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客站(即北京西站)属于中国北京市丰台区管辖,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特等站,是北京铁路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西客站的建设构想早在1950年代就已经基本形成。历史上曾经先后于1975年至1976年、1981年至1985年和1989年至1993年三次进行规划和研究。1990年9月30日,北京市政府、原铁道部、原邮电部向原国家计委提报北京西站的设计任务书,提出投资20亿元人民币,计划1991年动工,1993年开通使用,1994年完成收尾工作。1991年3月,该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1992年7月20日,北京西站建设领导小组作出了“一年准备,两年半施工,半年调试运转,1995年底建成通车”的总体部署。

1992年下半年,北京西站进入先期施工阶段,部分市政工程,例如新开渠盖板河、地铁预埋 、西三环道路拓宽等,以及西长铁路联络线岗洼特大桥等工程陆续开工建设。1993年1月19日,北京西站正式开工建设。与此同时,同时全长28公里、连接京广铁路的西长联络线全面动工。1995年4月,北京西站内外装修、设备安装全面展开,西长联络线铺轨工程接近车站。1995年9月28日,第一列试运行列车经西长联络线抵达北京西站,标志着北京西站正式试运营。1996年1月21日,北京西站正式开通运营。

2001年,北京市政府在申办奥运会之际,北京西站地区管委会对北京西站的公共设备和场所进行全面整治和改造。2003年下半年,由于北京西站的日发送列车设计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春运高峰期间的实际列车发送量,因此原铁道部及北京铁路局启动了北京西站二期工程,在原有6个站台的基础上增设三个站台。同时,对车站站台进行大规模改造,包括改善采光设施、改造雨篷、增高站台等,改造后的雨棚是国内首例大跨度钢结构雨棚。

2003年10月2日,北京西站出入境联检厅启用,以供京九直通车乘客使用。2005年,为配合北京南站封站改造,北京西站又扩建了9号站台和新建10号站台,以分流部分北京南站的旅客客流。在扩建工程中,同时对1至7号站台的雨棚进行改建,并新建8至10号站台的雨棚。2005年12月,于1959年已经提出的连接北京站与北京西站的北京地下直径线开工。

2010年11月10日,北京西站南广场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工程完成后,南广场将分流西站部分旅客,从而缓解西站北广场的交通压力。2012年,途经北京西站的京广高速铁路开通运行。2012年9月22日,改造完成的北京西站南广场正式启用。2015年3月20日,北京地下直径线建成通车,使北京西站具备来自京哈铁路等方向的旅客列车接发能力。2020年1月9日,北京西站官方微博发布公告称,为方便旅客出行,提高出行效率,自2020年1月10日起,北京西站将实现铁路、地铁安检互认,换乘旅客只需一次安检。

北京西站设计为上进下出模式,即地面以上为旅客进站、候车系统,地下部分为旅客出站系统,地下负二层设有4个出站口,分别为北一出口、北二出口、南一出口和南二出口。北京西站现有13个候车室,候车面积约2.1万平方米,可容纳2.5万人同时候车。

北京西站的站场为通过式,置于三环路与北蜂窝路之间,采用高架候车、上进下出、南北开口、北侧为主的桥上站类型。车站东、西两侧,均设出站地道;靠近站台端部设邮件、行包合用地道,并以横向地道沟通(呈U型),尽量减少站台上车辆穿行;联系南北广场,专供行人使用的地下中央自由通道,布置在车站中部附近的人流集中处,既解决车站南北两侧居民的自由往来,又兼顾南北广场公共交通间的换乘。

北京西站的站房分为南北两侧。其中,北侧站房包括售票、行包、候车、管理用房和以旅客为主要服务对象商业用房;南侧站房包括购票、行包、候车等用房,便于南侧旅客就近乘降。

北京西站的广场分为步行广场、个体交通(大、小型客车)和出租汽车停车场。广场东部安排有公共汽车始发站和邮件处理中心及邮电支局;广场西部安排有行包房及其专用停车场;广场之下拥有可停放小型汽车的地下停车场和地铁站,其中地铁站的南出入口在西站进站大厅内,北出入口放在莲花池东路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