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面的特点是什么请重庆人回答
重庆小面
--------------------------------------------------------------------------------
他们是起得最早的人——
卖面的人生也很精彩
1月25日,记者来到位于两路口宋庆龄纪念馆旁的“三妹面庄”,正舂海椒的小妹一听要采访,赶紧说:“我们这里生意不好,真的不好。 ”记者顿生疑云,再三询问,小妹仍面有难色。
26日,记者来到陈氏面庄学田湾总店,面庄总经理、渝中区个体协会理事陈元淑为记者解开了迷团。陈坦言:“面店通过记者采访,可能会提高知名度,是件好事。 但另一方面却是教训:一旦媒体报道了某个面庄,说它生意如...全部
重庆小面
--------------------------------------------------------------------------------
他们是起得最早的人——
卖面的人生也很精彩
1月25日,记者来到位于两路口宋庆龄纪念馆旁的“三妹面庄”,正舂海椒的小妹一听要采访,赶紧说:“我们这里生意不好,真的不好。
”记者顿生疑云,再三询问,小妹仍面有难色。
26日,记者来到陈氏面庄学田湾总店,面庄总经理、渝中区个体协会理事陈元淑为记者解开了迷团。陈坦言:“面店通过记者采访,可能会提高知名度,是件好事。
但另一方面却是教训:一旦媒体报道了某个面庄,说它生意如何兴隆,税务部门很快就会来调查,因此很多老板会拒绝采访。”陈元淑说她也曾吃过这方面的苦头,“央视曾采访了我30秒钟,用了一句座无虚席的台词,税官马上就找上门来,哎呀。
。。。。。”说到这里,陈仍心有余悸。本刊曾采访过的七星岗董小面也有类似经历,“你们晚报用了一个标题,说我董小面从面锅里挑出了N万元,税官就来了,还摔了我的板凳。我今后再也不接受记者采访了。”
对重庆饮食文化颇有研究的市邮政局美术总监赵建浓说,其实,卖小面是一个相当辛苦的行业,解放前有种说法,重庆城起得最早的是卖面的贩子。
这些小贩总是天不亮就起床舂海椒、舂姜蒜,一天睡不到几小时。据董小面称,他一般是早上4点钟起来,有时比清洁工还早,煎海椒、切芽菜、理葱子,七七八八一大堆,待搞整清爽,天亮了,第一批面娃也来了。27日下午2时,记者在现场看到,董小面还在灶上挑面,脑壳浸在水汽里,看不出任何表情。
面老板的辛苦自不待言,利润肯定是有一些的,但由于近年重庆城下岗失业者增多,加上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很多人认为小面生意投入少、成本低,于是蜂涌而上,于是背街小巷面摊到处开花,实情却是生意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好,有些摊摊没开几天就垮了。
事实上,重庆小面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有的秘密外人根本无法探知,如陈氏面庄,据陈元淑介绍,陈氏面庄解放前就开店了,1958年公私合营后改名为经济凉面,陈氏前辈摸索出一套经验,从提面、制作、打佐料、放臊子都有规定,比方说,甜水面条一定要粗,才有嚼头;一碗面分量不能过多,向食客推荐面食要从牛肉面开始,然后是担担面,最后是甜水面,这样各种面的味道才会层次分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美食家赵建浓认为这其实就是“美食不过量”的道理。另外,陈氏面庄在制面、挑面和打佐料的工序上是分开的,员工永远不知一碗面制作的全过程,“否则,只要有4个人搞懂了,就可以拉开旗帜和我们对着干了。”陈元淑坦诚,“相对来说,以前生意更好些,那时我们只开半天,几个人洗碗还忙不过来。
现在虽然面价高了,但大进大出,并没有什么赚头。”当问到为什么以前只开半天时,陈称,下午关门是为制作,因为制面的工序是家传秘方,不能外泄。
当记者在“开半天”采访时,得知店名也是食客取的。
它于1979建店,创始人是?姓夫妻,老两口由于生意忙不过来,所以只能开半天。久之,食客们习惯了,干脆给老板建议就叫“开半天”,至于面馆的收益,谁也不肯细说。
当然,也有坦然面对的,如大坪“毛毛面”的创始人毛砚笔,自称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就对小面有浓厚兴趣,知青回城后进大坪房管所当了房管员,“但做小面生意一直是我的梦想。
”于是,她宁愿被同事们视为疯子,受尽嘲笑,于1985年借了300块钱摆摊卖小面。如今,卖小面已经为她创造了几百万元的资产和“毛毛面”这块招牌,她的下一个目标是把规模做大,开特色酒楼,让小面登上大雅之堂。
如今,在重庆小面行业中,“毛毛面”的价格最高,二两杂酱面卖到了8元,一份野山菌鲜虾面卖30元,老板娘毛毛却一点不担心卖不出去,“因为物有所值嘛!”毛砚笔认为,重庆小面从六七十年代的二两八分涨到现在的二两2元,“我可能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鉴于一些面娃对小面价格颇有微词,上清寺面摊老板李顺玉认为,“这中间有个换算问题,”李认为,二十多年前的小面是一两4分钱,现在是1块钱,看似涨了25倍,但二三十年前的重庆人基本工资只有三四十元,现在他们的工资涨了多少?相对于电影票价动辄25元一张(当年0。
25元/张,涨了整整100倍),“小面的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嘛!”
为赋新辞强说愁——
小面可以做成“大面”吗?
重庆小面本是市民早餐的一个品种,按美食家赵建浓的说法,当年的早餐屈指可数,除了首选的小面外,还有烧饼(1两粮票3分钱)、馒头(1两粮票3分钱)、包子(1两粮票6分钱)、豆浆5分钱一碗,如果吃一碗豆浆两个包子,当天的伙食费肯定超标了,因此大多数人只能选择小面,“没想到三十年后,重庆人的早餐首选仍然是小面,是习惯还是恶习?”
原沙区新立小学教师文征认为这不是恶习,她告诉记者,她认识一个女教师,丈夫在深圳海关工作,好容易可以把妻子办过去了,但妻子去深圳生活一个月后,大喊“嘴里快淡出虫来”,于是回到重庆吃了一个月小面,说要把损失补回来,后来,妻子还把丈夫动员回重庆,“习惯了的东西,我们只能尊重它。
”而市商委的刘域更关心作为一个产业,重庆小面需不需要做大?如何推向全国?刘认为,重庆小面至今没有统一的规范,发展良莠不齐,加之各个店家的发展思维不同,策略不同,要把它像重庆火锅那样做成“小面城”、“小面节”是不大容易的。
就拿就餐环境来讲,大部分面店仍然太简陋。记者采访著名的董小面时证实了这点:董小面藏在七星岗渝海家具城天桥下,招牌小得可怜,盛面用一种类似方便面的白色纸桶盒,无桌子,只有高矮两种板凳,高的当桌,矮的当凳,每个面娃像幼儿园的小朋友那样“排排坐、吃果果”,场面着实可笑。
市商委刘域认为:重庆小面本身具有广阔市场,但缺少现代化的流通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经营模式,没有引入产销一条龙和连锁经营思路,也没有走品牌化和规模化之路,因此做大很难,“你看人家兰州拉面、朝鲜冷面、陕西捞面、上海阳春面,号称生意是全国性的,我们这样优秀的小面怎么就冲不出去呢?”他认为,可以从一些已经被大众公认的老字号面庄做起,创下重庆小面的品牌,逐步兼并若干店,形成本地连锁,对外实行加盟,推出套餐形式,配上啤酒或卤菜等等,“这样我们完全可以把重庆小面做到全国去,你看现在不但国内各大城市有重庆小面的招牌,就连台北、旧金山、伦敦也有这样的招牌,但它们卖的却不是重庆小面,如果我们能够输出技术和管理,让更多的人品尝重庆小面,这一产业的收益又何止现在的两三个亿?”
但采访中,更多的面娃们并不认同这个意见,他们认为,重庆小面的业主大多以家庭为主,他们没有雄厚资金,图的也只是一个温饱。
对他们来说,小面只是下里巴人的一道美食,没必要装修得富丽堂皇,更没必要把小面上升到主食地位。按作家莫怀戚的说法,重庆的面娃们有时也贱,窗明几净的面馆他坐起来不舒服,非要找那种位于街沿口,捅着煤灰、挤得一蹋糊涂、到处滴汤洒水的地方,他才吃得过瘾。
莫作家的话或许并不过分,几年前在重庆宾馆对面的老虎灶开有一家“开水面庄”,连板凳都没得一根,面娃仍然打拥堂,后来它搬进明亮亮的房子,还安了空调,但许多老面娃却不再光顾,认为变了味、找不到感觉——你说怪不怪?
或许,作为面娃,你骨子里仍然喜欢街头陋店的那种童年记忆——离店还有三五米,你就喊,“老板,二两,干溜,提黄!”因为从童年到青年再到壮年,你就是这样吃过来的,谁想改变重庆小面的本色,没准你真想和他打八架呢……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