的人患病率高。
其发病机理学说很多,多数学者认为高级神经功能失调在发病中占主导地位,体液、内分泌因素、肾脏也参与发病过程。 目前有许多学者认为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始动因是血流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其中尤以心脑肾最为重要,这3个器官的血流需要最很大。
因此,心脑肾的血流供求不平衡,在血压升高的发生和维持上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而血压升高的严重后果,也主要表现在这3个重要器官血流供求矛盾的严重脱节。
高血压的病名虽不见于祖国医籍,但其所具有的各种症状如眩晕、头痛、心悸、失眠、肢体麻木不仁等的描述散见于历代医籍文献中。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肝、肾、心3脏阴阳、虚实的消长失去平衡所致:
1.肝阳上亢:在高血压病的病理变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临床上见到抽搐、震颤、突然晕倒、目眼歪斜等症状,祖国医学都认为是肝风的表现。
肝之性,喜条达疏泄、恶抑郁,一旦功能失常,可以动风,也可化火,称为肝风、肝阳,临床人便出现头痛、头晕、耳鸣、目赤、易怒等症状。
2.心肾亏虚:根据中医五行学说,肾属水、肝属木,是母子关系。
肝有赖于肾脏阴精的濡养。肾阴不足时,肝阴也不足,阴虚不能敛阳,促使肝阳上亢,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储藏五脏六腑的阴精,同时又蕴含着命门的真阳,只应保养,不宜损耗,故肾病多属虚证。
肾脏真阴亏损的结果,首先影响肝阴,导致肝阳上亢;而反复的肝阳上亢,又必然会下耗肾阴,成为恶性循环。
心与肝肾互相协调,互相制约,彼此交通,保持相对平衡状态。如果肾阴虚则心火上盛,就会出现失眠、烦躁、多梦、遗精等“心肾不交”的病症。
当肝阴不足时,也能使心火上盛。高血压病后期,由于肝肾阴虚、心血不足,除出现心悸、少寐等症状外,因阴损及阳而脶及心阳时,可见胸闷、心痛、气短、脉结代等阳气不振的症状。
另外,应重视气血升降运动和气虚血瘀学说,人们已经认识到在气血升降运动中,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气血以有效地分配到相应的脏器及部位,以保证整体的生命活动。
若阴阳自稳失衡超过一定的阈值,阳长于上、阴虚于下,就会造成气血逆乱这一血流供求不平衡的特殊病理现象。又如气虚血瘀学说,高血压发病多在40-50岁以后,按一般规律,此时期逐渐出现气虚现象,由于元气动力的减退,影响血流流通,血流流通不畅,久之形成血瘀。
气虚血瘀,互为因果,从而产生高血压现象。 综上所述,高血压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因此,仅仅把该病的病因病机单纯地看成肝阳上亢、肝肾阴虚是很不全面的。
【诊断要点】
1.患者应在身心安静条件下屡次测量血压,如发现经常高(超过160-95mmHg)则可诊断为高血压病。
2。早期高血压病常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这定,增加了诊断上的困难,因此常采用冷压试验以助诊断,方法是:将患者的另一只手置于4℃冷水内约1分钟,而同时测量血压。 正常人收缩压很少超过平时血压15mmHg;但在高血压病患者,其收缩压于2分钟内可超过平时血压30mmHg,其舒张压亦可超过25mmHg。
3。高血压须与继发性高血压相鉴别,两者的发病机制、治疗措施与预防方法及预后都不相同,前者发病率高,约发病率高,约占高血压总发病率的3/4或更强,后者发病率低,约占高血压病率的1/4或更少。
因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疾病常见的有:
(1)慢性肾炎。常有高血压和尿检查异常,患者一般较年轻,常先有急性肾炎病史,如浮肿(浮肿先见于高血压)、蛋白尿,肾功能不全出现较早,且伴有贫血。
而原发性高血压则表现血压轻度增高,一般无尿液变化,亦无肾功能变化。
(2)肾动脉狭窄。大多数病员年龄较轻,病程短而发展较快,降压药物治疗效果较差,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可无异常。
有的患者可于上腹部或腰部听到血管性杂音。
(3)嗜铬细胞瘤。多数为发作性血压升高,每次发作自数分钟至1、2小时,发作时常伴有剧烈头痛、大量出汗、心悸、气短、手足麻木、面色苍白、焦虑不安等。 部分患者亦可表现为持久性高血压。
【辩证论治】高血压病是一种证情多变、病型复杂的慢性病,在治疗过程中,常见到症状已得到明显改善而测血压无变化,这是不是意味着治疗无效?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症状的改变是和器官血流供求关系的改善相联系的。
同时临床上还碰到同样的方药在症状基本相同的病人,存在此有效而彼无效的问题。 所以,我们要在中医整体观和衡动观的思想指导下,进一步寻找辨证论治的规律。实现人体阴阳自稳调节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高血压病的目的。
根据高血压病的发演变规律,在早期多为肝火上升、肝阳偏亢;在中期由于阴虚阳亢,可逐渐发展为肝肾阴虚;后期由于阴损及阳,常表现为阴阳两虚,但其中又有夹痰、夹瘀之分,因此必须分别不同阶段进行辨证施治。
1.肝阳偏盛、肝风上扰。病见眩晕、头痛、颜面潮红、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大数或弦滑等,治当平肝熄风、清热镇静,常用方如天麻钩藤饮(药味见6。
)。据近代药理研究,方中钩藤、杜仲、桑寄生、黄芩、牛膝及山栀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且具有调节高级神经活动作用,故为降压常用之良方。 也可用“中降Ⅰ号”方(野菊花、钩藤、杭芍、红花、龙胆草、石决明、女贞子、旱莲草、生龙骨、生牡蛎、罗布麻叶、玉米须)治疗肝阳上亢之高血压,具有降低血流粘滞度,可望达到延缓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作用(赵国欣经验)。
也有学者认为,中青年早期高血压患者,以肝郁化火者见证最多,故主张用逍遥降压汤(丹皮、山栀、黄芩、菊花、柴胡、茯苓、钩藤、夏枯草、当归、薄荷),若显著肝阳亢进加代赭石、生龙牡(张文高经验)。
肝阳上亢,虽可为早期高血压的一种常见类型,但肝胆实火,三焦湿热较甚者亦很常见,症见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或肢体麻木、嗑睡或失眠、口干口苦、恶心呕吐、急躁易怒、鼻衄、腰酸痛、尿道灼热、便干尿黄、舌质红绛、苔黄腻、脉象弦数有力,则当以清泄肝胆湿热为主,兼泻厥阴之火,用龙胆泻肝汤,若头痛发劈加入羚羊粉吞服以加强平肝泻火之力;项颈疼痛,酌加地龙、白芍以平肝舒筋;兼见恶心、呕吐、抽搐、昏迷(急进型高血压)则加至宝丹或神犀丹以清泄止痉。
由于高血压病的发生与恣食膏梁厚味及与形体肥胖有关,因此在本病发生过程中表现为肝阳挟痰浊上扰者尤为常见,症如头晕而重痛、面色晦暗、肢体倦怠重滞、心悸怵惕、夜卧不安、或少食多寐、或胸膈满闷、呕恶不思食、舌苔白腻、脉象细滑等,当以化痰平肝并进,选用温胆汤(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锬甘草)加平肝潜阳药。
亦可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天麻、茯苓、陈皮、白术、甘草),若眩晕甚则加入僵蚕、胆南星以加强化痰熄风之效。也有学者认为,膏梁厚味不但可以化生“痰浊”,还可以产生“污血”,高血压往往伴有动脉硬化,因此主张以痰瘀并治,在平肝化痰方中加入活血化瘀之品,能增加疗效。
2.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高血压病进入中期,往往由于肝阳亢进日久,入汲肾阴,而致阴虚阳亢之候,证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或脑中热痛、心中烦热、心悸面赤、烦躁胸闷气急,甚或肢麻颠仆、脉弦长有力或弦数浮大者,可用镇肝熄风汤。
实验证明本方既能降压、又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及降脂作用,故对兼有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尤为适宜,可酌情加入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以增强疗效。 然肝为刚脏,主动主升,必需阴液以滋之、血流以养之,故凡阴血亏损而致木失涵养,则非单用静潜药物所能奏效,当补之、柔之。
如见眩晕耳鸣、眼花歧视、急躁易怒、面部潮红、失眠多梦、口干舌燥或伴腰膝酸软、舌红苔黄少津、脉弦细或细数者,可用杞菊地黄汤以滋养肝肾,可随症选加石决明、钩藤、夏枯草、白茅根等降压药物。 也有学者认为真阴亏损,则龙雷之火上升,当用引火归原法,用六味地黄丸加肉桂、牛膝,头痛甚者加石决明,眩晕甚加天麻,失眠多梦加珍珠母,耳鸣如潮加生牡蛎,腰腿酸软加杜仲、补骨脂,肢体麻木加鸡血藤、桑寄生(方柏荣经验)。
3.阴阳两虚。高血压病进入晚期往往由于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此在老年患者或妇女绝经期尤为常见,证见眩晕头痛、礼物模糊、心悸气短、心烦失眠,耳鸣、腰酸、腿软、畏寒肢冷,肢体麻木、夜尿频数、遗精阳痿、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沉弦或沉而细数、尺脉弱者,则当以补肾益精、育阴助阳,用二仙汤加减,药如仙茅、仙灵脾、黄芪、当归、巴戟天、鹿角胶、杜仲、熟地、龟板、牡蛎。
本方为上海曙光医院经验方,功能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冲任,能治肾阳、肾阴不足而虚火上炎之证。冲任不调患者大都出现肝肾疾患,虽不是引起高血压病的主要因素,但它可以成为促发和加剧高血压病的一种因素,更年期高血压患者常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腰酸无力、舌质淡红(淡红难道不正常吗)等冲任不调的征象,可用本方加知母、黄柏、牛膝等,倘阳虚甚者则见头晕目眩、面部浮肿、下肢无力的可加肾气丸。
4.气虚血瘀。气虚血瘀在高血压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如高血压病人出现的微循环改变和血流流变性的改变以及血管形态的改变等,因此益气化瘀已成为治疗高血压病的一个重要方法。
如杨刚报道益气化瘀方(黄芪、丹参、赤芍、川芎、泽泻、葛根、川牛膝)治疗88例高血压患者,有效率高达90。 8%。我们对一、二期高血压病人具有气虚证象者,均用黄芪赤风汤加味(黄芪、赤芍、防风、杜仲、杜仲、桑寄生、怀牛膝、珍珠母)有明显疗效,本方源出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原文载:黄耆2两生,赤芍1钱,防风1钱)“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增加杜仲、桑寄生、怀牛膝、珍珠母,用治高血压疗效更好,黄芪、防风之升动,配合牛膝、珍珠母的静降,辅以赤芍这通散,杜仲、桑寄生的平补,体现了“动静结合”、“升降并行”、“通补互济”的组方准则。
近人丁伯荪认为本病常见为眩晕、心悸、少寐、易怒、举步不稳等症,当责之气虚血乱、内风妄动所致,自拟平肝抚血汤(冬桑叶、甘菊花、夏枯草、当归、丹皮各12克,生黄芪、大生地各30克,台乌药6克,沉香3克),他认为“少壮之人阳气方盛,少有此患;四旬以外阳气偏衰之际,多有此疾”,体察到“高血压不是气壮而是气弱,不是血多而是血乱”的病机,提出“气弱当扶,血乱当抚,肝经风火,宜顺宜泻”的治则。
内风上僭故用桑叶、菊花平肝熄风;血逆不能养肝则阴虚火动,风火相煽,故用生地、夏枯草、丹皮育阴、清热、泻火;气弱血乱故重用黄芪补气,当归和血,佐以沉香、乌药顺气降逆。综合各药性能,有熄风平肝,补气和血之功(依据《郑钦安医书阐释》之“阳统乎阴”的观点,2010年11月治一四逆汤证同事,服四逆汤30剂,诸证悉除,近10年之高血压症亦随之而愈,原需日服2片的降压药已停服3月)。
从临床实践体会到高血压常呈本虚标实,而本虚主要在于气虚。对于气虚为主的我们基本上采用平肝抚血汤和黄芪赤风汤加味进行治疗,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2方都重用黄芪达30克以上,乍看似与高血压相悖。
近年国内外对黄芪的研究,认为它具有“适应原”样作用,即此药除能增强机体对外界有害因素的抵抗力外,还能调节紊乱的功能趋于正常化,例如,能使低血压病人的血压升高,又能使高血压病人的血压下降这样的双向作用。
在《中药学》和《中药大辞典》中均证实黄芪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有利尿排纳和降压作用。临床遇到年老的高血压病人的舒张压较难降下来,这类病人大多以气虚为主,使用大剂量黄芪(30-50克/天),往往可使血压得到控制。
但对于确属阴虚火旺兼有痰浊的患者,应应改选相应的方药,不可执一定之方以治多变之证。
5.阴阳失调。近来有学者认为高血压病的症状,多属心的病证,病理主要为“心主血脉”失常,发病则与“心主神明”有关,治疗从心火亢盛、心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痰火扰心、心阳不足等方面论治,有明显效果者如平调阴阳方(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子、白芍、丹参、牛膝、钩藤、茺蔚子、杜仲、地龙、珍珠母),适用于阴阳失调,虚实夹杂之证(蒋本龙经验)。
6.高血压脑病及危象。症见血压急剧升高,剧烈头痛,心悸气促,头重脚轻,肢体麻木,抽搐肉瞤,烦躁胸闷者,宜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如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怀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羚羊角、龙骨、牡蛎、磁石等。
如病见属于中风范畴的,按中风的辨证论治处理。
对于继发性高血压,则当以治疗原发疾病为主,根据辨证适当使用降压药物,例如肾性高血压的治疗,应根据病情深浅,辨明虚实,区别对待。
如急性肾炎浮肿明显同时伴有高血压者,多属水邪实证,是因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和外周血管痉挛所致,当以淡渗利水之味配合平肝降压,药用浮萍、连翘、白术、猪苓、泽泻、益母草、夏枯草、钩藤、车前子、石决明、白茅根等,随着浮肿消退,血压可随之下降。
慢性肾炎高血压者,一般多属虚证,为肾水亏竭,肝木失养之证,法当滋阴潜阳,可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建瓴汤加减,然后用六味地黄丸固本(吴翰香经验)。少数急性肾炎血压过高时有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者可用平肝降逆和胃之剂,用羚角钩藤汤合温胆汤加减;慢性肾炎高血压者,常见头晕、头痛、眼花、耳鸣、鼻衄等,辨证多属肝肾阴亏,肝血不足而致肝阳上亢,少数病例有阳虚表现,可见畏寒肢冷、夜尿多、舌淡胖、脉沉细弦,治疗主要用滋阴平肝,养血柔肝如杞菊地黄丸、二至丸加益母草、丹参等化瘀之品,阳虚者用右归丸(叶景华经验)。
高血压患者可配合针刺疗法,选穴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头晕加印堂、百会,失眠加神门、安眠,心悸加内关。
也有外敷膏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者:蓖麻仁50克,吴茱萸20克,附子20克,共研末,中生姜150克,共捣如泥,然后再加冰片10克和匀,调成膏状,每晚贴2涌泉穴,7日为一疗程,连用3-4个疗程,疗效肯定(刘成极经验)。
单味中草药也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如:罗布麻、臭梧桐、夏枯草、草决明、杜仲、桑寄生、旱芹菜、汉防己、青木香等。配合气功、理疗、磁疗、针刺疗法等,既能治疗高血压病(特别是气功疗法,有降低血压的作用,且疗效巩固),又可避免对药物的依赖性和副作用。
大多数缓进型高血压,如能早期适当处理治疗,则可在2、30年不发生重要器官的损害。 为了估计预后,必须经常观察血压的变动并检查眼底、心脏及小便。如晚间睡眠前作药物镇静试验,发现血压仍能下降而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者,则预后较佳。
如发现肾机能逐渐减退以及眼底有重度改变者,则预后不良,患者最后多因心力衰竭或脑血管病变而死亡。
第一、二期高血压病虽多无重要器官的严重损害,但工作仍以不过度紧张为宜,晚期高血压病有显著重要器官损害则劳动力完全丧失。
高血压病是一种缓慢进展的疾病,可以预防,劳动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是高血压病的主要关键,性格开朗、乐观也非常重要。因此,合理地安排生活,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使大脑疲劳及时解除,减低新陈代谢,心跳减慢,血管舒张,血流弛缓,血压也会下降。
根据普查材料说明,从事高度脑力劳动的人得高血压病的机会较多,坚持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能使周围血管舒张,有利于恢复大脑的疲劳和防止血压的升高。 另外,要避免能引起中枢神经不良刺激的因素,如烟、酒等。
中年以上的人,平时要加强锻炼,防止体征超重,饮食不宜过咸,并定期体检,测量血压,做到未病先防,减少高血压的发病率(什么病的预防不是如此呢)。
高血压久不复者常有中风之虞,如能防微杜渐,则可大大地减少中风的发生,若出现中风先兆指征时,可煎服七妙汤预防(石决明30克,金银花15克,生黄芪30克,青防风10克,全当归10克,赤芍10克,夏枯草12克,生甘草5克,桑枝1尺),加减法:血热甚者加丹皮10克,夏枯草倍量;手足发麻者加太子参30克,豨莶草20克;四肢发木者加竹茹12克、怀牛膝15克;口干舌燥者加大生地30克、石斛12克;气滞者加沉香3克(冲);心悸不寐者加酸枣仁12克,珍珠母30克(先煎);便秘者加大黄6克(后入)。
此方是近贤丁伯荪氏所订,系黄芪赤风汤合四妙汤复合加减而成。…综观诸药性能,具有清养降血,益气扶正,抑制血热沸腾之功。特别是益气的黄芪配合平肝清热、和血通络等药,为标本兼顾之法。
--楼定惠(浙江人,浙江嵊县中医院院长、卫生局长,主要著作有《医理衡正》、《四明心法评注》等)。
详见“爱问知识人-共享资料”上的《现代中医内科学-何绍奇》。[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