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嘴松鸡、花尾榛鸡的习性分布?
黑嘴松鸡也叫细嘴松鸡,是生活在东北泰加林中的大型鸡类,体长47—95厘米,体重1750—4000克。雄鸟和雌鸟的嘴、脚和趾都是黑色,虹膜是肉桂色,但羽色差别较大。雄鸟的羽色是黑褐色,头、颈部都有青紫色的金属光泽,胸部则闪着绿色的光辉,肩、翼上有大块白斑。 黑色的尾羽呈楔状,末端镶了个白色的边儿,很有特色。雌鸟的羽毛大多是锈棕色,上面杂有黑褐色的横斑和灰白色的羽缘,并闪烁着蓝色的光泽,肩、翅、下腹和尾的上、下覆羽上都有白色的端斑。
黑嘴松鸡在国外见于俄罗斯东部,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有指名亚种,分布于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
黑嘴松鸡是典型的针叶林鸟类,大多在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全部
黑嘴松鸡也叫细嘴松鸡,是生活在东北泰加林中的大型鸡类,体长47—95厘米,体重1750—4000克。雄鸟和雌鸟的嘴、脚和趾都是黑色,虹膜是肉桂色,但羽色差别较大。雄鸟的羽色是黑褐色,头、颈部都有青紫色的金属光泽,胸部则闪着绿色的光辉,肩、翼上有大块白斑。
黑色的尾羽呈楔状,末端镶了个白色的边儿,很有特色。雌鸟的羽毛大多是锈棕色,上面杂有黑褐色的横斑和灰白色的羽缘,并闪烁着蓝色的光泽,肩、翅、下腹和尾的上、下覆羽上都有白色的端斑。
黑嘴松鸡在国外见于俄罗斯东部,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有指名亚种,分布于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
黑嘴松鸡是典型的针叶林鸟类,大多在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的落叶松、冷杉、云杉、樟子松和红松等针叶林的林中空地、林缘和河谷地带活动,尤其是林下草本植物、幼树和灌木较好的地带,但不喜欢特别茂密的林地,也不在阔叶林中。
它们活动和觅食都是在白天,从天刚亮时就开始,一直到黄昏时才停止。善于在地面行走,除了上、下树外,一般较少飞翔。起飞先走到较为开阔的地方,两翅鼓动有力,呈斜线飞起,常发出较大的鼓翼响声,雄鸟的鸣叫声为“嘎—嘎—”,雌鸟的鸣叫声则为“呱—呱—”。
当飞到一定的高度后,再斜向滑翔下来,两翅下弯,灵活地改变方向,或再次鼓动双翅向上飞翔。通常飞行的距离不长,多在200米以内,飞行的高度也不高,一般不超过大树的树冠。降落前大多先落到树上,仔细观察地面上的动静,认为没有危险时才落地。
遇到危险时通常先站立不动,冷静观察,待危险迫近时才起飞,或者钻进茂密的灌丛中、枯叶堆或倒木堆中隐匿。晚上通常都栖息于落叶松树上,只有在育雏期间才与雏鸟一起栖息于地面的草丛中或灌丛中。另外,在严寒的冬季,大雪纷飞,北风呼啸,也迫使它们躲进地面上的雪窝中过夜。
黑嘴松鸡多在树上采食,有时也在地上。它的食物主要是植物的嫩枝、嫩芽、果实和种子,已经记录到60余种,包括桦树、柳树、椴树、杨树、樟子松、红松、兴安落叶松等乔木,还喜欢忍冬、柳叶菜、岩高兰、兴安蔷薇、越桔、牙疙瘩、草莓等灌木,也吃一些鳞翅目的昆虫、蜗牛、蚂蚁及卵。
相比之下,冬季的食物虽然种类较少,但营养成分含量丰富,尤其是高能物质如粗脂肪、糖类的含量较高,有利于帮助它度过北方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黑嘴松鸡的求偶炫耀非常精彩,所以有泰加林中的“舞蹈家”之称。
求偶活动结束之后,雌鸟便开始筑巢产卵了。筑巢的生境与食物的丰盛度、隐蔽状况、离水远近、林型、坡向及海拔高度等生态因子都有关系。一般在向阳的山坡和近水地段、枯枝堆、倒木下或树根旁等较为隐蔽的地方。
巢很简陋,大多是雌鸟在地面扒个坑,放上些枯枝、树叶、草茎和羽毛就行了。巢筑好后接着开始产卵,每窝产卵5—9枚,卵的颜色为浅棕色或赭色,具红褐色或暗褐色的斑点。从筑巢开始,一直到产卵、育雏,都由雌鸟独立承担,孵化期为23—25天。
它在孵化时有很强烈的恋巢现象,有人走到跟前也不出窝飞走,有时假装成受伤的样子将入侵者引开,然后再回到巢中继续孵化。刚孵出的小雏鸟全身绒羽为皮黄色,杂有黑褐色的斑,脚为肉红色,就像小小的绒毛球,十分活泼可爱,孵出后不久即可跟随亲鸟觅食,一个月以后就能飞到大树上栖息了。
到了秋天,黑嘴松鸡便集结成十几只一起的群体,共同活动和觅食。
黑嘴松鸡从前在我国内蒙古和黑龙江境内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阿尔山等地均有分布,冬季在河北的兴隆县境内的东陵附近也能见到。现在它的两个主要栖息地小兴安岭和阿尔山地区的种群也已处于灭绝的边缘,河北也不再能见到越冬的个体。
即使是种群数量最多的大兴安岭地区,下降的速度也非常之快,由于1987年5—6月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森林火灾,烧毁了大片原始森林,过火总面积达133万平方米,使黑嘴松鸡的种群密度急剧下降,处境非常严峻。
别名飞龙,属于松鸡科,学名为 Bonasa bonasia。
小型森林鸟类。全长35厘米左右。雄鸟上体棕灰色,具栗褐色横斑。头上有短羽冠;颏、喉部黑色。飞羽褐色;尾羽灰褐色,具一条宽阔的黑褐色次端斑,羽端灰白色;中央一对尾羽具棕黄色横斑。
下体棕褐色,具白色弧形横斑。嘴雄鸟黑色,雌鸟淡黄色。趾黑褐色。
栖息于寒温带森林中,尤以浆果灌丛中为多。以野生植物的嫩尖、芽苞、花序为食,特别嗜食松子、榛子、橡子等。4月下旬至5月初发情交配。
巢筑于多杂木林、灌丛的地面,挖穴为巢,内铺以细草茎、叶等。每窝产卵7~14枚,浅黄褐色,具稀疏红褐色细斑。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期21~25天,雏鸟孵出几天后即可独立觅食,3个月左右即达成鸟阶段。
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等地留鸟。花尾榛鸡为传统猎禽,肉禽中之上品。由于过猎,种群数量已显著下降,需加强保护。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别名:松鸡、飞龙,主要分布在东北和新疆。
是中国松鸡科中最小的一种,体形大小似鸠、鸽,全长26。0-39。0公分。雄鸟头上有短羽冠,体羽黑褐色;颌、喉黑色;趾具木节缘。雌鸟上体棕色具黑褐闪蓝的横斑;颌、喉棕白。雌雄的肩、翅上覆羽、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等均具显著白端。
花尾榛鸡在海拔800-1800公尺的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带,人为干扰较少,植被类型多样,生态环境杂,多有大面积山杨、白桦次生林,树木稠密,小溪交错,适宜栖息的地带分布较多。花尾榛鸡的昼夜活动与当地的日出日落紧密相关,在长白山的夏季与冬季,日照相差6-7小时,花尾榛鸡在夏季10:30-14:00有暂歇的现象。
夏季花尾榛鸡活动约11小时,冬季约8小时。花尾榛鸡在非繁殖期是结群性较强的鸟类,尤其是秋末冬初更为明显。进入繁殖季节,在配偶形成前,雄鸟活动频繁,往复飞奔于树冠枝头。配偶形成后,由树上转到地面与雌鸟追逐嬉戏形影不离。
此时,榛鸡婚羽的棕、黑、白色格外鲜艳,眼上部裸区变为橘红,日活动范围一般不超过0。02平方公里,早晚各取食一次,中午歇息于树冠、灌木或林间倒木上。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