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后期制作都有哪些工作?
随着电影行业完成漫长的过渡过程,从光学/化学处理转换到全数字的拍摄、加工处理和显示,很大的注意力都集中于摄像机、放映机,当然还有令人惊异的数字特技。但即使是一部用传统手法拍摄、在传统电影院放映和不依赖特技的影片(如古装剧)都能从摄影和拷贝之间的数字工作流程中得益。 光学/化学加工处理慢而长,麻烦且不灵活。如果有充分的功能强大的技术,数字处理能提供满足多渠道的灵活性以及现在电影所具备的效用。
虽然电影院始终将是欣赏电影最佳的场所(没有什么东西能与此提高电影的影响和参与的共享体验相比),但除了电影院放映之外,向公众销售影片的方式正在不断增多。 DVD显然是一种渠道,而且我们当然都欣赏其它任...全部
随着电影行业完成漫长的过渡过程,从光学/化学处理转换到全数字的拍摄、加工处理和显示,很大的注意力都集中于摄像机、放映机,当然还有令人惊异的数字特技。但即使是一部用传统手法拍摄、在传统电影院放映和不依赖特技的影片(如古装剧)都能从摄影和拷贝之间的数字工作流程中得益。
光学/化学加工处理慢而长,麻烦且不灵活。如果有充分的功能强大的技术,数字处理能提供满足多渠道的灵活性以及现在电影所具备的效用。
虽然电影院始终将是欣赏电影最佳的场所(没有什么东西能与此提高电影的影响和参与的共享体验相比),但除了电影院放映之外,向公众销售影片的方式正在不断增多。
DVD显然是一种渠道,而且我们当然都欣赏其它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制作特辑(有更多围绕影片的周边信息,如电影预告片、演职员介绍、幕后花絮、制作特辑、影片MTV以及在影片公映时由于某些原因删去的片段、导演和演员关于电影的评论与访谈等等,让玩家可以获取关于影片的更多信息,更好地欣赏影片本身),现在可能与电影院首映的同时销售影片的DVD版本。
也许在将来,影剧院将在一个银幕上放映一部电影,而接着马上在另一个银幕上放映制作特辑。
然后游戏、因特网链接、卡通版本及其它副产品也接踵而来。所有这些营销渠道所需要的东西是一开始就预先计划好的。
相关案例是《指环王:护戒使者》。该片标志着在制作特辑制作的深度和详细程度方面的一个转折点,今后拍摄以后会被用于制作延伸版本的附加镜头的情况将越来越普遍。发行3个月就售出300张延伸DVD,显示这种营销创新是有需要的,而我们可能还只处于起步阶段。
彩铃无疑也已在某些富有创造力的电影营销人员的慧眼中。
在电影制作的早期,所有的副产品、录像、DVD和电视版本都可以保留以备以后使用。使影片进入电影院,然后思考下一步工作。为电视播放而制作的作品质量在高端机构(如HBO)正得到显著改善不用质疑,而以与电影同样的方式处理电视剧的理由也是非常充分的,因为后者显示出许多相同的商机。
传统的电影路线
切记我们这里谈到的东西甚至适用于常规的摄影机和放映机,还甚至适用于无数字特效的场合。传统电影手段被数字技术淘汰的时机已成熟。
完整的电影制作过程中最有价值的对象是原始的摄影底片。
作为一种模拟技术,它不可能进行无损质量的复制。因此记录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的电影胶片比金子还要宝贵。由此,工作样片(毛片)被洗印供立即审看,而且还通过“单光”转录剪辑工作录影带WP,意味着彩色和密度并非针对每个镜头和场景单独分等级。
该工作录影带可用老办法剪辑,也可数字化并在非线性编辑工作站剪辑。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其结果都是一最终剪接工作录影带,它显示胶片待剪辑的方式,但密度和彩色将全部不一致。
剪辑处理,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数字的,都导致一批被用于使原始摄影底片与最终剪接工作录影带相符合的数据出现。
这些数据里面可以包含字幕和用光学或数字技术制作出来的特效。在传统的电影处理中,数字特效只占据一个小舞台。紧接着出现了极具艺术灵感、煞费苦心的配光,镜头和场景根据密度和彩色被互相匹配,整个影片的“形象”成形。
这并非一个轻松的过程,必须重复许多分区次数,以熟悉每个场景正确的形象。使之完美周期上的每次重复操作仅仅对于此过程的技术部分都可能花费半天时间,而摄影指导和导演考虑他们的作品所花去的时间还除外。
一旦“校正拷贝”得到认可和定稿,习惯做法是制作一“中间片”,它是用于制作发送到电影院的发行放映拷贝的底片。当然,原始摄影底片依然宝贵,因为它包含能再利用以进一步发挥作品市场价值的最高质量的原始图像。
全部通过此连续环节,降低了分辨率。原始摄影底片有一个所谓的“6k”分辨率,它等于分布在整个胶片宽度上的6000个像素。对于包含光效的各部分(由于必须的拷贝)它降到4k,采用了数字特效的部分可能降低到2k。
到了图像被再次拷贝到中间片且接着被拷贝到发行拷贝时,只剩下约1。5k的分辨率。优于此分辨率的东西就是噪声和颗粒。尽管如此,它仍使我们在电影院中感到愉悦。不过,此绝对粗糙的处理老实说是不怎么样的。
数字化
从有电视以来,电视电影处理一直存在。把电影转换为能广播和记录的视频信号一点也不新鲜。按照电影标准而不是电视标准进行此工作确实是新的,而且是一个挑战。电影分辨率受到感光乳胶中的化学制品颗粒限制,此颗粒不仅探测光,而且把光转换为能看和放映的图像。
生胶片多年来不断得到改善,柯达和富士等公司投入巨大精力,确保这些改善继续下去。因此转换此极高质量图像到数字并非易事或花钱很少。数字分辨率起点是所闻的2k,即2048×1556像素,或每毫米82个像素。
这可能足以扫描在高感光胶片上的底片镜头,而高感光胶片导致大比例的颗粒结构,损失分辨率。不过,在良好的照明条件下使用较慢、感光度较低的生胶片的场合,必须4k扫描(4096×3112,164像素/mm)以提取全部的信息。
尽管那样,为达到一个无懈可击的优质标准,一些人可能建议采用不低于8k分辨率(8192×6224,328像素/mm),计算出来的结果是每帧超过5000万个像素。
分辨率只是数字转换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是胶片的动态范围。胶片感光乳剂的感光成分——卤化银是一种奇异的材料,能对大范围的照度作出反应。以8比特取样尝试拍摄此范围会导致一个非常“块状”的图像,好像用未经混合的广告颜料绘出来的画一样。
拍摄被视为“最佳”的8比特(人眼在观看时非常舒服),情况可以得到改善。事实上这可以产生非常可接受的电视图像。不过,电影画面却不能。是拍摄黑暗、中亮或明亮,还是努力覆盖大范围亮度而最终画面苍白的决定,是必须在拍摄时作出的。
因此8比特显然是不够的。
人们可能会问,那么多大比特率会够呢?而更好的问题则是多大的比特十二分好?如果数字技术能击败电影,那么对它们的价值没有任何疑问。在数字域我们转用“精细的约整数”。
32在数字域中是精细的约整数。32比特处理和存储没有脱离我们的控制之下,虽然它肯定是不容易的。8比特处理导致256个不同的亮度级,而32比特处理给予我们4294967296个不同的亮度级!这是超过人眼或卤化银能适应范围的方式。
当然,就像在一个音频A/D转换器中一样,探测器或扫描器必须胜任此工作。如果并非如此,则32比特中的若干比特可能根本就比噪声好不到哪里去。尽管如此,使处理和存储处于能按照32比特标准工作的合适位置,能令探测器、扫描器和转换器日益改善,与标准一致。
我们这里谈到的数字类型极其多,甚至到现在的数字化系统。在每帧数十兆字节的码率下,一部完整影片将占据约10TB的数据。同样,扫描精度受用来转换电影画面的技术影响。最精确的方式是采用定片针式记录扫描器。
在此扫描器中,胶片逐帧置于精确定位输片齿轮孔的定片针上,然后该帧被扫描。此过程重复进行,胶片继续往前输送。显然,为记录定片针上输片齿轮孔要花时间,此处理每帧花费的时间在3到12秒之间。扫描一整部影片可能需要一星期。
不过,定片针式记录扫描器来自电影领域。视频领域要求工作更快,因此发展自电视电影技术的设备运行更快速。在电视电影机中,胶片可以连续移动,没有定片针记录所要求的停止—启动移动。胶片移动可以通过改动扫描格式得到补偿,以获得匹配效果。
校准和配光
配光艺术或“彩色定时”确实是一门艺术。不仅影片需要一个完整面貌,(对于一段催人泪下的情节,偏向迟暮秋天金黄的色彩,而对于科幻史诗是坚硬如钢的蓝色),而且镜头必须小心互相匹配,因此在剪辑点平衡没有偏差。
人眼非常习惯于色彩平衡,但确实非常清楚地注意到细微而突然的变化。凭借光学和化学处理似乎不能解决匹配问题,但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已使之成为可能。现在的技巧是用数字方式进行仿真,而且由于用数字技术电影印片机曝光量变化范围极小,因此按照模拟方式去做就可以了,但对于各种数字,应当完美地更进一步。
数字彩色定时方式每个机构都不同,但结合使用电脑监视器和放映图像的方式已成为常规。彩色定时器和摄影指导能协同工作,并能用与观众观看相当类似的方式观摩影片。不过,问题在于,被能处理数字图像的技术(CRT、LCD或DLP)显示的彩色并不与电影相同的处理方式处理彩色。
彩色电视环境中看上去不错的画面在银幕上看可能未必就好。此问题的答案在校准。CRT和放映机显示器被设定于显示一系列不同密度的灰度。校正装置被连接或直接在显示器中,它测量实际显露图像的特性。由此可以建立一个检查表,显示因而与原始数字图像有线性关系,当然也保持彩色值的比例,而且也包含电影拷贝的物理性能。
例如,电影拷贝具有一个最暗的黑色和一个最亮的白色。数字系统通过检查表模仿这些性能。虽然显示器是最重要的变化因素,数字链其余部分也要校正。
磁转胶
坦率地说,在后期制作链全为数字时,那么结果将是中间片。
在过去的电影中,这是光学的且易于拷贝形成发行拷贝。那么在数字化时代的做法是什么?答案是激光录影机,如Arrilaser HD。Arrilaser HD处理从标准视频分辨率直到4k 10比特图像数据的全部格式,并能产生电影中间负片或中间正片。
彩色分级信息和图像数据被发送到Arrilaser。Arrilaser接着能开始在2000英尺胶片上连续工作,并每5秒钟印出一帧,甚至于最高分辨率都有这样的速度。显然,每盘胶片的拷贝时间取决于分辨率,大约要1天时间。
我认为我们不应抱怨刻录一片CD所花的时间!
虽然磁转胶花费的时间明摆着是长的,而且可能被视为工作流程中的一个瓶颈(事实上是跟原来扫描差不多的一个瓶颈),但优点也不少。首先,整个过程产生的胶片量大大减少。
生胶片和处理是昂贵的,因此成本大幅降低。录影机虽然在技术上非常先进,但与扫描器相比便宜得多,因此在同一工作流程中可以使用若干台。工作重担被分担了……这确实依赖于不同机器之间的一致性和重复性,但录影机显而易见在这些方面表现出色。
存储——NAS和SAN
我已经提到过产生的数据量,但我只是点到为止。如果一帧在4k以每像素32比特被编码,那么帧数据量约为50MB。但你可能想增加图像色彩浓度到48比特,因此每种颜色都有全16比特。
结果是每帧有76MB(记住这些帧只是来自35mm静物摄影机负片尺寸的一半)。一部100分钟的影片因而在每帧76MB时有14。4万个帧,这刚好大于10TB。而100分钟是此成品影片最终片长。在故事片制作中,每分钟的放映时间需要摄影机内约10分钟的电影镜头。
所谓的“拍摄比例”约为10:1。增加为必须的专用功能而拍摄的素材,这也将有约10:1的拍摄比例。然后增加为合成而拍摄的素材。由前景和背景组成的合成需要2倍胶片,而这是简单的合成。因此如果工作流程确为全数字化,那么你对待的是包含120TB数据的约150万帧。
也许PB时代也将马上到来。值得一提的是,商业设施将希望同时有若干项目上马。如果一部影片的数据被转录到磁带,就可以装载另一部,在目前的数据率下,转录时间将费几个星期的时间!幸而若只是存储成品,则数据量小很多。
120TB硬盘尚不存在(但有近1/2TB的硬盘),因此在不下载和再装入有关素材的条件下置所有这些数据在线供即时随机存取需要一个多磁盘的阵列。这就产生了数据率问题。以足够快的速度从硬盘卸载数据对视频来说始终是一个难题。
而随着磁盘越来越快,人们对它们也越来越苛求。不过有一种变通办法。鉴于在音频中一个磁盘就能足够快地提供许多声道,而一个磁盘不能足够快地以电影分辨率提供数据,因此可以采用“分段处理”技术,此时许多磁盘并行工作。
每个磁盘保存一帧的部分数据,而其它磁盘保存其余数据。通过精确定时和数据交织,若干个磁盘可以以足够快速度提供数据。当然,紧接着出现冗余、磁盘故障恢复、热插拔等问题。存储是一个比磁盘机架更复杂的问题。
海量存储器有两种形式。存储区域网(SAN)是一个重载解决方案。SAN的基本原则是数据带宽得到保证。如果存储系统有一个短暂的数据带宽问题,电视电影机就不能暂停。因此,SAN将与附属设备达成一个“协议”,并提供必要的带宽。
其它设备在此期间不可以亮相。运行在带宽很容易得到,但你有时可能遇到缓慢的迁移速度的较常见环境是NAS(网络连接存储器)设备。它基本上类似于服务器,但它是一种内置海量存储器的服务器。很方便为如电视电影机等设备提供NAS,然后在有一个插槽可用时,此NAS然后能迁移数据到SAN。
SAN接着能转而为录影机、实时工作站和非实时工作站提供需要的数据。
写到这里,照理该到总结的时候了。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结论。全数字工作流程还在电影摄制者的要求和新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不断前进。
难道你不想成为其中一员?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