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地处低纬度,东临台湾海峡,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 泉州市气候有3个基本特征: 1、气温高、光热丰富。 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0-140千卡/平方厘米,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9。 5-21。0℃(仅西北部的山区低于18℃),最热月平均气温达26-29℃,最冷月也有9-13℃。全年无霜期长,沿海地区基本无霜。≥10℃的有效积温为5610-7250℃。年日照时数为1800-2200小时。 2、降水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匀。 全市年降水量为1000-1800毫米,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增。干、湿季甚为分明:3-9月降...全部
泉州市地处低纬度,东临台湾海峡,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 泉州市气候有3个基本特征:
1、气温高、光热丰富。
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0-140千卡/平方厘米,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9。
5-21。0℃(仅西北部的山区低于18℃),最热月平均气温达26-29℃,最冷月也有9-13℃。全年无霜期长,沿海地区基本无霜。≥10℃的有效积温为5610-7250℃。年日照时数为1800-2200小时。
2、降水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匀。
全市年降水量为1000-1800毫米,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增。干、湿季甚为分明:3-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0%,为湿季;10-2月仅占全年的20%,为干季。
降水量年际间变化大,少雨年份降水量不及多雨年份的一半。
3、季风气候显著。
冬半年主要受蒙古冷高压楔控制,盛行偏北风,气温低,干燥少雨;夏半年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盛行偏南风,气温高,湿润多雨。
冬、夏半年的气候特征截然不同。由于季风活动的不稳定性,造成各种气候要素年际间变化大,也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
二、四季的划分
以大气环流的季节转换为依据,结合农事活动特点,用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相似性划分四季:3-6月为春季,7-9月为夏季,10-11月为秋季,12月-2月为冬季。
春季暖和湿润多雨,夏季炎热,多热带气旋(以下通称为台风)影响,秋冬季干旱少雨,沿海风大。
三、3个农业气候区
泉州市平原、丘陵、低山地、中山地等4种主要地形约占四分之一,海拨高度自东南向西北递增,平原与中山地相差1000米以上,形成气候的垂直差异大于水平差异。
以热量为一级指标,水分为二级指标,结合地形和海拨高度,全市分为3个农业气候区:一是南亚热带农业气候区,包括惠安县、鲤城区、晋江县、石狮市和南安县的大部、安溪县的东部和永春县的马跳以东部分,该区具有气温高,热量足,日照多降水充沛但分布不均匀、相对易旱等特点,作物可一年三熟,是全市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二是中亚热带农业气候区,包括德化县的浔中、三班、南埕一带、永春县的马跳以西部分、安溪县的西部、南安县的蓬莱、眉山、向阳等,鲤城区的罗溪、虹山等;该区具有降水充沛,不易受旱,但有效热水平不如南亚热带农业气候区等特点,作物一年两熟。
三是中亚热带山地农业气候区,包括德化县北部戴云山周围的几个乡;该区具有降水充沛,热量水平低等特点,作物一年一熟或不宜农耕,植被以森林为主。
四、具体气候状况
1、气温
(1)平均气温时空分布
泉州市年平均气温的高值区在安溪县东部、南安县西部的低丘陵地带。
由该区向东南部沿海缓降,与滨海地区相差约1℃;向西北部地区递降,幅度较大,与德化县城关相差约3℃。低值区在德化县西北部的高海拨山区。
春季,气温变化基本趋势是升温,但升中有降,过程性频繁,幅度也大,有时一天升降可达10℃以上,有的年份3月下旬后仍会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12℃的“倒春寒”天气。
夏季炎热,但真正的酷暑天气不多,高海拔地区和滨海地区相对温低,台风和雷阵雨则是缓解高温的两种主要天气过程。
秋季气温迅速下降,连续3天以上平均气温低于20℃的“秋寒”一般出现在10月中旬(半山区)至11月上旬(沿海),但仍常出现小阳春天气,日较差也增大。
冬季大部分地区仍较暖和,比较寒冷的是高海拔山区。
泉州市大部分地区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滨海地区受海洋调节,气温变化滞后,最热月为8月,最冷月为2月。由冷变热的过程中,3、4月上升幅度最大,两个月累计升温8℃。
由热变冷的过程中,由秋入冬的11、12月降幅最大,两个月累计下降8。5℃。2、8月升降幅度最小,在0。5℃以内。由冷变暖和由暖变冷的过程都是从内陆首先开始,沿海滞后。
春温低于秋温,是泉州市气温季节差异的一个重要特征。
以3、4、5三个月的平均气温代表春温,10、11两个月平均气温代表秋温,则春、秋温差分别为:崇武-3。3℃,晋江-2。3℃、鲤城-2。2℃、南安-1。6℃、安溪-1。2℃、永春-0。6℃,德化则是春温略高于秋温(春、秋温差+0。
3℃)。 1950-1990年,泉州市各地年平均气温变化平缓,平均变化值为0。2-0。3℃,最高值与最低值变化幅度在1。3℃以内。主要高值年是1964年、1966年、1977年和1990年,主要低值年是1962年、1976年和1984年。
月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幅度大,且内陆地区略大沿海地区,冬半年略大于夏半年。1962年7月、1979年7月安溪县29。8℃和1963年1月德化5。2℃,分别是泉州市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
表1 泉州市各县(市、区)逐月平均气温 单位:℃
站点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年均
崇武11。
711。313。317。621。7 6。322。818。714。219。8晋江11。912。014。418。822。725。8 2。818。714。120。3鲤城12。312。214。8 。628。
426。7 0。7南安12。312。715。319。623。426。328。828。426。7 0。8安溪 12。5 13。0 15。6 19。9 23。6 26。3 28。8 28。3 26。
5 22。9 18。7 14。3 20。9
永春12。012。615。519。823。225。828。227。825。9 0。4德化 7。821。323。925。925。423。319。315。
010。417。9金门12。712。414。518。922。8 。227。619。415。120。8 表2 泉州市各地年平均气温高、低值表(单位:℃)
表3 南安、德化县月平均气温高、低值表(单位:℃)
(2)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
泉州市月平均最高气温分布基本与月平均气温一致,中部低丘陵地带高,滨海地区与西北部高海拔地区较低。
“热都”在安溪城厢一带,月、旬平均气温,日极端最高气温的“冠军”均出现于该地。崇武各月平均气温高于德化,而1至8月平均最高气温均比德化低,反映出该地日较差较小的海洋性气候特征。
表4 泉州市各地逐月平均最高气温表(单位:℃)
6月下旬梅雨季结束后,受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控制,泉州市进入晴热少雨的盛夏期,并先后达到全年的最热期。
日极端最高气温≥30℃的天数,大部分地区全年有100天以上,出现在4-10月,以6-8月最为集中。日极端最高气温≥35℃的酷暑日子,除安溪外,其余地区不足20天,但活动期长,5-9月均有机会,体现泉州市炎热时段虽长,但酷暑不多的气侯特点。
表5 泉州市各地全年日最高气温天数表 (单位:天)
泉州市极端最高气温的高值主要出现于两种天气背景下,一是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控制福建省或江西东部较为常见;缓慢北上的台风位于闽北浙南沿海时,强大下沉气流造成增温(焚风效应),较为少见,但不少测站的多年极值出现于此。
1969年6月29日和1973年8月15日,安溪最高气温39。3℃。
表6 泉州市各地夏半年极端最高气温表( 单位:℃)
泉州市月平均最低气温的分布亦同月平均气温分布基本一致。
崇武12月和1月的平均气温高于其他地区,也是该地海洋性气候的确良特征之一。
表7 泉州市各地各月平均最低气温表(单位:℃)
极端最低气温的低值出现在两种天气背景下:一是寒潮,降温突然,幅度大;一是强冷空气连续南下影响,持续降温。
泉州市寒潮出现机会不多,最早的月份是11月,最迟是2月。极端最低气温的极值出现在德化县,海拔1548米的九仙山曾经有-12。6℃的最低记录。
表8 泉州市各地冬半年极端最低气温表( 单位:℃)
泉州市冬季低温时间不长,霜甚少见,霜期很短。
海拨500米以上的地区(如德化县城关)平均霜期约100天,平均初日是11月19日(最早10月29日),平均终日是2月26日(最迟4月10日)。海拨300米的地区(如安溪芦田)霜期约90天,海拔最低的丘陵地区仅为30天,泉州平原和滨海地区则基本无霜。
(3)年较差和日较差
泉州市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小。各地年较差相当均匀,崇武16。1℃和德化16。8℃分别是最小值与最大值,两者仅相差0。7℃。年平均日较差在5。3℃(崇武)至9。
6℃(德化)之间,月平均日较差在4。3℃(崇武,6月)至11。2℃(德化,12月)之间,分布特点是山区大于沿海,秋冬季大于春夏季。
表9 泉州市各月平均日较差表(单位:℃)
(4)积 温
泉州市热量资源(积温)相当丰富,晋江流域西溪的丘陵河谷地带最多,沿海地区次之,西北部山区最少。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在2月9日(安溪)至3月10日(德化)之间,平均终日在12月3日(德化)至1月13日(崇武)之间,其间积温在5623℃-7301℃之间。1980年安溪7938℃和1976年德化4914℃分别是极多值与极少值。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的平均初日在3月5日(安溪)至3月25日(德化),平均终日在11月26日(德化)至12月28日(崇武),其间积温为5341℃至6801℃。1973年安溪7387℃和1976年德化4849℃分别是极多值和极少值。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3℃的平均初日在6月2日(安溪)至6月8日(德化),平均终日在9月13日(德化)至10月10日(鲤城),其间积温在2260℃至3535℃。1971年安溪4132℃和1972年德化1213℃分别是极多值和极少值。
表10 稳定≥10℃的初终日及其积温表( 单位:℃)
表11 稳定≥12℃的初终日及其积温表(单位:℃)
表12 各地稳定通过23℃的平均初终日及其积温表(单位:℃)
2、地 温
地面温度的季节变化与气温同步,年平均值高于气温,一年中地面温度与气温的差别,以7月最大,1月最小。
一天中,一般地面最高温度大于空气最高温度,而最低温度则低于空气最低温度。越往深处,温度的变化趋于平缓(资料至1980年)。
表13 泉州市代表月气温与地面温度表(单位:℃)
二、 降 水
1、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泉州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
滨海地区有一个年降水量最小区,从滨海向内陆递增,等雨量线与海岸线基本平行。两个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的多雨中心分别在安溪、南安与同安县交界的山区和德化中部山区,并都在山脉的近南风坡。
泉州市山区与沿海之间降水量的差异主要集中在4-9月。
以永春和崇武比较,10-3月两地相差105。8℃毫米,占年差异量的16%;4-9月相差557。2毫米,占年差异量的84%。年降水量的年际间变化很大,正距平的年份较少,平均正距平量较大,负距平的年份较多,平均负距平量较小。
相对变率沿海大于山区,其范围在11%-20%。自1957年以来,山区片(以永春为代表)主要高值年是1957年、1958年、1959年、1961年和1990年,主要低值年是1967年、1971年和1982年,沿海片(以鲤城为代表)主要高值年是1959年、1961年、1983年和1990年,主要低值年是1957年、1967年。
表14 1976-1979年泉州市各地年降水量极值表( 单位:毫米)
2、四季降水主要特点
泉州市季风气候降水的基本特征是:3-4月多雨一前汛期(5-6月)多雨一伏旱一台风降水集中一秋冬少雨。
年内月降水量分布呈双峰型,降水量从1月开始增加,3月份各地(除崇武外)月雨量已增至100毫米以上,湿季开始;6月份达最高值,是主高峰;7月有明显的减少,8月再现另一个高峰(次高峰);9月起逐渐减少,10月份减少量最大(约60-100毫米),干季开始,12月达全年最低值。
升降趋势的特点是从干到湿为缓升,从湿到干为急降。
表15 泉州市各地逐月降水量表(单位:毫米)
春季,3-4月的降水称为“春雨”,5-6月因雨日多称“雨季”(或梅雨季节),又因暴雨可集中出现造成洪涝而称“前汛期”。
春雨一般从2月后期始发,3月中旬起密度和强度均相应增加。降水以过程性为主,当降水过程首尾相接时,即出现长时间的连续阴雨,俗称“四十九天乌”。有的年份则因暖空气或冷空气特别强盛,单一气团控制,持续无雨,形成春头旱或春旱。
4月中旬以后,降水明显增多,很少出现干旱。
雨季一般从5月上旬中后期开始(山区片略早于沿海),6月下旬中期结束,历时约50天,雨量约占全年的31%。5-6月各地≥0。1毫米的雨日全年最多达28(崇武)-40(德化)天,大雨和暴雨集中出现的雨季高峰期,大都出现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
该季已有早台风影响的可能,大都是南海台风登陆广东后,向东北方向移经福建省而影响泉州市,过程雨量常可达100毫米以上。1990年6月下旬,泉州连续受两个早台风影响,出现洪涝。
夏季因降水量受台风影响很大,称台风季,降水量约占全年的35%,是泉州市的主汛期,其降水量多寡对全年降水总量和秋冬季生产、生活用水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该季降水主要来自台风,其次为热雷雨,雨日不多,但平均强度大,暴雨常见。该季山区片与沿海片的差异为全年最大,德化县的荐解、枣坑和安溪凤巢地区达700毫米以上,滨海地区不足400毫米。该季年季间降水量变化很大,旱涝均容易出现。
台风是夏季最重要的降水系统,它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常造成重大的直接经济损失,但大量降水既缓解夏旱、又调节酷暑。泉州市是东南沿海最容易受台风影响和袭击的地区之一,平均每年有4。3个台风影响,最多的年份有11个(1961年),最少为2个(1983年),台风影响集中在7、8、9三个月,最早5月19日(1961年),最迟是11月15日(1967年)。
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大风或强降水均有机会出现,崇武有大风影响的台风次数,占影响台风总数的88%,内陆地区则主要是强降水。
影响泉州市的台风移动路径主要有3类:一类是西北登陆泉州市或邻近地区;一类是登陆广东后,转向东北移经福建省;一类是西行登陆广东或在近海转向,外围环流对境内构成影响。
登陆泉州市的台风并不多,大约平均3年才有一次。对泉州市有影响的台风,其登陆地段南起广东珠江口,北至温州。在广东汕头至福州登陆的台风,85%对泉州市有较大的影响。
表17 泉州市5-10月影响台风次数表
因副热带高压周期性减弱或高压未出过境,加上地面因地形受热不均匀而形成的热雷雨,也是夏季降水的重要形式。
热雷雨一般生成于山区,然后移向沿海,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时间差异;山区多、沿海少;8-9月多、7月少;午后多、午前少;可连续在2-3天内出现。
泉州市秋季开始转受冬季风控制,雨日和雨强均锐减,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5。
7%。降水常伴降温出现,“一场秋雨一阵凉”。10月份雷阵雨仍可见,多集中在夜间,谚称“秋西北(雷阵雨),半瞑沃”,与夏季雷阵雨多出现在午后有明显不同。山区片与沿海片的差异已经变小,全季仅相差40-50毫米。
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大,少雨的年份多,容易干旱;多雨的年份少。多雨现象出现在10月的称“秋淋”,出现在11月的称“烂冬”。该季仍可能受台风影响,暴雨也偶而出现,1975年10月10日全市普降暴雨,1987年甚至出现全市性大暴雨,鲤城日雨量达139。
3毫米。
冬季降水量约占全年的10%。12月至1月除不可能受台风影响外,其余特点与秋季基本相同,2月则带有冬春交替的过渡特征。冬季多雨的年份并不多,主要有1959年、1969年、1983年和1990年。
泉州西北部地区冬季有的年份可以出现降雪,德化城关平均每年有0。5个雪日,1967年、1970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75年的冬季多达20个。沿海地区极少出现降雪,近40多年市区仅1980年3月1日飘过零星雪花,近郊的清源山(海拔498米)上,则有几次明显的降雪。
西北部高海拔山地偶有积雪,积雪区的东南端在鲤城的罗溪,南安的诗山至安溪城厢一线的山地。
泉州市降水量受季风活动影响很大,由于季风活动的不稳定性,月降水量年际间变化明显,相对变率在26%-95%之间,4-6月和8月较小,10月至1月和7月较大,沿海地区比山区大。
表18 泉州市各月降水相对变率表(单位:%)
3、降水量级
泉州市全年≥0。1毫米的降水天数(又称雨日)平均为107。7-166。6天,春季多(4个月降水天数占全年的48%),秋冬季少(5个月降水天数占全年的28%);山区多,沿海少(德化比崇武多55%);年际间变化大(如德化最多年与最少年相差69天)。
1975年德化雨日200天和1971年崇武75天,分别是全市历年极值。
泉州市各地日雨量≥25。0毫米的大雨日数,平均每年为12。0-20。2天。大雨全年均有机会出现,主要集中在4-9月,沿海地区明显少于内陆地区。
表19 泉州市各地逐月雨日(≥0。1mm)数表(单位:天)
表20 泉州市各地逐月大雨天数表(单位:天)
泉州市的暴雨(日雨量≥50。
0毫米)平均每年在3。5-6。5天,南安最多,永春次之,崇武最少。南安、安溪与同安交界的山区,永春雪山和德化戴云山的迎南风坡是泉州市暴雨最多的地方。常见的暴雨有两类:一类是台风暴雨,一类是伴有雷暴的锋面暴雨。
沿海片主要是前者,山区片则两者兼有之。由于台风暴雨强度明显大于锋面暴雨,因此沿海暴雨机会虽少,但平均强度大于山区。泉州市各地全年均有机会出现暴雨,集中期是雨季和台风季(5-9月)。最早出现暴雨的是1月2日(崇武,1987年),最迟出现暴雨的是12月18日(德化,1971年)。
泉州市暴雨以局部性或区域性多见,全市性暴雨较为少见,同一地点出现连续性暴雨的机会也很小,仅南安、安溪等地偶有出现,且以台风影响时为主。1990年7月30日至8月3日,南安、安溪、永春等地连续5天出现暴雨,为历年之最。
日雨量大于100毫米的大暴雨和大于200毫米的特大暴雨,近40年出现很少。1973年4月23日,鲤城降水量296。1毫米,为气象台站记录到的历年最大日雨量。1956年9月18日,南安凤巢雨量593毫米,是水文测站记录到的历年最大日雨量。
泉州市连续3天最大雨量为871毫米(南安凤巢,1956年9月17日-19日)。暴雨日数年际间变化很大,多的年份可达17天(安溪,1990年),少的年份仅1-2天(1993年),1978年晋江县甚至全年没有暴雨。
近40年来,沿海主要多暴雨年是1960年、1961年、1969年、1972年、1973年、1983年、1985年和1990年,山区主要多暴雨年是1958年、1959年、1961年、1970年、1980年、1988年和1990年。
3、雷 暴
泉州市年平均雷暴日在27-69天之间,内陆地区明显多于沿海地区;全年各月均有雷暴出现,但主要集中在3-9月。多数雷暴伴有降水,仅少数属“空雷”。泉州市雷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锋面活动造成,集中于3-6月和9月,一类是地面受热不均匀造成,集中于7-8月。
个别情况下,隆冬和台风影响时也会发生雷暴。平均初雷日内陆地区略早于沿海(永春为10月17日,鲤城为10月16日)。极端初、终日没有明显的地域差别,最早初日是1月13日(晋江),最迟终日是12月30日(德化)。
雷暴天数年际间变化大,德化最多年96天(1975年),最少年50天(1965年)、崇武最多年为45天(1959年),最少年13天(1957年)。
表21 泉州市各地逐月雷暴天数表(单位:天)
三、 气压与风
1、气 压
泉州市各地气压因海拔高度不同而差异明显,海拔22。
5米的崇武站年平均气压为1011。5百帕,海拔507。1米的德化站则为956。5百帕。一年中各地均呈一峰一谷型变化,大部分地区最高值为12月(少数为1月),最低值则均为8月。冬季冷高压1031。
9百帕是泉州市历年的最高值,1976年8月10日德化926。9百帕则是历年最低值。一天中气压呈现双峰双谷型变化,一般10时和23时为峰,5时和16时为谷。
表22 泉州市各地月平均气压表(单位:百帕)
表23 泉州市各地气压极值表(单位:百帕)
2、风
泉州市是典型的季风区,冬半年盛行偏北风,风向从沿海向内陆呈顺时针旋转趋势,夏季风盛行偏南风,风向从沿海向内陆呈逆时针旋转趋势。
从代表性较好的沿海地区测站看,东北风的频率最大,西南风次之,其它风向的频率较小。滨海地区的风向还受到海陆凤的影响,海陆凤对风向有偏转作用,对风力有增强或减弱作用。冬季,海陆风使风向在上午发生顺时针偏转,下午产生逆时针偏转。
夏季,海陆风使风向上午发生逆时针偏转,下午发生顺时针偏转。这种偏转,夏季发生在7-9时和19-21时,冬季相应推迟2小时左右。
惠安县、鲤城区、晋江县、石狮市和南安县的沿海地区,是泉州市年平均风速的高值区,既有丰富的风能资源,也有利于大气污染的扩散。
平均风力由沿海向内地迅速减弱,到南安城关,年平均风速已与安溪、永春等地相差无几。一年中,沿海秋冬季平均风力较大,春夏季平均风力较小,内陆地区则各季平均风力差异甚小。
泉州市风向与风速的关系是:沿海地区东北风(含东北偏北和东北偏东)平均风力最大,西南风(含西南偏南)平均风力次之,西北风平均风力最小;内陆地区各风速对应的风力相差不大。
泉州市沿海地区多大风(阵风≥17米/秒)天气,崇武平均每年97。6个大风日,1953年达153天之多。丘陵地区和内陆是少大风区,每年平均不足10天,海拔较高的山顶也多大风,德化九仙山平均每年有206个大风日,是全国闻名的大风站。
泉州市大风主要有3种类型。一种是季风爆发(特别是冬季风暴发),气压梯度大,加上台湾海峡的窄管效应,沿海容易出现大风。这种类型大风出现的机率较大,崇武冬季风影响期(10月至次年3月)大风日数占全年的76%,此类大风强度一般在8-9级,超过10级的不多见。
第二种是台风影响造成的大风,这种类型所占比例不大,但大风的极值都发生于此,10级以上具较大破坏力的大风常见。定时风速的极值是1959年8月23日第5903号台风影响时,崇武2分钟平均风力达12级。
瞬间最大风力的极值在40米/秒以上,鲤城、晋江、崇武都出现过。第三种类型是雷暴大风,由强对流天气造成。这类大风内陆地区出现机会比沿海多,一般发生于春季,夏季偶见。雷暴大风出现突然,时间短暂,一般只有几分钟,但。
收起
早泄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什么危害?
3人阅读
兰州比较好的男科医院在哪里?(兰州利民医院)男科
31人阅读
医院的任务是什么?
195人阅读
义乌哪家男科比较好,义乌常春怎么样?
40人阅读
大岭山男科哪里看的好
0人阅读
哈尔滨宾县医院有没有无痛引产
0人阅读
2019-03-15
2019-03-28
2014-05-24
2017-08-02
2017-10-23
2017-11-22
2018-09-24
2016-06-26
2017-03-08
2019-06-05
2019-06-05
2019-06-05
2019-06-05
2019-06-05
2019-06-05
2019-06-05
2019-06-05
2019-06-05
2019-06-05
2024-02-01
2024-03-04
2024-02-02
2024-02-02
2024-02-01
2024-02-02
2024-01-31
2024-02-02
2024-02-01
2024-02-02
2024-02-02
2024-01-31
2024-03-04
2024-02-01
2024-02-01
2024-02-29
2024-02-02
2024-02-02
2024-02-26
2024-01-31
2024-01-31
2024-01-31
2024-01-31
2024-02-26
2024-02-24
2024-02-26
2024-02-01
2024-02-26
2024-03-04
2024-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