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研究背后的国际难题

悠庄 2020-05-25 16:08 0


因为新冠疫情,疫苗研发突然成了全球焦点。

一方面似乎我们应该高兴,曾经不受重视的疫苗工作现在突然受到了巨大关注;另一方面,面对疫情,谁也高兴不起来。

尤其是最近一些一度“消灭”新冠的地区,纷纷发现新病例并重新采取管控措施,说明在通过疫苗实现群体免疫前,社会难得安宁。从全球来看,由于新冠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播能力,只有当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实现免疫,人类社会才真正安全。

所以今天就想和大家讲讲新冠疫苗,到底什么时候能出来,以及, 出来了,到能控制疫情,还有多远 。

新冠疫苗到底什么时候能出来?

可能需要18个月,但这其实已经非常快了。


研发一支疫苗的链条很长,从临床前研究到最终上市,往往要花费817年的时间。哪怕之前研发用时最短的流行性腮腺炎疫苗,也历时近5年时间才从获取病毒样本走到获得上市资格这一步。

与传统的疫苗相比,本次新冠疫苗的研发可谓“神速”。经过短短数月的研究,全世界目前已有4个疫苗进入临床二期、3个同时进行临床一二期、2个正在进行一期试验。在这9支疫苗的“先头部队”里,有5支由中国厂家研发。

新冠疫苗之所以有望在18个月内面世,是因为研发的每个环节都行驶在“快车道”上。

在临床前的测序环节上,中国在向世卫组织通知疫情后的两周内就公布了COVID-19基因测序信息,比非典型性肺炎SARS时公布测序结果快了10倍、比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也快了4倍。

1月13日,新冠测序结果公布仅三天后,美国国家过敏症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便依据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术制作出了病毒基因样本并转交给了Moderna公司,后者立刻做出了首个新冠候选疫苗。

在临床试验环节上,Moderna和康希诺的新冠疫苗,从获得病毒基因样本到进入临床只用了66天,比之前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寨卡Zika疫苗的190天缩短了约三分之二的时间。

“神速”背后是技术的进步,也是全球合作的结果。新型的mRNA疫苗技术只需要病毒的基因测序结果便可以生成候选疫苗。这大大提高了疫苗前期开发的效率。

疫苗出来就能控制疫情了吗?

其实还差很远,成功研发出安全、有效的疫苗只是“抗疫之路”的万里长征第一步

有疫苗之后,如果希望更快、更高效地实现全球全民免疫,后面有极其复杂的疫苗交付问题需要协调和解决,从产能到价格,到各个国家的准入和接种项目实施。所以如何大规模生产新冠疫苗并普惠全球是现在必须考虑的问题。

全球接种疫苗是实现人类对新冠免疫的必经之路。理想状态下,所有国家的人民都应当有机会接种疫苗。

然而不难想象的是,无论哪个国家率先生产疫苗,都将面临优先满足本国需求的压力。但如果领先的疫苗研发国家都以本国优先为原则,其结果对全球公共卫生或许是灾难性的。

因为疫苗的公平分配并不只是践行人道主义,也是满足全球公共卫生的需要。

无论前期如何准备,疫苗在诞生之初都无法立刻覆盖全球。若要尽快控制全球疫情,短期内,谁应该优先接种?这不是一个市场竞价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全球的公共卫生专家统筹规划和协调。

谁应当优先的问题目前暂无定论,不过几类人群值得特殊关注。首先是以医务人员为首的易感人群,他们是离病毒最近的人;

其次是容易造成超级传播事件的人群,如集体住宿的员工、教师、学生、囚犯和接触大量人员的从业者;关键岗位的职员,社会的运转离不开他们;

以及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和基础病患者,这是面对新冠疫情最为脆弱的群体,感染后的重症、并发症、死亡风险较高,需要特殊保护。

以此原则而划分出的优先接种顺序将超越国界,尽可能地在全球范围内降低新冠的死亡和成本,加速社会回归常态。

爱问日报 - 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欢迎投稿戳这里>>

最新文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