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是小儿外科常见病之一,俗称“小疝气”、“小肠气”、“气蛋”、“大蛋”等,发病机理不同于成人,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腹膜在腹股沟内(俗称:大腿根)向外延续出一囊状突起叫做“鞘状突”。
它一般在出生前后逐渐萎缩闭塞。有学者统计,生后一年内未闭或部分未闭的约占57%,在此期间如小儿经常哭闹、咳嗽、便秘及排便困难、或腹腔内有肿瘤、腹水时,腹压增大,腹腔内的脏器如肠管、阑尾、女孩的卵巢、输卵管等就顺势钻入这个囊内,医学上称之为“斜疝”,这个囊被称为“疝囊”。
这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疝。如果腹腔脏器进入疝囊后,长时间停留而不能自行复位,引起疝入的内容物血液循环障碍,就称之为“嵌顿疝”。如果嵌顿时间过长,或多次嵌顿,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如疝入的脏器缺血坏死。
男孩的精索过度受压,睾丸就会坏死;女孩可能出现输卵管粘连、堵塞,卵巢缺血坏死,给小儿造成严重损失。 那岂不是 “小不治而酿大祸” 了吗?。即便没有嵌顿,疝内容物长期压迫精索也会使睾丸血液回流障碍,血供减少,从而引起精索静脉曲张,睾丸淤血、缺氧,最终萎缩。
而且随着小儿年龄增大,活动量增多,下坠的肠管使肠系膜受牵拉,不仅行走不便,而且会出现腹痛、恶心等不适症状,在学校,同龄的小朋友看到后会讥笑,甚至给起外号,影响小儿的心理发展。 一般来说,对于六个月以下小儿,疝囊口很大,疝内容物可自由出入疝囊者,短期内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家长可不必过分紧张,可暂缓手术;然而,如果频繁嵌顿,就要引起重视,尽快手术了。
六个月以上的腹股沟疝自愈的机会很少,家长不要抱有过分幻想,应尽早积极进行手术,以免出现文章开头所说的悲剧。 关于治疗,许多家长都期待不治自愈。其实小儿斜疝是有自愈的可能,临床上也见到少数自愈的病例,但一味等待自愈是不可取的。
年龄增长,活动增加,疝块的增大,就会滋生并发症的出现。所以,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最好方法。 保守治疗是家长最期盼、最乐意接受的,有的家长甚至设法诱导医生,让医生为其提供保守治疗的办法,而以此作为一劳永逸的法宝,如家长常常提到的使用疝气带。
疝带的使用并非没有任何道理,但不是对任何病人都是通用的。对六个月以内婴儿,或有其它严重疾病不适合手术者以及小疝囊,疝块出现机会不多者可试用。不过要正确使用疝带,勤观察,如疝在疝带下脱出,就达不到治疗效果了。
使用疝带时间不宜过久,效果不佳及时改用手术为好。我们已遇到多例因使用不当或长时间使用疝带造成精索静脉曲张,精索周围粘连。 不仅旧病没治好,又添了新病,而且给手术增加了难度。
那可就是“雪上加霜、屋漏遇雨”了。 有关嵌顿疝手法复位,这仅仅是救急的手段,治标而不治本,对同一个病人不宜反复使用。手法复位是有严格的适应症的,一般嵌顿时间在十小时以内,病人全身及局部状况良好可试行手法复位,但最好由工作3年以上的专业小儿外科医生操作。
嵌顿时间较长,复位前可给适量的镇静、解痉药。复位的手法是很有技巧的,不是一般人看看书就可掌握。由于小儿肠管比较薄弱,嵌顿后肠壁水肿、脆性增加,粗暴的操作很可能出现肠管破裂、便血、发热等不良后果,那就弄巧成拙,贻笑大方了。
手术也并非是无比可怕的事情。在有小儿外科专业的正规大医院,这种手术一般三十分钟左右就可完成,手术残留的瘢痕不足两公分,小孩没有明显的痛苦。 术后第二天就可以象正常小孩那样吃喝、玩耍了。
为了安全康复,不让家长担心,可在医院观察3~5天,伤口换药后出院就更完美了。术后复发的机会是很少的。当然也可以选用腹腔镜手术,有助于探察对侧鞘突有无闭合,但腹腔镜手术要求气管插管麻醉,麻醉时间也长些。
有的家长害怕一侧手术后另一侧再出现相同疾患,要求医生手术中同时探察另一侧,实际上,对侧同时发病的几率是4。 7%,通常不必探察,如果医生检查对侧外环口很大,有潜在发生的机会,或者对侧过去有过疝,近期未出现的可。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