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抑景、借景?
抑景是园林建筑常用的构景手段之一。俗称"先藏后漏";"欲扬先抑";障景多可用山石、树丛或建筑小品等要素构成。凡能抑制视线,引导空间转变方向的屏障景物均为障景。 障景的设置可达到先抑后扬,增强主景感染力的作用。同时可有意屏挡不美观的物体和区域,在选景和纯化景色中是必不可少的。抑景简介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决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 “先藏后漏”,“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得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 抑景在游路上设置山石、墙壁等屏障以改变观赏路线的方向。可...全部
抑景是园林建筑常用的构景手段之一。俗称"先藏后漏";"欲扬先抑";障景多可用山石、树丛或建筑小品等要素构成。凡能抑制视线,引导空间转变方向的屏障景物均为障景。
障景的设置可达到先抑后扬,增强主景感染力的作用。同时可有意屏挡不美观的物体和区域,在选景和纯化景色中是必不可少的。抑景简介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决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 “先藏后漏”,“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得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
抑景在游路上设置山石、墙壁等屏障以改变观赏路线的方向。可作分景手段,也可作过渡方式。园林风景宜层层展开,引人入胜,最忌一览无余,在空间景物设置上常常欲扬先抑,欲露先藏,障景即为此而设。能够阻隔视线,引导空间方向转换的屏障类景物均称障景。
抑景分类园林风景宜层层展开,引人入胜,最忌一览无余,在空间景物设置上常常欲扬先抑,欲露先藏,障景即为此而设。能够阻隔视线,引导空间方向转换的屏障类景物均称障景,有多种方法:用土山叠石形成屏障,叫“山障”,用丛生树木隔开视线,称“树障”,通过曲折廊院遮挡,引导空间,叫“曲障”。
传统园林常在人口处运用障景,洞门前立石峰,辟小院,峰回路转,别有洞天。用于隔障景物应高过视线,本身也堪观赏,景物前方应留有余地,供游人流连欣赏。景物多采用不对称构图,具有动势,且障而不死,若掩若露,引导游人欲穷内中精妙。
障景还可障蔽园中不宜显露的空间景物及不良景观。障景按布置的位置分有3种:入口障景、端头障景和曲障。入口障景就是位于景园入口处,为了达到欲扬先抑、增加层次、组织人流、障丑显美等作用而设置的;端头障景是位于景观序列的结尾处,希望游人有所回味,留有余韵,起到流连忘返、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作用所布置的;曲障是运用建筑题材,通常在宅园,往往要经过转折的廊院才来到园中,叫做曲障。
依使用的材料分有影壁障、假山障、土丘障、树丛障、绿篱障、组雕障、置石障、建筑障等。抑景抑景与传统文化抑景的布置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汉民族的封闭性与超稳定性思维注重内外有别,院与厅、室内外、堂内外皆需障。
广义地说,照壁、隔墙、屏风、帘子,以至盆栽、山石、幕布、水池、界牌等皆有障的作用,旧时府第内室前书牌“宾客到此止步”,皇宫大内前立石刻“文武官员到此下马”也是障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讲究“景愈藏,意境愈大,景愈露,意境愈小”,景园喜欢曲折含蓄,障景恰好地完成了这个使命。
抑景障景应用实例抑景又可以造成抑扬效果,是我国园林组景常用手法之一。如拙政园进门就是一座怪石峥嵘的假山,绕过山去,小桥流水,花木掩映中可见远香堂、香洲等景。这种手法,在《红楼梦》大观园中被描写得更加有声有色。
障景法也可在自然山水和室内空间应用。在自然山水中利用天然屏障,主要靠游路的选择,如峨眉山、青城山都处理得好。武夷山则以水路为引导,以山为障。室内障景,以屏风槅扇为多,贾宝玉怡红院可为佳例。此外,障景也用来屏蔽不堪入目之处,所谓俗则屏之,即指此而言。
抑景影壁障中国古代院落大门的对面或大门内对着门外的一种屏障,也称照壁。其建筑材料有砖、木、石和琉璃等类型。园林中作为障景的影壁,古代风水学家讲,是为了使气流绕影壁而行,聚气则不散,另有《龙经》中记载,直来直去有损人丁的说法,影壁起阻挡并有冲煞杀气的作用。
因此影壁应用较广泛,如北京故宫内东西六宫,每组宫殿院落几乎都有一座影壁。最精美的影壁是中国著名的三大彩色琉璃九龙壁。建在北京四合院的影壁是为了遮挡大门对面外的杂乱建筑物,使人们站在大门前感觉到宽阔、整洁,同时也表明了四合院的内、外有别。
抑景假山障、土丘障山石作为造景元素最初来源于人对自然的崇拜,风水理论兴起后山石作为屏障“朝山”、“案山”构成了一个多重围护与屏蔽空间。后来山石障成为园林造景手法之一。山石障在园林里的应用如《红楼梦》中对大观园的描述: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
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无锡蠡园的四方亭的亭柱上,挂着一幅对联:“为有石栏探看水,竟无粉壁怕遮山”。上联说桥,下联说这亭子没墙壁,是怕遮掉假山。
亭不遮山,山却挡景,这假山把里面的美景给藏了起来。这种障景造园手法,起着曲径通幽、峰回路转、引人入胜的作用。这与大观园的大假山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如北京恭王府花园的土山障、拙政园入口内的黄石假山、上海龙华公园入口正面的黄石大假山、颐和园仁寿殿后的土石山等,均是古典园林常用的以小见大的手法。
抑景树丛障、绿篱障植物材料作为屏障阻挡人们的视线,其景观效果是最丰富的:使用茂密的植物形成不通透的“绿墙”,能够“障丑显美”;使用不同程度的通透植物,可起到漏景的效果;而中间通透两边屏障的植物设计,会形成框景或夹景作用。
因此应用植物材料做障景时必须分析观赏者的位置、被障物的高度、观赏者与被障物的距离以及地形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植物屏障的高度、分布及配置。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