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的种类?
中文名:公主鹦鹉英文名:Princess Parrot 整体概述: 在所有的澳洲长尾鹦鹉中公主鹦鹉是 外表最优雅娇柔的种类之一,长尾及出众的外表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它们不害羞,喜爱亲近主人,尤其是手养的幼鸟,在台湾它们的售价不高,一些美丽的变种价位则较高,公鸟的尾羽通常比母鸟长6-8cm,头顶的蓝羽颜色较亮,在主要飞行羽的第三根尾端也较突出,而母鸟的背部、头部、腰部的蓝色部分较稀疏;国际间的圈养数量很多,但野外的数量已愈来愈少,主要归因于栖息地的破坏与开发,还有人为捕捉的行为,受澳洲当地的法律保护,主要变种有蓝化、黄化与白化3种。 中文名: 虎皮鹦鹉 英文名: Budgerigar 整体...全部
中文名:公主鹦鹉英文名:Princess Parrot 整体概述: 在所有的澳洲长尾鹦鹉中公主鹦鹉是 外表最优雅娇柔的种类之一,长尾及出众的外表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它们不害羞,喜爱亲近主人,尤其是手养的幼鸟,在台湾它们的售价不高,一些美丽的变种价位则较高,公鸟的尾羽通常比母鸟长6-8cm,头顶的蓝羽颜色较亮,在主要飞行羽的第三根尾端也较突出,而母鸟的背部、头部、腰部的蓝色部分较稀疏;国际间的圈养数量很多,但野外的数量已愈来愈少,主要归因于栖息地的破坏与开发,还有人为捕捉的行为,受澳洲当地的法律保护,主要变种有蓝化、黄化与白化3种。
中文名: 虎皮鹦鹉 英文名: Budgerigar 整体概述: 虎皮鹦鹉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鹦鹉,受到大众广泛地喜爱,全世界的总数量超过5百万只,它们常是许多刚对鹦鹉有兴趣的人买的第一只鹦鹉,也是最常出现在鸟展的种类,自从公元1900年澳洲生物学家-癸格曼德对基因工程的重大发现与突破后,各种虎皮鹦鹉的变种即进入前所未有的多样性,现在共有上千种的变种,再加上它们非常容易照顾及繁殖,所以会如此的普遍,澳洲原生种虎皮鹦鹉的羽色主要是黄色、绿色,加上黑色的纹路,而一般所称的"大头"是在英国基因改造培育出来的种类(English Budgerigar),体型比原生种大,头部与胸部较大,前额较突出,胸前的斑点较圆,羽色较鲜明,比较不活泼,一般在鸟展中参展的虎皮鹦鹉几乎全为英国种的虎皮鹦鹉,而其它如原生种大小的变种虎皮鹦鹉(小鹦哥)则称为美国种虎皮鹦鹉(American Budgerigar)价格则比英国种便宜许多,虎皮鹦鹉的确是入门者很好的选择之一,而英国种虎皮鹦鹉也有许多爱好者,由于羽色变化多,外型差异性也较一般虎皮鹦鹉大,且从国外不时都有虎皮鹦鹉选美比赛可看出它们在宠物鸟中的地位。
中文名: 深红玫瑰鹦鹉 英文名: Crimson Rosella 整体概述: 深红玫瑰 鹦鹉 是羽色十分美丽鲜艳,深红玫瑰鹦鹉幼鸟时期的羽色与成鸟差异甚大,幼鸟的羽色为橄栏绿与灰绿色,随着时间会慢慢改变,之后羽色会呈红绿蓝参杂,到了15个月大时才会完全蜕变为成鸟的颜色,公鸟的头部较大较平,喙部也较大,若要分辨幼鸟性别,头部及喙部是较明显的分辨部位中文名: 快速鹦鹉英文名: Swift Parrot 整体概述: 快速鹦鹉(电报)因行动迅速敏捷而得名,饲养照顾上较一般草科鹦鹉来的容易,生命力也较强韧,叫声清脆不吵杂,是十分活泼种类,且价位也不高,是除了一般澳洲长尾鹦鹉外不错的选择,在野外,快速鹦鹉的食物与吸蜜鹦鹉很类似,母鸟的羽色较公鸟深,较呈暗色,面部的红色也较稀疏。
地理分布: 分布在澳洲东南部,即维多利亚与新南韦尔斯东南部,以及塔斯马尼亚岛及贝斯海峡上的弗里克斯群岛。 饲养摘要: 以笼养鸟来说,快速鹦鹉是不错选择,声音清亮不恼人,进入新环境后能很快的适应环境与饲主,适应期间不会敏感与不安,安置一段时日后即十分健壮,喜爱洗澡,最好能定期提供一些无毒、有嫩芽与花苞的树枝供其啃食,由于栖息地遭严重破坏,它们的数量在澳洲是相当受威胁的,现今澳洲总数量应不超过1300对。
繁 殖:由于在台湾市场上数量不多,所以繁殖成果与幼鸟不常见,然而难度并不高,可以群养繁殖,不过还是成对繁殖效果较好,窝卵数约为3-5颗,孵化期约20天,5-6周后羽毛长成,之后经过3-4星期幼鸟即会离巢独立行动。
习 性: 由于所居住的森林遭严重的开发,捕捉贩卖一直没间断,加上在塔斯马尼亚岛的族群常因食用农作物而遭农民捕杀,虽然有当地政府的法律保护,快速鹦鹉的数量已日渐稀少,也是澳洲珍稀的鹦鹉种类之一,快速鹦鹉有迁徙的习惯,常往返澳洲本土与塔斯马尼亚岛之间,通常会在冬天时迁徙至澳洲东南部过冬,且主要集中在维多利亚中部与南部;栖息在森林、尤佳利树林、镇上、草地及有花木的开阔地区,常敏捷快速地活跃在枝头间,主要在树木的顶端枝头间活动,经常以身体倒挂的方式吸食花蜜,只有在喝水时才会到地面上,它们许多的习惯、饮食都很类似于吸蜜鹦鹉,连刷舌状的构造都一样,可以如吸蜜鹦鹉般地吸食花蜜,繁殖期在 9月底至1 月初,约于10-11月时会下蛋,一窝产3-5颗蛋,母鸟独立孵雏,早上与傍晚各会离巢一次让公鸟喂食,孵化期约20天,雏鸟需60天羽毛长成。
体形特征: 体长 25cm(9。8吋)。 食 性:昆虫、水果、浆果、种子及许多植物都是它们的主要的食物。中文名: 超级鹦鹉英文名: Superb Parrot 整体概述: 许多人刚见到超级鹦鹉(三日月)的印象就是它那优雅美丽的外表,这种澳洲长尾鹦鹉在国内的价位不高,但是在澳洲却是数量不多的鹦鹉,并受当地政府的法律保护,全球的数量可能只有5千只左右而且还在下降中,主要是因栖息地的破坏与人为捕捉;公鸟与母鸟的外表差异很明显,母鸟的前额与面颊没有如公鸟般的鲜黄羽色,脖子上也无红色兜状红羽,母鸟身上绿色的较公鸟暗且呈棕绿色,面颊有淡蓝色,喉部呈淡棕色,而超级鹦鹉幼鸟时期长的就像母鸟一般;因为新进口的超级鹦鹉折损率高,幼、成在台湾都不是很普遍,它们应被饲养于宽敞的鸟舍而非狭小的笼子内,一般来说,大部分的超级鹦鹉都是当作鸟类养殖的笼养鸟较多,很少作为宠物鸟。
地理分布: 它仅分布在澳洲新南威尔斯的内陆地区与维多利亚的北部。习 性:部分的超级鹦鹉会因过冬而有迁徙的行为,它们常栖息在尤佳利林间、灌木丛、农地、镇上、近水源区的森林、稀树草原区等地,它们是群居性的鹦鹉,活动与觅食的时候通常都会一小群的活动,群集的数量通常不会太多,活动或觅食时常和鸡尾鹦鹉(玄凤)与黄玫瑰鹦鹉(黄草)聚集在一起;繁殖期多在9至12月间,繁殖期间公鸟会持续与其族群一起觅食来喂食母鸟,繁殖时大多是6、7对筑巢在彼此附近,并不常发现单对繁殖的情形,一窝产4-6颗卵,孵化期约20天,5至6星期后幼鸟羽毛长成。
饲养摘要: 刚进口的超级鹦鹉并不是很好照顾,可能常因气候、湿度等问题而生病或死亡,也常因台湾湿度高的关系而有眼睛感染的问题,刚引进饲养的时候避免在寒冷或温差大的季节,也要避免持续的风吹,最好能替它们做定期驱虫,但是在良好饲养照顾下,适应环境后也会变的强壮,它们并不吵杂,声音与鸡尾鹦鹉很相似,宜饲养在宽敞的鸟舍内,以一般2、3尺的笼子饲养很不理想,喜爱洗澡。
繁 殖:台湾成功的繁殖超级鹦鹉的案例不多,同于一般大型的澳洲长尾鹦鹉,繁殖笼舍以可供飞行的鸟舍为佳,以供其或得较足够的空间与运动量,一般用小型笼子的繁殖成功率并不高,宜使用较深的规格的巢箱或天然中空木头繁殖,母鸟约莫在1岁时成熟,公鸟则约于2岁时成熟,一窝约产4-6颗蛋,孵化期约20天左右,幼鸟在35-45天大时羽毛长成,幼鸟约在7-10个月时会完全长成如成鸟般的美丽羽色。
形体特征: 体长 40cm(15。5 吋)。 食 性: 常至尤佳利树上与草原找寻尤加利种子与草根种子食用,其它的天然食物还包括谷物、水果、浆果、花蜜及花苞等。中文名: 澳洲国王鹦鹉 英文名: Australian King Parrot 整体概述: 国王鹦鹉依地区性共分3个种类,共有10个亚种:1。
澳洲国王鹦鹉有2种亚种;2。 安波伊那or摩鹿加国王鹦鹉有6种亚种;3。 绿翅or巴布亚国王鹦鹉有3种亚种。澳洲国王鹦鹉是体型最大的澳洲长尾鹦鹉,也是体型最大的国王鹦鹉,而两种澳洲国王鹦鹉的亚种主要差异在于体型大小,羽色上则几近相同,它们的个性相当友善,羽色非常鲜艳美丽,说话能力并不突出,很少被饲养为手养宠物鸟,与其它澳洲长尾鹦鹉一样,它们易受寄生虫感染,饲主需多加留心,公鸟头部至胸腹部为红色,母鸟为绿色。
地理分布: 分布在澳洲东岸沿海地区,包括了从维多利亚、新南韦尔斯、昆士兰到约克角半岛的东部地区。 饲养摘要: 若要饲养国王鹦鹉须提供足够的空间供其飞翔及活动,因为它们常会变的体重过重而导致肥胖及懒惰,啃咬力不强,喜爱至地面上活动,饲主需为它们定期驱虫,以防寄生虫感染,个性友善,对其他的种类没有攻击性,刚引进饲养后很快能适应主人与新环境,适应环境后即变的健壮。
繁 殖:要配对两只兼容且协调的成鸟并不容易,最好从小就将它们配对,或购买原配对成鸟或种鸟来繁殖较理想,亲鸟在繁殖期间对巢箱检查可能较为敏感,最好避免时常开翻巢箱,一窝通常产4-5颗蛋,可是偶尔会有6、7颗,孵化期约20天,在幼鸟约4-5星期时羽毛长成,7-8周后会独立行动。
习 性: 澳洲国王鹦鹉主要栖息在海拔 1625m以下的山区森林中,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有迁徙的行为,繁殖期间主要栖息在潮湿浓密的森林、峡谷区森林、开阔的尤佳利树林、草原林地、河流旁的森林等地区,而繁殖期外会出现在农作物园区、公园、郊外、住家的花园等地区经常造访公园与花园让人类喂食,通常成对或一小群一起活动,但繁殖期外会有许多未成熟的亚成鸟聚集在一块,数量约50只或更多,觅食的时候常与玫瑰鹦鹉(Rosella)或钢钢巴丹(Gang-Gang Cockatoo)等其它鹦鹉聚集在一起,天气热时活动力低,到下午时分会恢复活力,繁殖期在9-2月间,一次约产3-6卵(大多为4颗),孵化期20天,5星期后幼鸟羽毛长成。
体形特征: 体长 38-44cm(15-17 吋)。 食 性: 食物包含了水果、浆果、种子、坚果、花朵、蔬菜、植物嫩芽、昆虫幼虫等,会至果园及农田内觅食,而造成农产品损失。 中文名: 红翅鹦鹉 英文名: Red-winged Parrot 整体概述: 红翅鹦鹉除了在其原生地澳洲外,在国际间的养鸟业中是十分少见的种类,为相当美丽的澳洲长尾鹦鹉,公母可由外表轻易地分辨,公鸟翅膀的红羽及背上整片的黑色十分明显,母鸟的翅膀边缘则只有少部分的红色羽毛,背上也没有黑色的羽毛,且母鸟身上的绿色毛色与腰际的蓝色毛色皆较为淡色,公鸟的虹膜呈红橘色,母鸟则呈褐色;红翅鹦鹉共有2种亚种,在欧洲有各式黄色与肉桂色的变种。
中文名: 金肩鹦鹉 &面罩鹦鹉 英文名: en-shouldered & Hooded Parrot 整体概述: 金肩鹦鹉与面罩鹦鹉(胡迪氏)都是一级保育的澳洲长尾鹦鹉,野外数量都很稀少,野外的金肩鹦鹉更是已届濒临绝种的危机,由于农地开发等破坏栖息地的行为,而使草类种子等主食大量减少,加上一直有人暗中持续进行违法盗捕,使得这2 种稀有的鹦鹉数量日益减少,现今野外的金肩鹦鹉约有四个族群,每个族群约30-100只,数量极为稀少,世界总数量可能不超过500只,而面罩鹦鹉的全世界总数量约为1万5千只左右,但现在的野外数量也受到很大的威胁;这2种鹦鹉在台湾与国际间都不常见。
中文名: 鲜红胸鹦鹉英文名: Scarlet-cheasted Parrot 整体概述: 在野外的澳洲草原鹦鹉(Grass Parakeet,Neophema)中,鲜红胸鹦鹉(光辉)是属于数量稀少的种类,然而笼养的数量也很少,澳洲人工饲养的数量约只有1万只,野外的数量更是只介于5千只至1万只上下;它们是相当温驯的草原鹦鹉,不太怕人,常可接近观察或喂食,母鸟的羽色较暗,公鸟胸前有鲜红色的羽毛,母鸟则无,幼鸟约于在4个月大时羽毛的颜色就很接近成鸟,但须2年才能有成鸟般鲜艳亮丽的羽色,有多种颜色的变种。
地理分布: 分布面积广大,栖息在澳洲中南部,范围东从昆士兰的西南部、新南韦尔斯西部、维多利亚西北部经北省南部与南澳大利亚,西至西澳大利亚东南部。饲养摘要: 笼养鸟叫声柔和悦耳,不会吵人,刚饲养时对于寒冷与潮湿的天气较敏感,很快能适应新环境及饲主,饲主最好能定期地为它们除虫,与一般草原鹦鹉一样,它们也喜欢到地面上活动,食物的供应主要以各种混合种子与谷物为主,新鲜的青菜水果也应适量供应。
繁 殖:成对繁殖效果较佳,繁殖难度不高,整年都能繁殖,一窝通常产4-5颗蛋,孵化期约18-19天,幼鸟约4周大时羽毛长成,7-8周时即会离巢独立活动,若将幼鸟抓出手养,一年可望能繁殖好几窝。 习 性: 鲜红胸鹦鹉主要栖息在干燥的澳洲内陆地区,喜爱在开阔的林地及草原活动,平时多成对或10-20只成群活动与觅食,大部分都在地面上觅食,觅食时十分安静,它们鲜少到水源区喝水,因为所需的水分主要都由露水或植物中的水分获得,有季节性的迁徙行为;繁殖期主要介于8月至1月间,但可能发生在任何季节,通常好几对会一起筑巢在同一颗树上,而彼此的巢穴距离都很相近,它们偏爱筑巢于尤佳利树的树洞中,以小树枝、树叶、羽毛、木屑铺于洞穴中,一窝产3-6颗蛋,母鸟只有被公鸟喂食的时候才会离巢,孵化期约18天,30天后羽毛长成。
体形特征: 体长 20cm(7。8 吋)。 食 性:主要以草类种子为食。 中文名: 红腰鹦鹉 地理分布: 澳洲东南部,主要栖息在新南韦尔斯与维多利亚,还包括了昆士兰南部与南澳大利亚东部及东南部。
中文名: 柏克氏鹦鹉英文名: Bourke's Parrot 整体概述: 伯克氏鹦鹉(秋草)是常见且可爱的草原鹦鹉,安静、温和与友善的个性很适合做为家庭宠物,体型约和一般大头(虎皮鹦鹉)一样大,容易饲养与繁殖,个性相当温驯与和善,声音柔细悦耳,能和平地与其它体型差距不大的鸟类共处,是入门者相当理想的选择;别于一般草原鹦鹉(Neophema),它们是唯一主要羽色非绿色的种类,而且无法与同属的鹦鹉杂交,母鸟前额的蓝色羽毛明显较公鸟少,翅上的蓝色分布较少,喉部粉红色较少,母鸟的体型与头部也比公鸟小,幼鸟的约在8个月大时羽色会发展至成鸟一样,它们养鸟业中已发展出多种不同颜色的美丽变种。
地理分布: 分布地区从昆士兰西南部深入新南韦尔斯西部地区经澳洲中部一直到西澳大利亚的最北部及一些内陆地区。 饲养摘要: 伯克氏鹦鹉是容易照料的鹦鹉,很快即能适应周遭环境与天气,而且适应之后会相当强壮,但仍需防范太冷与过度潮湿的气候变化,它们喜欢飞行,最好能饲养在大的笼子内或是鸟舍中,由于生性温和友善,可以与其它体型相当不具攻击性的种类一起饲养于较大的笼舍里面,笼养鸟安静,没什么破坏力,傍晚时会显的较活泼一点,由于它们喜欢待在地面上所以定期的除虫措施会对其健康较有帮助。
繁 殖:繁殖伯克氏鹦鹉很容易,它们是相当良好称职的父母亲,所以也常 被用来当代理父母来孵化养育其它种类的幼雏,非专业繁殖者不建议使用群养繁殖的方法;它们相当地多产,刚刚抚育完一窝幼鸟后很快会开始准备下一胎,所以须小心观察有无难产的现象,繁殖期间可多提供一些蛋类食物、蔬果与一些谷类食物,可使用规格20 x 20 x 30 -35cm 的巢箱,母鸟一次约生下3-6 颗蛋,孵化期18天,幼鸟约在4周后羽毛长成离巢,但仍会被公鸟继续喂食两个星期。
习 性: 在 30年代时,伯克氏鹦鹉的数量曾一度危急,但在今日是常见的鹦鹉,常可于相思树林、尤佳利树林、灌木丛与一些河边的林地中发现它们的踪迹,通常都是成对或一小群一起活动,但在长期干旱时会有大群甚至上千只聚集在水源地的情形,繁殖季节大约在8月至12月间,喜爱筑巢在1至3公尺高的树洞内,雄鸟求偶时会贴近母鸟拍打双翼与摇动尾巴,母鸟一窝产4至6 颗蛋,幼鸟约18天后孵化,母鸟育雏期间一天只会离开巢穴一 次让公鸟喂食,幼鸟约4周后羽毛长成。
体形特征: 体长 19-22cm (7-8。5吋)。 食 性: 一般都在晨昏时刻觅食,主要在地上找寻各类草类种子与嫩芽为食,在天亮前与日落后才会到水源区喝水,日落后会开始显得比较活跃。中文名: 林肯港鹦鹉英文名: Port Lincoln Parrot 整体概述: 这个种类共由3种亚种组成— 林肯港鹦鹉( 林肯,Barnardius z。
zonarius )、淡色林肯港鹦鹉( Barnardius z。 occidentalis )与二十八鹦鹉(二十八**arnardius z。 semitorquatus ),二十八鹦鹉的喙部与体型最大,腹部呈绿色不像其它两种有鲜黄色的腹部,淡色林肯港鹦鹉体型最小,体色较淡也较不鲜艳;母鸟的头部、喙部均较公鸟小,身体的羽色亦较淡,在野外或是笼中都不静,在野外各亚种间偶有杂交的情形,若自幼鸟养起可成为不错的宠物,也可学会吹口哨;在1993年时作的数量估计,全球总数约有10万只,国内与国际间的饲养情形并不普遍。
地理分布: 广布于澳洲西部、中部及南部。 饲养摘要: 虽然体型大且鲜艳,但在台湾笼养的数量一直不多,林肯港鹦鹉十分强壮,咬合力强,最好提供坚固的鸟舍和巢箱,提供玩具或新鲜树枝供其啃咬,将它们饲养于笼子内是十分不理想的,应该饲养于大的飞行笼舍内,由于公鸟相当有侵略性,所以成对饲养较为理想;林肯港鹦鹉与二十八草鹦鹉的变种数量相当地稀少与昂贵。
繁 殖:繁殖上并不容易,而且在小的笼内繁殖更是效果不彰,在大的笼舍中则是成功机率较大,为防止啃咬破坏巢箱最好提供它们坚固的巢箱或者将其外挂于笼舍外,以天然中空的树木作巢穴效果也会较好,而若使用一般巢箱深度必须够深(至少70公分以上),它们约在2岁时性成熟,并不建议太早让它们繁殖,繁殖季约始于春天,但有可能更早,一窝约产4-7颗蛋(通常为5颗),孵化期约20 -22天,孵出后前10至14天由母鸟单独喂雏,之后公鸟也会加入喂食幼鸟的行列,幼鸟约于5周后羽毛长成。
习 性: 它们大多栖息在干燥的地区,由于分布地区广,其所栖息的地区包括了开阔的尤加利树林、灌木丛、农地果园、海岸地区、沙漠区、郊外、公园等,但是二十八鹦鹉对栖地的要求较有限制,它们偏好栖息在海岸边的尤加利森林;包括林肯港鹦鹉在内的三种亚种都是群集性强的种类,经常成对或群体一起活动或觅食,且十分吵杂,在澳洲北部的族群会有季节性的迁徙;它们在 6月至2月间会开始筑巢(北部的族群则较早),繁殖期间很具领域性, 通常会由母鸟挑选巢穴,而且大多选择在近水源区较高的尤加利树上,一窝产5-7颗蛋,约19天后孵化,前一个星期由母鸟独自喂食雏鸟,之后公鸟也会加入喂食,幼鸟约会在4周后离开巢穴,但还是会与亲鸟一起生活一段时间。
体形特征: 依亚种不同约 36-40cm(14-15。7 吋)。 食 性: 它们大多在地上觅食,食物包含了花蜜、草类种子、水果、花、昆虫等等,有时会因对农作物造成损失而被猎杀。【ps:下面的都是抄网上的,楼主不要上当】中文名: 折衷鹦鹉 英文名: Eclectus Parrot 整体概述: 折衷鹦鹉(大紫红)是所有鹦鹉中两性外表差异最明显的种类,公母色差极大,母鸟鲜红色的羽色与公鸟亮眼的绿色形成强烈对比,是非常美丽吸引人的鹦鹉,它们的说话能力十分杰出,在国际间的鹦鹉杂志或网站常常被列为只在灰鹦、亚马逊鹦鹉排名之后的种类,公鸟生性活泼好奇,喜爱亲近人,在中大型鹦鹉中是理想的选择,母鸟则较不好动有侵略性,母鸟在折衷鹦鹉的世界中是居优势主导地位,绝大部份的母鸟都比公鸟凶,在饲养照顾上,折衷鹦鹉较其它中大型鹦鹉的难度高,主要是它们的消化系统很长,需要大量的纤维质与维生素,所以应主要喂食蔬菜、水果与软性食物,维他命A 的摄取对它们尤其重要;近年来野生成鸟甚至幼鸟大量进口,死亡率非常高,再加上许多野生幼鸟多在冬天进口来台,所以伤亡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共约有10种亚种,与其它鹦鹉不同,所有折衷鹦鹉的亚种只属于一个独立的属,并无其它血缘关系相近的种类。
地理分布: 分布相当广阔,主要布在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境内的许多岛屿上,分布在澳洲的族群则是在约克角半岛的北端。 饲养摘要: 笼养的折衷鹦鹉很常见,是中大型鹦鹉中较安静的鹦鹉,但有时仍会嘶叫吵杂,尤其在傍晚;但是一直以来东南亚进口的野生折衷从未间断过,野生折衷鹦鹉死亡率极高,比许多野生鹦鹉的死亡率高很多,千万勿因贪便宜而购买;最好饲养在较大的笼舍中,刚引入饲养的折衷鹦鹉适应新环境与主人较慢,尤其是母鸟,一开始会对新食物不习惯甚至排斥,野生鸟十分容易生病死亡,母鸟对公鸟有时会有侵略性,提供它们新鲜树枝与玩具,饮食上若只提供种子瓜子等饲料会对其健康相当不利,亦会减短期寿命;手养公鸟活泼亲人又友善,适合当宠物鸟,母鸟则较为害羞与内向,性格与外向的公鸟相距甚多。
繁 殖:与其它中大型鹦鹉相较之下,折衷鹦鹉的繁殖难度算是较低的,在孵雏的母鸟对公鸟常有攻击性,整年都能繁殖,通常繁殖过的折衷鹦鹉会稳定且持续的繁殖,但是常有未受精的蛋或发生亲鸟不育雏的情形,尤其没授精的繁殖常常发生;一窝产2颗蛋,孵化期约28天,70-80天后幼鸟羽毛长成,小型的折衷鹦鹉约于2岁时有繁殖能力,大型的则须4-5年 ,但依资深繁殖者的经验来说,折衷鹦鹉约五六岁以上比较会有稳定的繁殖,成功育出幼雏的机会也较大。
习 性:折衷鹦鹉约有10个亚种:1。 弗斯马瑞折衷鹦鹉( Eclectus。 r。 vosmaeri );2。 卫斯特曼折衷鹦鹉( Eclectus r。 westermani );3。 华贵折衷鹦鹉( Eclectus r。
roratus );4。 红边or新几内亚折衷鹦鹉( Eclectus r。 polychloros );5。 艾鲁折衷鹦鹉( Eclectus r。 aruensis );6。 澳洲折衷鹦鹉( Eclectus r。
macgillivrayi );7。 所罗门岛折衷鹦鹉( Eclectus r。 solomonensis );8。 比亚基折衷鹦鹉( Eclectus r。 biaki );9。 柯内利亚折衷鹦鹉( Eclectus r。
cornelia );10。 塔宁巴或瑞德利折衷鹦鹉( Eclectus r。 riedeli )。其中体型最大的是澳洲折衷鹦鹉,约38-40cm,最小的是所罗门岛折衷鹦鹉,约30-32cm,而一般称的金尾折衷,也就是弗斯马瑞折衷鹦鹉体型则是第2大,但与艾鲁折衷鹦鹉也差不多大;许多繁殖者并没有繁殖纯正血统的观念,所以许多的折衷鹦鹉是不同亚种所杂交繁殖的,辨识折衷鹦鹉的亚种很困难,辨识大部分须经由母鸟的外在特征,而大部份公鸟的外表几近相同,难以辨认,但仍有些迹象可循— 只有3种亚种的母鸟眼睛边缘有一圈蓝色的镶边,就是澳洲折衷鹦鹉、红边折衷鹦鹉与所罗门岛折衷鹦鹉,另一个辨认方法是上面所述的10种亚种中第1、2、3种的母鸟的腹部羽色是紫色,第4、5、6、7、8种母鸟的腹部羽色是深蓝色,而第9、10种的腹部并无蓝色或紫色,全身皆为红色,这2种亚种在一般鹦鹉养殖中十分罕见,属珍稀鸟种,而公鸟只能依体型大小及羽色深浅来判别;折衷鹦鹉栖息在各种不同的地形,森林、草原、红树林、椰子园以及农作物区等海拔1900m以下的地区,最常在农作物区、滨海地带与低海拔森林出没,繁殖期外常单独、成对或一小群聚集,在繁殖期时,常常只有公鸟聚集在一起,聚集时很吵闹,警戒心强,一般都在树上觅食,在部分新几内亚地区它们被当作破坏农作物的害鸟,虽然在大部分地区折衷鹦鹉的数目还算稳定,但是盗捕的情形很严重,在安本岛、沙巴鲁亚岛和哈鲁古岛的族群在盗猎者的长期捕捉下这3个岛的折衷鹦鹉已经绝种,另外稀有的柯内利亚折衷鹦鹉也濒临绝种,全世界折衷鹦鹉的总数量应超过30万只;繁殖季节因地而异,一次产2颗蛋,母鸟在孵蛋期间,一天离巢2次让公鸟喂食,26天后孵化,3个月后羽毛长成。
体形特征: 依亚种不同,约 30-40cm。 食 性: 主要食物是水果、嫩芽、花与花蜜、坚果、种子等,特别喜爱香蕉、芒果、无花果及木瓜。【物种名称】红领绿鹦鹉 【中文别名】玫瑰环鹦鹉、环颈鹦鹉、月轮鹦鹉 【科属分类】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环颈鹦鹉族 外形特征 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脸部、腹部和翅膀内侧覆羽为黄绿色;颈部和头部后方带有不同程度的蓝色;沿著蜡膜到眼睛有一条黑色羽毛,下巴延伸到颈部有著黑色羽毛,颈部也有著一条很宽的黑色环状羽毛和一条很宽的粉红色环状羽毛;尾巴中间上方羽毛为蓝色,尖端黄绿色,外侧羽毛绿色,内侧尾羽橄榄黄;鸟喙为红黑色,尖端黑色;虹膜黄白色。
母鸟脸颊没有黑色和粉红色的环状羽毛。幼鸟和母鸟长相类似,鸟喙为浅粉红色,要到至少18个月大才会开始发展为成鸟的羽色,完全变成成鸟的羽色至少需要32到36个月。中文名: 亚历山大鹦鹉 英文名: Alexandrine Parakeet 整体概述: 亚历山大鹦鹉是亚洲最大的长尾鹦鹉(Asiatic Parakeet),分布地区十分广阔,横跨数个国家,国内市场多是野生鸟,外表有点类似环颈鹦鹉(月轮),但是体型明显大的多,且翅膀上有明显红斑,有不错的学话能力,天性温和,可训练学会一些技巧,近年来也出现许多颜色的变种,甚至是头 / 身不同色的高阶变种,但价格非常的贵,约有5种亚种。
地理分布: 广布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捕寨、越南等国。 饲养摘要: 人工繁殖鸟在适应新环境及饲主上不用花太多时间,适应环境后十分强壮且生命力强韧,在鸟舍中是蛮活跃的鹦鹉,这类亚洲长尾鹦鹉如能提供宽敞的飞行鸟舍是更理想的,不宜与其它种类混养,啃咬力强劲,最好能提供数种玩具和新鲜树枝供其啃咬及玩耍,手养鸟乖巧可爱。
繁 殖:购买人工繁殖成鸟来繁殖的话,难度不高,提供坚固的巢箱,巢箱位置越高越好,且深度宜深一些,它们是很尽职的父母,一窝雏鸟诞生后通常会受到父母完善的照顾,繁殖期间须提供亲鸟充足的食物,通常在2月时进入繁殖期,一窝产3-4颗蛋,约28天后孵化,7至8星期后羽毛长成,手养的亚历山大鹦鹉幼鸟可成为很不错的宠物,它们个性温和,体型大,手养鸟安静又聪明,爱与主人玩耍,说话能力在亚洲长尾鹦鹉算是较好的,在台湾亚历山大鹦鹉的幼鸟则较少见。
习 性: 大部分栖息于海拔900m以下各种干燥与潮湿的地方,包括森林、农作物区、红树林、椰 子园等地,偶尔也在都市郊区、公园、花园活动,通常活动时是一小群成群,在食物充足时或在栖息处休息时会大批聚集,觅食时间主要在早上与傍晚,在许多地区亚历山大鹦鹉的主要食物是农作物,造成农民很严重的损失,繁殖季节约在11-4月间;捕捉野生的亚历山大鹦鹉至鸟市交易的行为很常见,斯里兰卡的族群由于遭大量捕猎,现今的数量已很稀少,只剩北部有少量族群,在泰国由于幼鸟的过度捕捉,其数量也直线下降,这种情形同样发生在泰国邻近的中南海国家中。
形体特征: 体长 58cm(23吋)。 食 性: 天然食物包含了野外与农田的种子、花、花树的嫩芽、花蜜、水果、谷类及蔬菜。中文名: 紫红头鹦鹉英文名: Plum-headed Parrot 整体概述: 有人常称紫红头鹦鹉为花头鹦鹉,实际上花头鹦鹉应是Blossom-headed Parakeet,而不是Plum-headed Parakeet,二者外貌上差异不大,紫红头鹦鹉公鸟头部的颜色较花头鹦鹉深色且鲜艳,花头鹦鹉则是较浅色,看起来有点像紫红头鹦鹉的幼鸟,花头鹦鹉体型较紫红头鹦鹉小,且数量却少的多,这2种鹦鹉在国内都不常见,紫红头鹦鹉的公鸟是十分漂亮迷人的鹦鹉,有数种美丽的变种 ,但数量很少。
地理分布: 从巴基斯坦东北部到尼泊尔境内的低喜马拉亚山脉丘陵地带起,包括不丹、孟加拉国、整个印度、斯里兰卡与瑞斯瓦兰岛。 饲养摘要: 笼养的紫红头鹦鹉很安静,外表鲜艳缤纷,适合居家饲养,刚饲养时比较害羞,破坏力不强,它们对于过于潮湿、寒冷的环境敏感,刚引进时在适应期间其温度不宜低于摄氏20度,或是温差过大的季节与寒流,这类时节引进饲养的话生病机率高,不适合饲于小笼子里,飞行鸟舍较合适。
中文名: 大绯胸鹦鹉 英文名:Derbyan Parakeet整体概述:在亚洲长尾鹦鹉中,德拜鹦鹉(大绯胸)是属于数量较少的种类之一,它们在Psittacula 这个属的长尾鹦鹉中也是体型最大的种类之一,性别可由外表轻易地分辨,公鸟的上喙部为红色,母鸟为黑色,这个明显的性征约在15-18个月大时会完全呈现,一般而言,在国内大绯胸鹦鹉较常见,不过一般所见大多为违法走私的野生鸟,由于它们分布不广,加上人为盗捕,野外数量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地理分布: 大绯胸鹦鹉分布于印度阿萨姆省的东北部、西藏东南部、中国的四川西部及云南东北部。饲养摘要: 新进的鸟儿在初期较为敏感,往年市面上常可见小达磨幼鸟,这些鸟儿多是出生没多久即被从野外捕捉进口来台,死亡率高,成鸟在适应环境后会十分健壮,有时会吵闹,饲养或繁殖它们时,除非有大鸟舍,不然还是建议成对饲养,与其它亚洲环颈鹦鹉( Psittacula,如亚历山大、德拜、环颈等 )一样,不适合养于小笼子内;主要喂食混合种子 / 谷物饲料,蔬果也应定期供给。
繁 殖:大绯胸鹦鹉约在3岁时会开始繁殖,避免购买来路不明的野生鸟,繁殖来自野外的鹦鹉是十分困难且非常耗时的,购买野生鸟不但图利了鸟商,也间接残害了无辜的鹦鹉,提供坚固的巢箱,它们是很称职的父母,通常能将雏鸟照顾的很好,一窝通常产2-3颗卵,孵化期约23天,8-9星期后羽毛长成。
习 性:它们栖息于高地地区,在海拔1250-4000m是主要栖息地,主要栖息于喜马拉亚山脉的丘陵地带,阔叶林到针叶林区都是它们活动的地区,会随着季节作垂直的迁徙,以避开严寒与寻觅充足的食物来源,通常数十只成群活动,聚集时十分吵杂,很少成对或单独活动,会至农田与果园觅食,尤其在收成时,因而造成农民的损失,筑巢于树洞内,6月为它们的繁殖期;笼舍中的大绯胸鹦鹉啃咬力很强,它们是属于性格较沉静的鹦鹉,并不十分活泼好动,提供玩具与新鲜树枝供啃咬,适应环境后即十分强壮,若饲养于笼内,其笼子宜架高,让栖木位置高于人的身高。
形体特征: 体长 50cm(20吋)。食 性:食物包括大麦、玉米、农产水果、种子、嫩芽、浆果等,可能还会食用一些昆虫。中文名:小绯胸鹦鹉英文名:Moustached Parakeet 小绯胸鹦鹉,学名Psittaculaalexandri,又称绯胸鹦鹉,以同大绯胸鹦鹉(大紫胸鹦鹉)相区别。
中国民间又称鹦哥、莺哥。红嘴、绿背,喉、胸橙红色。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等地。体长为22—36厘米,体重为85—168克。擅长学习人语。主要食物为植物种子、水果、浆果、栗子、花朵、花蜜。
繁殖期从2月到3月,每次产卵3-4颗,孵化期21—24天,羽化时间7至8周。 档案回目录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鸟纲Aves 目:鹦形目Psittaciformes 科:鹦鹉科Psittacidae 属:鹦鹉属Psittacula 种:绯胸鹦鹉P。
alexandri分布回目录 从中南半岛各国到马来西亚中部,包括印度北部、尼泊尔、缅甸、中国的广西、广东及海南岛、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地,再到印尼的婆罗洲南部与爪哇。整体概述目录 绯胸鹦鹉体长约33厘米,羽色艳丽、上绿下红,有长长的楔状尾,十分漂亮。
雄鸟上嘴红、下嘴褐色,头顶蓝灰色,额基至两眼有一条黑纹,下嘴基部至颈两侧有宽阔黑带,眼围围绿色,喉和胸红色。雌鸟上、下嘴均为黑褐色,喉和胸橙红色。常在山麓常绿阔叶林间,罕至2000米以上的山地,喜成群活动。
平时觅食浆果、坚果和其他各种果实、幼芽和嫩枝等,秋季结群游荡田间,掠食成熟或将要成熟的谷物。善攀蹬树木,飞行循直线而甚急速。夜间常与八哥和鸦类等相混栖宿树上。3—5月间在落叶树林或常绿林中的树洞中营巢,常结群繁殖,一棵树上可有数对营巢,每巢产3—4枚白色有光泽的卵。
繁殖回目录 困难度不高,国内每年都有不少幼鸟在鸟店贩卖,但无论成、幼鸟大多是野外抓的野生鹦鹉,繁殖期约在2-3月间,有可能更早或较晚,一次约产3-4颗蛋,孵化期约21-24天,7-8星期羽毛长成。
关于绯胸缨鹅的孵化期。育雏期观察的结果不一。有人记载,孵化期23一24天,育雏期20—25天;也有人认为孵化期28-30天,育雏期需30-35天,有待进一步证实。 绯胸鹦鹉的繁殖比虎皮鹦鹉、牡丹鹦鹉(属)等小型鹦鹉要难一些。
根据各地饲养的经验,饲养问题不大,重要的是环境是否安静和巢洞是否适宜。一般来说,笼舍周围僻静,舍内光线暗,以天然树洞为巢,比较容易繁殖成功。绯胸鹦鹉初次有繁殖迹象时,先不必过于关心,尽量少惊动。
待看到壳掉出或听到雏鸟叫声,每天加喂一个熟鸡蛋,观察亲鸟取食情况,稍增加爱吃粒料的比例。顺利繁殖几窝后,再进行系统观察,积累资料。 鸟的选择 观赏饲养一般爱选择雄鸟。成鸟雌雄的区分可根据上嘴的颜色,雌鸟黑褐色,雄鸟红色。
但幼鸟雌雄区别若是根据嘴的颜色,不太容易区分。因为幼鸟嘴色不仅雌雄相同。而且随着日龄而有变化。雏鸟时期呈红色、近离巢时变褐色,出飞后分别变成红色(雄鸟)或黑褐色(雌鸟)。 为了学“说话”,或者使其繁殖,最好选择幼鸟饲养。
有人认为嘴基至颈侧黑带下面有粉红色纹的是雄鸟;无粉红色而直接与灰色部分相连的是雌鸟。 笼的选择 成对或成群饲养繁殖须设置大的金属丝笼或笼舍,设有横的栖木,便于雌雄在杠上依偎和交配。巢箱用木箱或树洞,内部空间以容下两只鸟为宜。
除一端有直径8厘米的出入口外,其余全部封闭,整个巢箱或树洞宜横置,出入口稍向上.笼或笼舍大小,可依每对鸟4立方米设计。在北方,冬季饲养需保温(8度以上)。单只观赏宜用小型的弓型金属架,可挂在屋门口或廊下,驯熟后教会简单话语。
绯胸鹦鹉的饲料可用稻子、苎麻籽、葵花籽(或花生)按7:2:1的比例混合做为主食,以各种水果和蔬菜为副食,并常给鲜绿树枝、砂粒和红粘土,任其自选。冬季稍提高脂肪性饲料的比例,比如苎麻籽和葵花籽(或花生)可分别占2成,育雏期补喂熟鸡蛋。
水果和蔬菜切成方块或小段喂给,喂前用高锰酸钾水消毒、洗净,吃剩下的要及时取出。 鹦鹉架养时要拴住脚,脚链宜轻而结实,要经常检查。绯胸鹦鹉初上架时不习惯,要适应一段时间。给它爱吃的花生米、水果之类,用手拿着喂,几天就能驯熟。
教其学“说话”的时候,应把它放在安静的室内,每天清早喂食时教,边喂边说简单的话,每天总是这一句,待学会后再教第2句、第3句,由少到多,由简到繁,但不要教太复杂的。如有会说话的成鸟带就简单多了。
笼舍饲养、底宜铺细砂,便于鹦鹉地面行走,也有利于清扫。每天清理吃剩下的食物,粪便可每周清理两次。每年初春和秋末分别清理巢箱,更换砂土和消毒笼舍一次。 新进的鸟儿在初期较为敏感,往年市面上常可见小达磨幼鸟,这些鸟儿多是出生没多久即被从野外捕捉进口来台,死亡率高,成鸟在适应环境后会十分健壮,有时会吵闹,饲养或繁殖它们时,除非有大鸟舍,不然还是建议成对饲养,与其它亚洲环颈鹦鹉(Psittacula,如亚历山大、德拜、环颈等)一样,不适合养于小笼子内;主要喂食混合种子/谷物饲料,蔬果也应定期供给。
中文名: 巨嘴鹦鹉英文名: Great-billed Parrot 饲养摘要: 人工眷养的数量不多,巨嘴鹦鹉是个性十分安静沉着的鹦鹉,即使刚引入饲养,面对新环张境也不太会紧张与不安,一旦适应环境后十分强壮,在大鸟舍中会表现的较活泼有生气,虽然它们的喙部很大,但是啃咬力并不是很强,但还是建议提供玩具与新鲜树枝给它们啃咬,刚饲养时温度不宜过低,最好不低于22度,温差也不能过大,即使适应后当温度低于10度时仍需多注意,个性、行为与饲养方式和折衷鹦鹉有点相似。
中文名: 双眼无花果鹦鹉 拉丁文名称:Opopsitta diophthalma 英文名称:Doule-eyes Fig Parrot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Psittaciformes)、鹦鹉科(Psittacidae) 双眼无花果鹦鹉是十分可爱迷人的小型鹦鹉,在台湾它的价位较其它的无花果鹦鹉便宜,数量并不多,其繁殖难与饲养较其它小型鹦鹉困难,成功饲养无花果鹦鹉的关键在于食物的供给,这类鹦鹉常因为缺少维他命K而死亡,性格上不像吸蜜鹦鹉般爱玩及驯服,双眼无花果鹦鹉在台湾也有野生鸟,加上饲养照料不易,购买前除了须先确定为人工繁殖鸟以防止野生鸟的高死亡率外,需多加留心注意。
整体概述: 栖息于中低海拔的雨林、森林边缘地区、干燥森林、溪河旁的森林、开阔的尤加利树林地等地,在澳洲也会出现在公园、灌木丛、农作物区及红树林林地等地区,食物中,无花果占了最重要的部分,觅食时安静,动作敏捷快速,不会到地上活动或觅食,繁殖期外通常成对或一小群一起活动,在栖息的树木上会聚集200只左右,而其主要的天然食物除了无花果以外, 也会食用水果、花蜜、昆虫幼虫,或由树皮上刮食一些青苔与真菌类植物 ,觅食时也会与其它的无花果鹦鹉、玫瑰鹦鹉、吸蜜鹦鹉群集在一起。
在新几内亚繁殖期约在3月,澳洲则在8-11月,主要由母鸟负责筑巢的工作,一窝约有2颗蛋,母鸟在2天内会下完,18天左右后孵化,母鸟单独喂食雏鸟约3-4星期,幼鸟约7-8星期后羽毛长成;源自澳洲的亚种— 柯森氏双眼无花果鹦鹉(Coxen's Double-eyed Fig Parrot)由于栖息地遭严重破坏,已列为华盛顿公约附录一,一级保育类鹦鹉;双眼无花果鹦鹉在国际上的鹦鹉养殖中数量非常稀少,饲养照顾不易以及幼鸟不易存活是主要原因,刚引进饲养时十分敏感,常常因压力与不安而死亡,尤其是野生鸟,笼养的双眼无花果鹦鹉很安静,啃咬力虽不强但最好提供树枝供啃咬以防止上喙部的过度生长,它们对于低温也很敏感,一般温度最好不低于15度,巢内有幼鸟时不要低于20度,食物的提供最重要,避免像饲养小型鹦鹉般只提供种子谷物,蔬菜水果、花蜜、昆虫、维他命补充剂等食物也都应适量供应;公鸟面部颜色为鲜红色,母鸟则是浅黄色,但幼鸟时期羽色皆像母鸟一样,公鸟在14个月大时面部羽色才会完全呈现如成鸟般的红色。
繁殖: 大型的无花果鹦鹉( 如爱德华无花果鹦鹉、萨尔瓦多无花果鹦鹉、)均较小型的无花果鹦鹉容易繁殖,双眼无花果鹦鹉的繁殖并非很容易,而且幼鸟的死亡率非常的高,往往活不过几天,而且这种情形常一再地发生,如果遇到这个问题,在幼鸟孵出后将日常提供的食物改为软性食物(如芒果、木瓜等)可能会有改善,成对分开繁殖,将巢箱安装于暗处,一窝产2颗卵,孵化期约21天,亲鸟对饲主检查巢箱很敏感,不宜时常打扰它们,羽毛长成约35天,幼鸟一般约40天左右会离巢,公鸟对幼鸟有时有攻击性,不宜太晚移出幼鸟。
【ps:我发的实在很全了,求采纳,不够加我QQ1635815948我发你】。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