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2017-02-06 16:38:32
失水病
(一)高渗性失水
1。水摄入不足 ①昏迷、创伤、拒食、吞咽困难,沙漠迷路、海难、地震等致淡水供应断绝;②脑外伤、脑卒中等致渴感中枢迟钝或渗透压感...[展开]
失水病
(一)高渗性失水
1。水摄入不足 ①昏迷、创伤、拒食、吞咽困难,沙漠迷路、海难、地震等致淡水供应断绝;②脑外伤、脑卒中等致渴感中枢迟钝或渗透压感受器不敏感。
2。水丢失过多
(1)经肾丢失:①中枢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非溶质性利尿药;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高钙血症等致大量水分从尿中排出;③长期鼻饲高蛋白流质等所致的溶质性利尿(鼻饲综合征);④使用高渗葡萄糖溶液、甘露醇、山梨醇、尿素等脱水药物致溶质性利尿。
(2)肾外丢失:①环境高温、剧烈运动、高热等大量出汗;②烧伤开放性治疗丢失大量低渗液;③哮喘持续状态、过度换气、气管切开等使肺呼出的水分明显增多(2~3倍)。
(3)水向细胞内转移:剧烈运动或惊厥等使细胞内小分子物质增多,渗透压增高,水转入细胞内。
(二)等渗性失水
1。 消化道丢失 呕吐、腹泻、胃肠引流(减压、造瘘)或肠梗阻等致消化液丢失。
2。皮肤丢失 大面积烧伤、剥脱性皮炎等渗出性皮肤病变。
3。组织间液贮积 胸、腹腔炎性渗出液的引流,反复大量放胸、腹水等。
(三)低渗性失水
1。补充水分过多 高渗性或等渗性失水时,补充过多水分。
2。肾丢失 ①过量使用噻嗪类、依他尼酸、呋塞米等排钠性利尿药;②肾小管中存在大量不被吸收的溶质(如尿素),抑制钠和水的重吸收;③失盐性肾炎、急性肾衰竭多尿期、。
肾小管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④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折叠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临床上患儿有皮肤黏膜的干燥(口唇比较容易看出来),皮肤弹性的减低,眼窝、囟门的凹陷,哭时泪少或无、尿量少,精神的萎靡或烦躁。
严重时有休克的一些表现。
折叠编辑本段失水诊断
失水是常见病,根据临床症状,不难诊断。
折叠编辑本段失水治疗
失水按其严重程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渗性失水、低渗性失水和等渗性失水。
高渗性失水又称缺水性失水,即失水多于失盐,血钠浓度大于150mmol/L。 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高温、大量出汗或发高烧等导致大量失水,未能及时补充而造成的。由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故患者有明显的口渴、尿少等症状。
较轻的高渗性失水患者,如能及早饮水,可以得到缓解。情况严重时,可采用向患者滴注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的方法进行治疗。
低渗性失水又称缺盐性失水,即失盐多于失水,血钠浓度小于130mmol/L。
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严重呕吐、腹泻、大出血或大面积烧伤等,导致水和盐的大量丢失,又未能及时补充而造成的。由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故患者的尿量增加,也无口渴的现象,容易造成没有失水的假象。
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向患者输入生理盐水的方法进行治疗。
等渗性失水又称混合性失水,即失水和失盐的程度差不多,血钠浓度为130mmol/L至150mmol/L。这一类失水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例如,呕吐、腹泻引起的失水多半属于这一类。
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向患者输入生理盐水和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的方法进行治疗。
给失水病人补液时,应特别注意根据以上三种不同的失水情况,及患者的失水程度,有无酸中毒等,给予不同的液体。
小儿失水的治疗
轻度失水时体内水分丢失相当于体重的5%(体重下降5%),临床表现不明显,稍有精神不振、轻微口渴,尿少、皮肤弹性正常。治疗只需去除病因,口服补液盐冲剂后即可恢。
中度失水时体内水分丢失相当于体重的5%~10%(体重下降5%~10%)。
临床表现较明显,精神不振或躁动不安、口渴、尿少、口唇干,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治疗时应静脉输液
重度失水时体内水分丢失相当体重的10%以上。临床表现非常明显,反应差,无欲状,躁动或昏睡,四肢凉,脉细弱,皮肤弹性消失,尿极少或无尿、血压下降。
如不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短期内即可死亡。治疗必须静脉快速补充有效循环血量。如原发病已控制,失水基本纠正,可不再输入。如遇三度营养不良、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儿,输入液量为计算量的1/2,酌情增减。
折叠编辑本段失水预防
预防失水,首先应该重视失水的早期症状(口渴、尿量减少,尿色变深,皮肤起皱,体力疲劳,食欲下降等)。
其次,对易患人群,对在炎热气候条件下从事劳动、运动、活动的人,应预先给予补充液体。
视出汗情况,少量多次随时追加补液量。最新运动医学研究发现:有必要对运动员在运动前、中、后分别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既保障健康又提高体能。这个补液原则也适用所有大量出汗者和青少年体育爱好者。
研究发现,当体液丢失达到1%时,运动成绩下降、热疾病的危险性增加、体力恢复减慢、感染的可能性增加。
当体液丢失达到2%时,运动成绩下降30%,可能出现热病和运动损伤。为防止失水对生理机能带来的影响,所以学校的学生体育课往往安排在其他课程之后,较为符合人体的生理原则。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