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枫桥夜泊 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泊:就是把船停靠在岸边.评诗便要了解作者生平.知道了作者一生际遇才会了解他的诗的内涵.张继,唐朝人,不第书生,生平所著不丰,惟有此诗流传深广,所谓“一言动天下”大概就是这样,这首诗作于作者科场失利返乡途中,因此诗中自然而然流露出凄凉悲苦的情绪.毕竟古时金榜题名才是正途.作者的心情可以理解,只是不知道该替他惋惜还是庆幸,倘若他科场高中,中华诗坛就少佳作一篇了.言归正传.这首诗的题目就很精练.“枫”是季节;“桥”是地点;“夜”是时间;“泊”是时间.四个字,该介绍的都介绍了,“吝啬”到了极点.然后首句直接进行景物描写.“月落乌啼”,有声有色有情.在古诗词中,凡用“月”“乌”者不外乎“凄愁悲苦”四字,太阴西坠,乌鹊哀鸣,张继的哀怨之气与郁闷之气贯注其中,不解人意的霜气偏偏充盈天地,为这浓秋之夜和张继心中洒下丝丝凉意.视觉、听觉、触觉三管齐下,恰如其分地现出了他的心境.同样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心中有不同的感觉.同样是秋夜对月独处孤舟,李白苏轼二人定是要“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了.但换了失意的人,不过是“独步漫长宵,风过花零,遥望月空鸣”而已.因此,作者在第二句中用一个“愁”字点出全诗主旨,一切描述都是为了突出这个“愁”字.寒水微波粼粼,江中渔火点点,再加上秋风的低吟,一片片枯败枫叶划过张继心头落在水面,恰恰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前途的迷茫,他的心中仅剩下一种感情--愁.秋风送寒,独卧小舟,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这“对愁眠”甚至有几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伶仃了.一个落第书生形象跃然纸上.恰在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偏也巧,诗境与寺名浑然一体,寒山秋夜孤舟,我到时怕是会闷死.寒山寺每年正月初一凌晨鸣钟一百零八响,因为佛法认为人生愁苦有一百零八种之多,故而鸣钟解忧.一百零八钟响,一百零八忧解,开始新的一年.这诚然是美好的祝愿,可惜张继秋季到此无缘聆听,他听到的是寒山寺每夜常例的“警世钟”,但这也让张继联想起了“钟声解忧”的传说.钟声一下下撞击他的耳膜,撞击他的心房,撞击他心中的苦闷,他多么希望这忧这愁真能随钟声而去.作者用这样两句作尾,应该是激励自己重燃生活的希望,使始终压抑郁结的诗境有了个还算昂扬的结尾.读罢此诗,感触良多却尽在诗外.一个读书人真的只有“功名”二子是最重要的?自隋到清,考出了多少进士,其中英才罕有.闻名于读书人本职工作--写作上的人偏多为无缘仕途的人,如张继,如蒲松龄,这难道就是鱼与熊掌不可皆得?立功名而闻于世的方法绝不只科场高中一途,古是,今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