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积系指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宜病程较长的慢性疾患。多发于3岁左右的婴幼儿,其它年龄小儿亦可发生。临床上有不同程度的形体干枯赢瘦,头发稀疏、精神疲乏、腹部胀大、饮食异常为特征。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面色无华或苍白,疲乏无力,体重逐渐减轻,皮下脂肪逐渐消失,肌肉松弛,毛发干枯,重者智力发育差。 2。有母乳不足或喂养不当及慢性病史。 (二)主要类型 1。
轻度:腹部、躯干和大腿内侧的皮下脂肪变薄,肌肉不结实,体重比正常低15%~25%者。 2。中度:腹部、躯干、四肢皮下脂肪显著消失,大腿内侧有明显皱折,肌肉松弛,皮肤苍白、干燥,脸部明显消瘦,体重比正常低25%一40%。
3。重度:全身各部的皮下脂肪完全消失,面颊极度消瘦,额多皱纹,状如老人。皮肤干燥、无弹力、无光泽,体重比正常低40%以下。 [治疗] (一)中医治疗 1。汤药 (1)积滞伤脾型:面黄肌瘦,毛发稀疏,精神不振,胸脘胀满,夜卧不宁,大便时干时稀,苔腻,脉濡细,或指纹淡滞。
用使君子、三棱、莪术各3克,芜荑、胡黄连、川黄连、芦荟各6克,神曲、麦芽、青皮、陈皮、槟梅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 C)脾虚气弱型:面色黄暗无华,形体枯瘦,发如结穗,目无光采,大便有不消化,舌淡,脉濡细无力。
用人参5—10克,茯苓、白术、山药、炒扁豆、砂仁、神曲各10克,薏仁、陈皮各15克。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气血两虚型:面色白、唇干口渴,头大颈细,骨瘦如柴,腹部凹陷如舟,发育迟缓,神疲困倦,发黄干枯,哭声无力,纳呆厌食,大便溏,舌淡,脉细弱。
用人参6—9克,白术、茯苓、陈皮、当归、木香、黄芪各10克,半夏、山药各12克,神曲、谷芽各15克,炙甘草3克。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4)感染诸虫型:四肢肌肉消瘦,面色苍黄,毛发枯槁脱落,精神不安,烦躁焦急,甚或情绪变异,食欲失常,或嗜食泥土等,肚腹胀大,时时腹痛,脉多弦细。
用使君子3~6克,芦荟、干蟾各6克,砂仁、木香、陈皮、当归、青皮各9克,川芎、黄连、夜明砂各6—9克。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2。中成药 (1)肥儿丸:每日2次,每次1丸。
(2)疳积散:5岁以上1次3克,每日2次,5岁以下酌减。 (3)小儿磨积片:口服,每日1次,6个月以内服1片,周岁以内1。5片,2岁2片,2岁至9岁,每增1岁,增服1片。 (4)参荟白术丸:每日2次,每次1/4袋。
(5)香砂六君子:每日2次,每次1/4袋。 (6)人参养荣丸:每日2次,每次1/2丸。 3。捏脊:以长强(尾椎骨)直到大椎穴(颈部与肩相结处),以两手食指背横压在长强穴位向上推,同时两手拇指与食指使用,将皮肤肌肉提取,交替向上推捏于大椎穴为1次,连续6次。
在捏第5-6次时,于腰椎、胸椎部用隐力将肌肉提起,每次提7—8下。 捏完第6次后,以两手拇指从命门穴向肾俞穴左右推压。操作时注意保暖,手法要轻柔。 4。刺四缝疗法:用1寸长毫针,刺两手四缝穴(每个手指第一节与第二节的交界横纹处),每周刺2次,3—4周为1疗程,针刺深度2毫米左右。
刺后挤出黄色或白色粘液;重者完全是粘液,轻者沾液带血;病愈后为血液。 刺后4小时不可接触水,以防感染。针刺时应避免四缝穴周围的浅表小静脉。 5。食疗 (1)纠正喂养缺点:如喂养不规则和不按时增加辅食,偏食等应及时纠正。
母乳不足应用牛奶、羊奶及代用品混合喂养。 (2)选择适合患儿的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足量维生素的饮食。重度患儿对食物耐受性差,初起增加食物品种,力求简单,先稀后干,先少后多为原则。 (二)西医治疗 1。
维生素B,每日3次,每次1—2片。 2。浓缩鱼肝油滴剂,每日15—30滴,分3—4次口服。 3。钙剂:葡萄糖酸钙片,每日2次,每次1~2片。多维钙片,每日2次,每次2—3片。 4。乳酶生片,每次2—4片,每日3次。
或食母生,每日3次,每次4—5片。 [护理] 1。室内空气流通,清洁,温度要适宜,要经常接触阳光。 2。冬季要注意保暖,护理时要细心。对重症患儿,要密切观察体温、呼吸、脉搏等,发现异常,应及时去医院看病。
3。治疗期间,注意忌口,如蚕豆、花生、黄豆、玉米、肥肉等。 4。经常保持口腔与皮肤卫生。勤换尿布、衣服,勤洗澡。 [预防] 1。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夏天不予断奶。
2。建立正常生活制度,多晒太阳,注意饮食卫生。 3。积极治疗菌痢、腹泻、结核等疾病。 希望能帮到你。[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