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界卫生组织把甲型H1N1流感警戒级别升至6级,这意味着世卫组织认为疫情已经发展为全球性“流感大流行”。截至记者发稿时,我国内地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已达414例,目前,仍有215例在医院接受治疗。甲型流感的暴发,又一次考验着我国医用防护纺织品行业发展水平及相关制度与体系。面对疫情,我国政府采取了多种防控措施,包括建立专门的医疗机构和定点医院,加强机场口岸的疫情检验,生产口罩、防护服的企业随时待命生产所需防护用品等。同时,疫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对我国防疫抗灾物资储备制度而言,同样是一种严峻考验。
防护纺织品储备存在问题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洪水、台风、地震和疫情时有发生,因此,应对灾害的物资储备显得格外重要。但由于对灾情大小和发生灾难的时间、地点存在不确定性,长期以来,作为常规战备物资储备,粮食、油料的储备相对完备一些,但应对地震、疫情所需要的防护用纺织品及材料,从数量、品种和技术要求等方面,都不能完全满足突发事件的应急需要。2003年“非典”疫情的大暴发,就反映出了N95型医用口罩、防病毒医用服储备量的严重不足;2008年汶川大地震,人们依然清晰地记得各地企业昼夜不停赶制灾区帐篷的场景,这些均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我国应急物资储备方面存在的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方面,我国目前应急物资储备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像抗震救灾物资的生产、调拨,涉及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卫生部、农业部等多个部门;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缺乏制度完善的储备物资统一采购的专门机构和市场化运行机制,仍然保持着政治任务式的赈灾防疫紧急生产。这说明我国防灾等产业用纺织品应急物资缺乏有效储备,而且快速应急机制亟待建立与完善。
世界各国在国家防灾应急物资的储备上,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日本因地震频发,政府每年储备尸袋30万~40万个,这种装尸体的非织造布袋子是复合而成的,为了防漏,设计成里外3层,外层涂上防水材料,使袋子结实、耐用。美国的国家减灾管理系统,包括人员、设施、设备和供给等各种应急资源的系统管理,可以在事故发生期间,为事故现场及时提供合适物资的协调与监督。而印尼除出台《灾害管理法》,把全国救灾管理中心升格为独立的政府机构的同时,全国设有2万名长期志愿者和大量的帐篷储备,以此作为防灾、减灾的必要保证。
当今,在全球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各种突发事件,包括重大疫情及安全事故,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防范各种重大灾害,国际社会都在进行不懈的探索,以期减少并尽可能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世界各国在防范重大灾害方面各有不同的做法,但基本的思路大都围绕法制、机制完善以及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展开。我国在防护等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办法,使我国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不再“临时抱佛脚”。
政府采购储备是有效手段
建立正常的应急产业用纺织品的储备机制和体系,是一件紧迫而重大的任务,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在我国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相当大的难度,需要做很多相关工作。
一是产业化障碍。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共同配合。最近,一种全新速效安全的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和抗禽流感H5N1病毒防护型口罩,就由于至今没有找到合作生产企业而搁浅。
据该课题组组长、抗菌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毕忠博士介绍,这种速效抗病毒口罩采用含银纳米材料技术,能够有效杀灭和抑制细菌、病毒的活性。“但至今没有找到合作的生产企业。”抗菌协会专职副秘书长卢凯民对记者说。他希望社会各界尤其是具有生产医用口罩和医用防护服专业生产资质的企业,积极关注抗流感病毒防护技术的应用。
二是资金瓶颈。让生产企业增加应急产品的储备量,占用仓储和资金成本均存在很大问题。“企业会对此算一笔账,不划算企业不会做,特别是企业处于较为困难的形势下。”稳健实业(深圳)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杨敏说。他认为,在这方面最好是政府出面采购并收储,以应对突发情况,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防范工作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记者了解到,通过近几年我国防范疫情和地震等突发事件所积累的经验以及防灾减灾意识的增强,目前,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已经研究并推进将防灾用纺织品纳入政府储备范围的工作。随着政府采购和储备的增加,防护用纺织品生产企业必将从中获得很多商机。
业内人士普遍有个心愿,希望今后生产抗灾纺织品的订单大幅增加不再成为新闻,而建立有序的、完善的防灾用纺织品物资储备机制是国家及相关行业的当务之急。(张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