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是指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多余肿物,现代医学通常把生长在人体粘膜表面上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息是多出、盈余之意,《说文解字》记载“息,寄肉也。”《黄帝内经 ·玉篇》说“瘤,息肉也。” 息肉属于良性肿瘤的一种。不过那些生长在皮下的囊肿、脂肪中的脂肪瘤、肌肉内的肌瘤等,也可引起体表的隆起,但不属息肉范畴。 医学上一般按出现的部位给它命名。如长在声带上的称"声带息肉",出现在胃壁上的叫"胃息肉",以此类推。若某一部位有两个以上的息肉,又称"多发性息肉"。
息肉的原因可能与炎症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比如长期炎症会容易导致宫颈息肉。
现代医学对其真正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慢性刺激
由于饮食习惯改变,粪便性质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特殊刺激,或因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蛲虫病等肠道疾病的刺激,以及慢性便秘、粪便干结等,均可刺激直肠黏膜而发病。
遗传因素
胎儿在胚胎期,上皮细胞即有易感性。这种特性使上皮细胞在生长发育期快速生长而成息肉。现在不知您家孩子的息肉是多发还是单发,建议通过手术治疗,如不及时治疗,长期便血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导致其贫血。一般经肛门切除就可以治疗此病,手术在 20分钟左右就可完成,对孩子没有其它方面的影响,比较安全。
病变的数目
胆囊息肉,尤其是胆固醇息肉,大部分为多发。胆囊腺瘤多为单发,少数为多发。腺瘤恶变虽然时有报道,但是尚未见到在同一胆囊内有多发腺瘤内癌的报道。因此认为,多发病变为良性可能性大,大于10mm的单发病变应疑为恶性。
病变的形态
不少资料表明,有蒂腺瘤明显多见,但是腺瘤有蒂或无蒂与其恶变之间尚无明确的规律,尚需要大样本的统计分析,才能获得肯定的结论。
病变发生的部位
颗粒细胞瘤常发生在胆囊的颈管部,局限性腺肌瘤样增生多见于胆囊底部,其他的胆囊良性病变可发生在胆囊的任何部位。
综上可见,术前的影像学表现缺少特异性,病变的大小仅仅是鉴别诊断的初步标准。对于B超诊断有困难的病例,可进一步进行EUS或选择性胆囊动脉造影,有益于鉴别诊断。最终诊断仍然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
在临床工作中,还要与上腹部的其他病变,包括十二指肠溃疡、肝外胆道结石、慢性胰腺炎和肝炎等相鉴别。否则,手术治疗后仍会残留症状。
息肉患者特别是结肠息肉患者,应该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和油炸、肉蛋、生冷、油腻、高脂肪高能量食物,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保持大便畅通,以防脂肪、能量堆积,湿热、瘀毒内聚,导致癌变。
鼻息肉预防积极防治伤风感冒,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戒烟酒,防御有毒气体及污染,粉尘对鼻、咽部长期刺激。 避免长期应用血管收缩剂,如鼻眼净等,以免引起药物性鼻炎。不养成抠鼻子不良习惯,鼻塞严重是不可强行擤鼻涕,以免导致鼻窦炎、中耳炎等。 及时治疗鼻、咽部及周围器官疾病,以免感染蔓延和反复发作。
子宫息肉的预防平日要注意外阴部卫生,防止阴道炎症和宫颈糜烂,同时要保持性生活卫生。要勤晒被褥,宜穿棉织品内裤并勤洗勤换。做好经期产后或流产后的保健。另外子宫息肉的预防,关键一点就是女性朋友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息肉是指粘膜面突出的一种赘生物,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腺瘤及其他肿瘤等。息肉临床表现多见腺瘤性息肉和某些胃肠道息肉综合征,这些病变虽属良性,但其中一部分有恶变倾向。
息肉切除术后的随访复查,一般认为,单个腺瘤性息肉切除,术后第一年随访复查一次,如检查阴性者则每3年随访复查一次。多个腺瘤切除或腺瘤大于20mm伴有不典型增生,则3~6个月随访复查一次,阴性则为1年随访复查一次,连续两次阴性者则改为3年随访复查一次,随访随访复查时间不少于15年。
对于息肉进行内镜(胃镜、肠镜)下的息肉切除,是防止其癌变十分有效的措施。目前镜下治疗息肉的方法有:高频电凝电切、高频电灼、激光治疗、微波治疗、注射摘除、冷冻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