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裴胜,东城中医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周三下午出诊,出身中医世家,其师爷为四大名医孔伯华,其父为著名儿科专家裴学义,先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学习七年。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40余年。曾被北京城市学院特聘教授、研究生导师。擅长疾病: 呼吸系统常见病及疑难病、消化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自闭症、生长发育迟缓、多动症、抽动症、新生儿黄疸、过敏性紫癜、遗尿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学习障碍、内科疑难杂症等。

裴胜回忆起与中医的渊源,满满都是儿时有趣的记忆。儿时的裴胜就是在医馆长大的,陪伴他的朋友就是各种中草药材。裴家祖祖辈辈出过很多医生,到了近现代,不仅传统的中医,西医也成为了裴家人的选择。在这种浓厚医学氛围中长大的裴胜,将医学融入了骨血。



很小的时候他就趴在桌子上看着爷爷给患者看病,长大了趴在桌沿儿看父亲给人治病,那时他还不懂什么是救死扶伤,那时还没有完备的医疗系统,看病也不收挂号费,就是看好了病,患者会给送来鸡鸭鱼肉。那时的裴胜初始有的只是小孩子对于收到新东西的欣喜,但是医学是个“好东西”在小小的他的脑海中已经有了雏形。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患者的病好了,尤其是已经病入膏肓的患者能够从床上下来走动了,来到医馆对父亲千恩万谢时,虽然不是他治好的,但因为父亲的医术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荣耀感也深深扎根在他心中。

长大成人的裴胜,深知他的成长离不开中医,父母亲朋也都对他寄予厚望。裴胜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他们不仅是希望裴胜有一技之长过得好,更是希望他把医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不能让父亲的医术失传成为了他的志向的火种。



他的父亲裴学义老先生是我国著名中医儿科专家、首都国医名师,中医治疗乳儿黄疸的先行者。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有一位老中医因为嫌弃自己医术不够高明,千方百计找到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拜孔先生为师,没想到孔先生却以年纪小,知识储备不够为由,将他们父子拒之门外...... 虽然拜师被拒,但是这对父子并不死心。回家后老中医亲自教授儿子。几年后这个孩子终于考取了孔先生开办的学堂,并最终在众多弟子中脱颖而出,成为孔伯华先生的入室弟子,这个孩子就是裴学义。 裴学义吸收并发扬了孔伯华先生的毕生医术,裴胜又是裴学义的学术传承人,就是嫡传弟子,他的成长历程,亦是使命让他就得去选择这个。裴胜有一个特点,他只要选择了这个事情,他就会认认真真的去把这个事情做好。



裴胜作为裴学义的传承人,跟随父亲几十年侍诊抄方、研习,传承医风,把父亲以及其在北京中医医院临床时学习的老专家的药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更是国家强盛之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裴学义老先生便是我国中医儿科的开拓者之一,如今完全接过父亲衣钵的裴胜一直遵循父亲意志在这条路上辛勤耕耘。



尤其在临床上针对孤独谱系障碍即通常所说的自闭症、以及生长发育迟缓即五软五迟的患者,在治疗上裴胜将其思路比喻为帮助患者“开窍”,利用平肝抑风、平衡阴阳、温阳补肾、调护脾胃、辨病与辨证结合的诊疗思路,沿用“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儿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观点,用药上不忘“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尤下必忘津液而成疳”,调护脾胃,顾护阴液。 同时,对于每个患者展现出的病症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日常如何进行护理以及辅助药物治疗的同时如何在家中进行感统训练。 医生与家庭共同配合,依据患者病情轻重程度,极轻微者逐渐适应正常学习生活,轻中度患者逐渐学会自理,重度患者控制其生长水平倒退。 每年经裴胜治疗好的肝、胆、脾、胃、心、肾、肺疾病地患儿众多,让许多家庭重拾幸福,这也是他最自豪的地方。



裴胜如今已经年逾花甲,在临床工作四十余年,确实是一直没有脱离临床的老中医了。可是他仍然会“写作业”,总结经验,他也希望像父亲一样将中医代代传承下去。他的儿子也是学医的,裴胜经常说一个中医再敬业一辈子看的患者也是有数的,要想中医经久不衰,就是需要靠中医药文化对下一代人的影响,希望都寄托在年轻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