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利令智昏【原文】太史公(1)曰:“平原君(2),翩翩(3)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4)。鄙语(5)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6)邪说,使赵陷长平(7)兵四十余万众,邯郸(8)几亡。
《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注解】(1)太史公:指西汉司马迁,字子长。 他继承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并承遗命著述,后完成《太史公书》,后世称《史记》。(2)平原君:战国赵武灵王的儿子,赵胜。
封于平原,故称“平原君”。好客养士,食客多至数千人,是战国时有名的四公子之一,也是赵之名相。(3)翩翩:音篇,形容文采风流的样子。(4)大体:整个局面。 (5)鄙语:俗语。
(6)冯亭:战国韩国人,在长平之战中,与赵将赵括一起对抗秦兵,后战死。(7)长平:战国赵邑,战国秦将白起曾在此大败赵国,坑杀赵降卒四十余万,称为“长平之战”。(8)邯郸:战国赵首都。【故事阐述】战国时代,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国出兵攻打韩国野王(古地名),野王投降秦国,因而切断了上党郡通往韩国首都的道路。
韩桓惠王惧怕秦军,决定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上党郡守却不愿意降秦,于是韩桓惠王就派冯亭接替上党郡守,实行降秦的相关事宜。但是,冯亭也不愿意降秦,他想利用赵国的力量抗秦,于是决定归附于赵。
赵平原君认为平白获得一郡没什么不好,就接收上党成为属地。没想到,这一来激怒了秦,转而攻打赵。 秦将白起在长平大败赵军,坑杀赵国投降士卒四十余万,国都邯郸几乎不保。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平原君虞卿传》文后,以这段历史事件来评论赵平原君说∶平原君是个乱世中文采风流有才气的公子,但眼光短浅,不能看透整个局面。
就像俗话说的∶“贪图私利丧失理智。”平原君相信冯亭的邪说,贪图他献出的上党郡,致使赵国兵败长平,赵军四十多万人被坑杀,赵国几乎灭亡。 后来,司马迁引用的“利令智昏”这句俗语,就演变为成语,形容贪图私利,使得理智昏乱。
“利令智昏”是一个古老而深刻的成语,意思是因为利益驱使而迷失理智、失去判断能力。在现代社会,这个准确的描述经常出现在各种新闻报道中,提醒着我们谨慎处理利益和人性之间的关系。
利令智昏的表现形式很多,比如骗取信任、行贿受贿、参与非法活动等。由于无法预测人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所采取的行动,几乎可以说,许多战争和冲突都是源于利益的纷争而起。 为了追求更多的财富或更高的地位,甚至有些人会不择手段,不惜破坏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稳定。
如今,人们已经有了越来越明确的法律条款来惩罚那些为获得个人利益而犯罪的人。但是,由于利益驱动的心理因素相当复杂,许多人仍然会被这种心态所支配,选择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当他们失去理智时,经常会从原本理智的人变成胁迫和威胁环境的标志性人物。
为了避免被利益所迷惑,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和警觉,特别是在关键时刻。面对诱惑,我们应该记住自己的价值观和人性尊严。利令智昏的行为不仅会危害我们自己,也会损害我们所关怀的人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性。
因此,当我们面临诱惑时,一定要慎重思考,不偏离自己的道路,追求合理的利益,彰显自身正义与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