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和《阿甘正传》之间有什么联系么?
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出《阿飞正传》、《阿甘正传》片名的取得是受《阿Q正传》影响的。然而这样的模仿并没有给观众带来厌烦、单调之感,相反的,是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同。在看完影片之后,人们更会有一种满足与惊喜,同时也会为片名的精彩喝采。 三部 影片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和特别之处呢?这也正是这篇文章要说的。
下面先按时间顺序把三部电影的主要内容介绍一下。
阿Q正传》:农民阿Q浑浑噩噩的一生。先是没有固定职业靠给人家当帮工为生。 因吴妈 事件在未庄不能生存下去,于是进城去了。再回到未庄时,阿Q确实风光了一段时间。随即辛亥革命爆发了,阿Q糊里糊涂地送了命。
《阿飞正传》:阿飞,上海移民,从未有过生母,自...全部
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出《阿飞正传》、《阿甘正传》片名的取得是受《阿Q正传》影响的。然而这样的模仿并没有给观众带来厌烦、单调之感,相反的,是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同。在看完影片之后,人们更会有一种满足与惊喜,同时也会为片名的精彩喝采。
三部 影片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和特别之处呢?这也正是这篇文章要说的。
下面先按时间顺序把三部电影的主要内容介绍一下。
阿Q正传》:农民阿Q浑浑噩噩的一生。先是没有固定职业靠给人家当帮工为生。
因吴妈 事件在未庄不能生存下去,于是进城去了。再回到未庄时,阿Q确实风光了一段时间。随即辛亥革命爆发了,阿Q糊里糊涂地送了命。
《阿飞正传》:阿飞,上海移民,从未有过生母,自幼由养母养大。
长大后,对生命中遇到的每个女人都冷酷无情。放荡不羁的他先后与苏丽珍和舞女露露发生关系,但后来相继抛弃了她们。阿飞决计去南洋找生母,没能如愿,最后死在火车上。
《阿甘正传》:一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从要靠金属支架走路到飞奔如风,成为人、大学的橄榄球明星,从藉藉 无名到成为 街知巷闻的越战英雄、乒乓球外交大使,甚至拥有十几条渔船的公司的股东。
《阿Q正传》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阿飞正传》、《阿甘正传》也同样在它们的时代取得了辉煌。它们的扮演者张国荣,汤姆·汉克斯分别获得了第10届香港影像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67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称号。
影片所具的震撼力也加强了它们比较的意义。
一、寻求归属的飘移人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的序里写道:“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
总而言之,……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即使与古人所撰《书法列传》的‘正传’字面上很相混,也顾不得了。”“为人立传,亦有以‘某,字某,某地人也’的通例。
这一通例展现了任何人都几乎回避不了的社会地位:我们以自己的名字来标定自己存在,以自己的籍贯说明自己的由来。”①然而,这对一切人似乎都不成问题的事情,对阿Q及其传记却成了问题。阿Q没有姓。他似乎是姓赵,说和赵太爷是本家,细细排起来还比秀才长三辈呢。
然第二天,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阿Q没有名字。即使到画押时,代表他的也不过是一个不太圆的圆圈。至于籍贯,“但可惜这姓不甚可靠的,因此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
他虽然多住未庄,然而也常常宿到别处,不能说是未庄人,……”给这样的人立传,在鲁迅先生之前是无体例可依的,但自从鲁迅先生创立了这个“名目”,后人做起类似的传记便少了几多烦恼。《阿飞正传》、《阿甘正传》便相继诞生了。
阿飞,我们从影片中唯一听到的一个具体点的名字仅是“旭仔”。我们不知道他姓什么,他的籍贯。按理说,主些应该都随他养母。然而他始终与其养母对峙,一心只想找到自己的生母。也?晔撬邓静怀腥纤壳暗纳矸荨R恢钡阶詈螅凰邓チ四涎螅湔业缴福次薹妫纳硎朗贾帐歉鼋獠豢闹i。
阿甘,他有个高贵的姓,内战期间的战斗英雄纳森·贝福·佛洛斯特是他的亲戚。他有自己的家――在阿拉巴马州绿茵镇。然而,提起他的父亲时,他母亲的回答是:“度假去了。”可聪明的人当然明白这不过是借口而已。
于是,阿甘原本清晰的轮廓也显得模糊了。
阿Q是个飘移人。“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阿Q来未庄之前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又会来到未庄……一系列的疑问只有这么一句模糊的回答。于是阿Q先前的“形状”便显得渺茫了。
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土谷祠里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在对吴妈求爱失败后,阿Q就再也无法在未庄呆下去了。没有亲戚朋友可以帮他。进城后,他干起了偷的行当。
事发后,他又溜回未庄。“想进城就进城,想回村就回村,一个人饱了不用担心其他人饥饿,一个人为盗不必想对其他人负责。”②就在被押赴刑场行将离世时,他看到的唯一的一个熟人是吴妈。而这唯一的熟人一向却没有见他,却只是出神地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
浓重的悲哀会让人急躁地不由自主地拍起桌子说:“这不可能!”
阿飞,住的是每日40块的租房。没有职业,花的是他养母的钱。他放荡不羁、游手好闲。先是苏丽珍,后是舞女露露,正如他自己说的:“我这一生爱过的女人太多了,也许到死也不知道最爱哪一个。
”当他得知生母的消息后毅然决然去寻母。抛弃了还爱着他的女人们,朋友和一切。如此的决绝,他似乎天生具备流浪者的气质。生母再次弃他后,他喝得大醉,所有的钱都被掏空了。他没有着急。在火车站时,他的朋友问:“仔的火车是几点的。
”他的回答:“我都忘了是来坐火车的。”他竟然想单枪匹马不花钱地从黑社会那里得到他想要的东西。真为他的天真感到悲哀。最后落了个和阿Q一样的结局,死在火车上。不过他还算幸运,不像阿Q那样死得不明不白。
阿甘的飘流记简直可以说是一部传奇。他似乎是为军队而生。对于多数人苦不堪言的军旅生活,在他看来,却是如鱼得水。越战后,带着健康与荣誉归来。行将退伍时,又被发现有极高的乒乓球天赋,于是他又成 了“乒乓外交”的大使。
退伍后,对虾一无所知的他又奇迹般地成了虾行业的富翁。一切似乎是上天早已安排好的,完美无缺。和谐与美好一扫前两部的压抑郁闷。
阿Q是有求索的。他向吴妈求爱,因为他想要传宗接代以除“不孝”的骂名。
他请求秀才让他革命,他想改变目前所处的地位。阿飞似乎活着只为了寻找生母,可从他在火车上的话“如果有天我发达了,你可别后悔。”可见,在一个目标失败后,他又有了新的追求。可惜一个死字便结束了所有的念想。
“阿甘的智商只是普通人的75%,这洽谈室了他在一生里以单纯的目光看待一切人和事,在他的眼中,天地如此澄明,生活中没有精神深渊,一切仿佛是历秋的大树,删繁就简。”③他无法计划什么,只是自然地顺着生活的轨迹踏实地前行,他成功了。
“然而,寻求归属的内在需要对人们来说并没有泯灭。在一定意义是可以说,对家园的追求是世界性的。……对家园的寻找,是一个中外文学的一个基本母题。”“宇宙永恒与生命短暂的矛盾,现实困扰和追求的冲突等等原因注定了人类追求的悲剧性结局。
人们不断试图冲破现实的迷惘以达到理想境界,可是,这种追求屡屡碰壁,又使人们更深地陷入痛苦与孤独。”④这帮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为什么三人不同背景不同年代的人物之间所具有的联系和差异。
二、人物的社会性和典型性
罗曼罗兰读了《阿Q正传》后写道:“这部讽刺的写实作品是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
”印度作家班纳吉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奴役过的国民所共有的”,“阿Q只是名字是中国的,这个人物我们印度也看到过。”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德里亚斯也说到阿Q:“这个可耻人物的天才创造越过了所有的国界,可以应用到我们美洲的许多别的民族上去,他们在类似处境下听天由命,在剥削阶级面前,并不设法摆脱这种奴隶的驯顺,而是用精神上的胜利自慰。
这证明了阿Q不仅是属于民族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人类的,阿Q已成为世界的不朽的艺术典型。电影的最后说道:“阿Q似乎并没有像小尼姑说的那样断子绝孙,而是有千千万万的后人。”阿Q成为“一种思想性的典型而永垂不朽。
阿飞是在长期成为殖民地的经济繁荣的香港的小岛上长大的,行为放荡不羁,游手好闲,且有一定经济来源的另一种典型。影片的最后出现的由梁朝伟饰的某青年在昏黄的灯光下,奢靡的音乐中表现出的一系列滑稽的动作,正暗示着一个阿飞死去,还有其它千千万万的阿飞们存在着。
自从这一银幕形象出现后,人的类分就更为具体了,不仅有阿Q类,还有阿飞类。
《阿甘正传》影片中的善良温情触动了我们心中最美好的东西,展现了诚实守信、认真、勇敢、重情等美好情感。人类在经历了虚伪、欺诈、冷漠、势利等人际关系后倍感疲倦而寻找人性的回归,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能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来完成得到心理慰藉的过程。
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爱上了“阿甘“。他似乎集中了人们向往的所有品质,几近是一个完人了。是人们崇拜和追求 的偶像。是一种精神上升华了的典型。
我们无法知道将来会出现“阿×”的典型人物,因为人物性格的形成是离不开具体的社会环境的。
人物具有社会性。阿Q生活的未庄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病态气息。人的疾患不但得不到同情,闲人们还以取笑别人的生理缺陷取乐;看重财富,趋炎附势,赵太爷在阿Q进城回来后竟恭敬地叫“老Q”全然忘了“你也配姓赵!”的话;旨在损不足以补有余的口碑史学,“未庄通例,倘如阿七打阿八,或者李四打张三,向来不算一件事,必须与一位名人如赵太爷者有关,这才上他们的口碑。
一上口碑,则打的既有名,被打的也就有了名。”俨然是在助强抑弱,扬恶抑善。阿Q的欺软怕硬,恃强凌弱,冷漠无情及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也便“油然而生”了。
阿飞当时的社会环境是香港即将回归,“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那种落叶归根的氛围对阿飞不由自主地把寻找生母当作人生最大目的有很大影响。
他的养母对他的那种反叛和不孝的行为似乎并不反感,仍然给他经济来源。苏丽珍,舞女露露竟会不可救药地爱上这样一个没有责任感,没有事业的浪子。这些莫明其妙的利它原因在旭仔的人生路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阿甘的传奇与美国50年代到70年代的历史背景联系得更为紧密。对上世纪早期到中期的美国历史比较熟悉的,就更能理解该电影的黑色幽默成分,如熟悉的“猫王音乐风格”“越南战争”“乒乓外交”“反越战运动”“水门事件”等电影中先后出现阿甘与总统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亲密接触的镜头。
阿甘经历了整整30几年间美国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参与谱写了 50N到70N美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他的人性上的光辉也在此间大放异彩。
三、爱情――永远的主题
弗洛依德主张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来自本能欲望(包括性本能、饥饿本能等)的转移升华。
爱情是文学的一大母题。萧伯纳在《人与超人》中曾说:“男女恋爱是受‘生命力’的压迫,无论你什么英雄豪杰都逃不出这一关。”德国大诗人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卷头诗:“青年男子誰个不钟情?妙龄少女哪个不怀春?”
落后而不觉悟的阿Q,虽无文化教养,但却能牢记“男女之大防”的戒律。
他容不得女人当尼姑,因为“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容不得女人和男人讲话,因为那样“一定要有勾当了”。阿QQ不愧为“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伦理的孝孙。然而,这样的阿Q却也禁不住地考虑起女人,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事情来。
并随后向吴妈求爱了。一个正当盛年的“童男”,向一个女子求爱,这本是正常现象。而且,阿Q就此开口的时候,夜色已经降临,厨房里只有了和吴妈两个人。吴妈主动在长凳上坐下来,和阿Q聊闲天,内容是“太太两天没有吃饭哩,因为老爷要买一个小的”之类,关系到男女之情,生殖之事。
这时候阿Q的性冲动来临,也是很自然的。但这事璚引起轩然大波。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这样的反叛来揭露封建道德的不合理。“说封建道德不可行,是由于它早已被封建卫道士们自己破坏殆尽。这些卫道士们常常是满口仁义道德,实则满肚子的男盗女娼。
在中国历史上中,娼妓的盛行与礼教的尊崇大致是同步的,这可谓绝妙的讽刺。”⑤鲁迅先生也说:“至于因为不得已而过着独身生活者,则无论男女,精神上常不免发生变化,有着执拗猜疑阴险的性质者居多。……尤其是因为压抑性欲之故,所以于别人的性底事件就敏感,多疑;欣羡,因而妒嫉。
……”阿Q之所以对女性的举止特别敏感而多疑,事实上是由于自己无法和女性进行情感交流、不得已而过着独身的生活。
而阿飞却似乎是一个与阿Q处境截然相反的人物。他的养母,苏丽珍、露露都无可救药地爱着他。
(我看不出他有哪点吸引人之处)他在与女性交往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灵活的技巧,总是占着主动地位,他可以随意地呼唤和抛弃她们。他自己说过:“我不知道爱过多少女人,到死也不知道最爱哪一个。”真不知道这是滥情,还是归结于爱情的短暂易逝。
曾有一段议论是这样的:“漂泊的男人泛流,是因为还没有想要回的家,自由对于男人的可贵,就像鸟儿的翅膀。在男人寻找真爱的岁月中,怕被套牢的感觉一直存在。就像沿途的风景,一路走去,最美的风景总是在前头。
”爱情是自由的天敌吗?还是男人为自己的自私和贪欲找的借口?
“爱情到了他们手里,就像一次远征。”莎士比亚说:“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不是走一条平坦的道路。”阿甘对珍妮的爱是那样纯洁、深沉、博大。
他是珍妮永远的港湾,无论时空如何更换。不管是年轻貌美的珍妮,还是被疾病折磨得容颜憔悴的珍妮,她永远是他心中的天使。尽管每一次的相聚都很短暂,但他们彼此铭刻在心,用阿甘的话是“我们又像甜豆一样粘在一起了。
”法国诗人普列维尔的“公园里”开篇说:“一千年一万年/也难以诉说尽/这瞬间的永恒。“在珍妮去世后,阿甘在她墓前说道:”There’s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 ,I won’t be far away 。
”珍妮的爱也让阿甘一次又一次成功的脱离了险境。我们无法忘记那焦急的声音:“Run!Run!”恋爱可以增长智慧。在希腊的柏拉图说过:“当爱神拍你肩膀的时候,连平日不知诗歌为何物的人,也会在突然之间变成一位诗人。
”是珍妮的爱让阿甘一步一步地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男人,一个好丈夫和一个好父亲。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真正的爱情总是一模一样的,但爱情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不要刻意地追求某种形式,珍惜你所得到的,也许那就是你的幸福。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