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七夕节了,牛郎织女的神话在中国家喻户晓,而在有关云锦的传说中,织女是云锦的业神,称为“云锦娘娘”。每逢农历九月十六,云锦艺人都要祭拜云锦娘娘,祈求赐予心灵手巧,织出美如云霞的锦缎。现代“织女”的生活也如云锦般多彩浪漫吗?近日,记者走进南京云锦研究所,采访了一位22岁的“织女”。
迷上神秘云锦上了云锦班

别看姚孝培是1987年生的,但小妮子已经有4年多的“织龄”了,当然也是云锦研究所最年轻的织手。在展示车间,记者见到坐在织机前忙碌着的她,神情专注,织梭在她手里飞快地翻转,从织机下方的小镜子里可以看出3朵绚丽的牡丹花已织成大半。面对记者,她腼腆地笑了,“心情好,织出来的牡丹才好看,织的时候脑子里要不停地思考色彩如何搭配。”

对于许多“85后”来说,云锦这种传统文化是挺陌生的,更别提选择织云锦当工作了。初三那年正值云锦研究所和一些职业学校合办云锦专业班,很多云锦老师傅去学校做演讲,听着听着她就着迷了。抱着一份对云锦的喜爱和探寻神秘的好奇心,姚孝培报考了南京浦口职业学校云锦工艺美术设计专业,成了南京第一批云锦专业班的学生。2005年毕业后,年仅19岁的姚孝培踏进了南京云锦研究所。

工作前两年每天穿经线

“刚来的两年,整天就做两件事,装机,穿线。”姚孝培说,“新人”要做的就是组装织补用的经纬线、穿“耳子线”、打绳结之类的基础工作。在师傅的指导下,姚孝培第一天穿了500多根经线,穿了一个星期才算完成了一台织机。只要穿错一根就要全部重穿,所以每穿一根必须检查一根,这一穿就是2年。

第一幅作品标价5800元

2年的“磨练期”过后,姚孝培终于坐上了织机。坐在高四米的传统大花楼木织机前,手脚并用,左手把织梭往两层线中间轻轻一丢,右脚一踏踏板,织梭从左边到了右边,再一拉,织布机的扣就把棉线交织在一起……姚孝培介绍,她现在的主要工作是织一些旅游纪念品,每次看着自己织出的云锦都特别有成就感。

“看啊,这是我的第一幅作品,标价是5800元。”姚孝培得意地指给记者看,这是一幅长宽约20厘米的云锦图案,一条盘旋在太阳周边的龙。“这是一个”官补“古代大臣服装的前后就是这种图案。”

为多学技术没空找“牛郎”

织云锦是枯燥的活,姚孝培的调节方式是听广播,听着好听的歌织出的云锦也灿若云霞。生活中的她和一般的女孩子一样,喜欢逛街、唱歌、画画。为了织云锦时方便爬上爬下,姚孝培更是放弃了穿裙子的喜好,“现在看见别人穿裙子都觉得很羡慕!”姚孝培调皮地说。谈到婚姻,姚孝培很干脆地表示:“还早呢,我想趁年轻多学点技术!如果结婚,至少有2年不能织云锦,那多难受啊!”姚孝培认真地说,“再等等吧!我现在过得挺充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