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冠及笄的礼俗是怎样的?
“冠”为首上之服,即首服,《说文》解为“弁冕之总名也”,“冠有法 制,故从寸”。“笄”为一种饰件,《说文》解为“簪也”,用来固定发髻,形 细长,一头尖细,一头稍粗,粗的一头有突出的装饰,称为首部。 加“冠”、 加“笄”(又叫“及笄”)是我国古代汉族成年礼。加冠及笄又称“冠礼”和 “笄礼”。“冠礼”,是指男子的成年礼,“笄礼”为女子的成年礼。“冠礼”和 “笄礼”合称“冠笄之礼”。由于历史上男尊女卑的传统偏见,古人在言及成 年礼时,一般只称“冠礼”。
冠笄之礼在周代就已产生,它是古人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为青 年男女举行冠笄之礼,是向其表明他们已由毫无责任的孩童转变为正式跨入 社会...全部
“冠”为首上之服,即首服,《说文》解为“弁冕之总名也”,“冠有法 制,故从寸”。“笄”为一种饰件,《说文》解为“簪也”,用来固定发髻,形 细长,一头尖细,一头稍粗,粗的一头有突出的装饰,称为首部。
加“冠”、 加“笄”(又叫“及笄”)是我国古代汉族成年礼。加冠及笄又称“冠礼”和 “笄礼”。“冠礼”,是指男子的成年礼,“笄礼”为女子的成年礼。“冠礼”和 “笄礼”合称“冠笄之礼”。由于历史上男尊女卑的传统偏见,古人在言及成 年礼时,一般只称“冠礼”。
冠笄之礼在周代就已产生,它是古人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为青 年男女举行冠笄之礼,是向其表明他们已由毫无责任的孩童转变为正式跨入 社会的成年人,迈入了生命的新阶段,具备了成年人的能力和资格,要承担 成年人的各种社会责任。
冠笄之礼自周代产生以后,在汉代随儒学的崛起进 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时期。南北朝时期,因社会的动荡而遭受破坏。隋唐时 期,得到一定恢复,到宋代再次兴盛。后因游牧民族南下,再遭破坏。明朝 建立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
清军入关后,逐渐被淡化,几近湮灭。
冠笄之礼是一切人生礼仪的开始,为我国古代社会第一大礼。《礼记•冠 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 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
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 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 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故《仪礼》将 《士冠礼》列为开篇。
《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
”是说男子到了二十岁要举行冠 礼,并为他取一个字。古代冠礼非常庄重,程序非常严谨。冠礼举行之前十 天内,要先到家庙门外请人卜卦,用占筮的方式确定吉日,若十日内无吉日,
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
冠礼前三日,再用筮法选择主 持冠礼的人,称为正宾(也称大宾),并选一位司仪协助。正宾必须符合德高 望重的要求,可作为受冠者的人生向导和楷模。冠礼一般在家庙之中进行, 届时要有在正堂东边搭建设施,称为“东房”。
冠礼有所谓“三加”之礼, 即举行冠礼有三道重要程序,“始加”、“再加”、“三加”,所需服饰甚多,包 括冠中、帽子、幞头、衣衫、革带、鞋靴等。“始加”之前,受冠者要脱去平 常的衣服进行沐浴,然后换上童子服。
童子服以缁布为衣,饰以锦边。家长 及正宾都穿礼服。“始加”时受冠者跪坐席上,由旁边的司仪替他挽髻,把头 发梳成成年人的发式,并把发髻包起来。正宾手持缁布冠(黑麻布做的帽 子),诵读祝词,诵辞毕,为其戴上缁布冠。
受冠者起立,到东房换上与此冠 相应的整套衣服、鞋子,再出来向在场的人致意。“始加”之后是“再加”, “再加”要戴用白鹿皮缝制而成的皮弁冠。然后是“三加”,“三加”戴用黑 红色细麻布制成的爵弁冠,顶上加一块木板。
加不同的冠,要换穿不同的服 装。每次加冠时正宾都要诵读祝词。对于祝词,《仪礼•士冠礼》有记载: “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 祺,介尔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
眉 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 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 “三加”象征着受冠者取得了三重身份, 即受冠者从此获得了成人、服兵役、参加祭祀的资格0 “三加”之后,正宾要 为受冠者取“字”。
取“字”是传统姓名文化中最完整的系统,“字”用于尊 称,古时同龄人之间不能直呼姓名只可相互称“字”。“名”用于自称、卑 称,是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给受冠者取“字”,表示他开始受到别人的尊 重。
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加冠之后,主人要隆 重设筵款待来宾,并以束帛偭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礼品酬谢。当然, 如果受冠者是诸侯,则要在三加的基础上,再加一次玄冕。天子则是五加, 还要加一次衮冕。
笄礼,俗称“上头”、“上头礼”,是古代汉族女子的成年礼。笄礼一般 在十五岁时举行,或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进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 人,则年至二十岁时也要行笄礼。《仪礼•士婚礼》曰:“女子许嫁,笄而礼
之,称字。
”古代女子幼时头发一般是自然披散下垂的,称为“垂髫 (ti(So)”;有时候也有扎成两撮垂在脑后的,称为“总角”,但不能做成发髻。 别人一看就知道她还是孩子,尚未许婚。举行笄礼时要改变幼年的发式,把 头发绾成一个髻,用黑布包住,再插上笄,加以固定,示意她已成年。
笄礼 又称“及笄”,其具体仪节也有三加,与冠礼相仿,只是主人为女子的母亲, 加笄的人也为女宾。
“冠笄之礼”的举行意味着一个人开始由幼稚走向成熟,同时也是进入成 人社会的身份证明。现在,许多地方又重新开始举行成年礼,在青年人十八 岁的时候组织“成人仪式”,并举行加冠礼。
这是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种 继承,对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激励青年人的成长有着积极作用。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