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怕,皆因缺乏安全感。人类行为的动力分为两大类:一是对满足的需求,二是对安全的需求。前者是生物性的需求,包括对食物、睡眠和休息等的需求,这点就当今中国而言,相信绝大多数家庭都可以做到;后者是心理性的,包括他尊、自尊、友谊、爱、归属和依赖等,指超出身体组织和器官需求之外的一切活动的需要,这点就因家庭环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了。
如果孩子受到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能够对孩子采取慈爱的态度,并且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孩子就会感觉舒适与满足,继而产生安全感。安全感是学龄前儿童乐于与人交往、建立积极情感关系的保证,也是他与人进行交往、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
一般而言,当儿童拥有了安全感,他就敢于接近别人,与人交往,尝试建立信任关系,并从中体验到快乐,继而产生进一步与人交往的意愿,使社交能力得到提高。 反之,如果儿童缺乏安全感,那么他多不敢或不愿与人交往,行为上就会表现为退缩。
帮孩子寻回安全感,父母责无旁贷,该怎么做呢?首先,为孩子营造一种融洽的环境,避免家庭冲突。从大的方面来说,安全感先是需要国家和社会给我们每个人包括孩子,提供基本的安全保证,再就是家庭环境了。
当前国泰民安,故在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中,家庭的影响显然更为突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父母的关系,会对孩子的安全感产生直接影响。如果父母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即使有矛盾,也懂得避开孩子去解决,这样就有利于孩子保持平和的心境;如果父母经常吵架,甚至拳脚相加,则会使孩子长期处于惶恐不安之中。
其次,给孩子足够的关爱,不能打骂孩子。不爱孩子的父母是极少的。问题是,现在有许多父母,往往在物质方面溺爱孩子,在教育方面却粗暴对待。“养不教,父之过”,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需要父母的教导。
不管孩子的言行举止是否令人满意,父母都应积极关注孩子;即使孩子做错了,也应该告诉他为什么错,如何做才正确,等等,而不是以粗暴的打骂方式进行教育。 打骂孩子是当代教育理论所反对的,许多父母也知道这不好。
然而,由于打骂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至今仍有许多家长甚至教师,把它作为对付孩子的灵丹妙药。打骂孩子,出发点可能很单纯,就是要孩子听话,按照家长的意愿去做。但不知有没考虑过,这些惩罚或威胁会给孩子的未来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事实上,它对有些儿童确实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最后,及时和幼儿园老师沟通。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时,应该及时和老师沟通,看看他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不是以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来解决问题。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内心是很可怜的,他往往不能融入他所属的群体,同时也容易被他所属的群体所排斥。[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