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语言学

请问: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

有教无类

全部回答

2018-09-14

0 0

    教育人,不要给所受教育的人分三六九等,应一视同仁的意思 。 孔丘“有教无类”考辩 黄 庆 孔丘,从西汉中期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就被中国两千多年的历代封建王朝当作维护其统治的工具,甚而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近年,大中小学教材上将“大成至圣先师”,改头换面为“伟大教育家”、或“大教育家”,其重要根据就是孔丘曾提出过:“有教无类”。  如: 1、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1999年用书)说:“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
  孔子以前,文化教育被奴隶主贵族垄断。孔子兴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不问出身,广收门徒……”。 2、“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说:“孔丘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学对象作了原则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有教无类’原意是什么?历来就有不同理解,关键在于对‘类’作何解释。东汉马融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梁朝皇侃说:‘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他们都把‘类’解释为‘种类’。‘有教无类’本来的意思就是:不分贵贱贫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 果真如此,两千多年封建统治者将孔丘奉为“大成至圣先师”,便是真知灼见。
  因此,我们今天还应谢主龙恩。但是,事实上却完全不是教科书编者所编说的那样。 孔丘不是曾强调要“听其言,观其行”? 我们按孔丘要求,先“听其言”。孔丘是生活在春秋时代的奴隶制社会,主要是奴隶主贵族和奴隶两个阶级,两者主要区别,前者有姓氏有人身自由、有土地等,后者没有姓氏,没有人身自由,更没有生 资料,要弄清“有教无类”的“类”,应在春秋时期文献中找其本意。
    《易·乾文言》:“则各从其类也”。这里说的“类”,是指种类。在指社会成员时,一般是指族类。《左传·成公五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又如,《左传·僖公十年》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
  ”这里的“类”与“族”是同义词,《史记·礼书》:“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因此,“类”应是指以共同先祖,和以姓氏为标准的族类,与所谓“贵贱贫富”的“出身”无关。
  还有,《论语·泰伯篇》载: “子曰: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里说的“民”,主要是劳动者,特别是奴隶。在孔丘时代,主要是没有姓氏者。《论语·阳货篇》又载:“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等等。
    据此,孔丘将“民”、“女子”、“小人”等列为“不可使知之”之列,当然也将他们关在学校大门之外。孔丘学生中没有一个“女子”就是证据。如果我们稍微对这些深受压迫和剥削的人们,给予一点点同情心,将他们也当作人看,列为“人人”中一部分,那么,所谓“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之见,完全是无稽之说。
     再看孔丘的“行”,也就是他具体招收的学生。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在这方面大作了一些文章,说孔丘“弟子的成份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大多数出身于平民,如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的子路,穷困至于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居室蓬户不完上漏下湿的原宪,父为贱人家无置锥之地的仲弓”。
    上述五人,真如编辑所说,相当于解放初土改中的贫雇农。遗憾的是事实却不完全是这么回事。请看: 1、《论语·述而》载:“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里所谓“束修”,古代一种见面礼。
  “修”是干肉,“束修”即一束干肉,每束十条。孔丘要学生初次见面至少送给他十条干肉,作为学费。  后来就称学生给老师的学费为“束修”。现在,不知道每条干肉的重量,但是可以肯定至少不会少于一斤。
  一斤干肉条至少要两斤多新鲜肉。因此,十条干肉至少是二、三十斤新鲜肉。因此,“束修”对于奴隶、小人来说不是小数字,是一条重要经济门槛。特别是奴隶当时的身价据《曶鼎》记载“人口贩卖,实物交易时五个人抵‘一匹马加一束丝’。
    ”“人价既贱于马价,仅及五分之一的光景。”①汉朝的人价也依然贱于马价。《史记·货殖列传》载:“……马蹄?千,牛千足,羊?千双,僮千指千……此亦比千乘之家”。这说明在直到西汉,仍存在人口买卖。
  奴隶的自身还没有一匹马价钱,能拿出十条干肉去进孔家私学吗?所以,孔丘“有教无类”,广收门徒,在他从教三四十年,也只“广收”到三千门徒。  当然,三千也不个小数目,但是如无论无何,决不是“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2、孙先生列举孔丘贫困学生中“第一号种子选手”颜回。 《论语·先进篇》载:“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按当时奴隶社会等级制度,大夫出外必须乘车。孔丘此时虽不当官,但他自己仍要保留大夫身份,出门要乘车。即使自己儿子和最得意的门徒死了,也不肯卖掉车子给他们买椁。再有,奴隶主贵族死了,用的棺材“有棺有椁”,至少有两层,里层叫“棺”,外层叫“椁”,这记载又说明,颜回虽然经济不宽裕,但是仍享受有棺有椁的礼遇,与孔丘儿子孔鲤相当。
    当然,与奴隶主中大贵族的“三棺”“三椁”比,是有些寒酸,但是与“无棺无椁”的奴隶们比,却是无埌之别,至于箪食瓢饮的 “食” 和“饮”,不是颜回从劳动中获得,而是别人劳动提供的。
   3、孙先生列举的贫困学生中“第二号种子选手”子路。《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  ”又载:孔丘第二次“反乎卫,主遽伯玉家。” 说明颜浊邹与遽伯玉一样,都是卫国大贵族。
  据当时门当户对,子路之妻也应是大贵族。还有,据《论语》记载:子路叫季路。这里的“季”是姓氏。子路也应是贵族,决不是什么“野人以黎霍为食”者。 此外,其他贫困学生中的三位“种子选手”,如果认真考证,其出身与颜回,子路差不多,都是有姓氏,有人身自由的贵族或者叫没落贵族。
    现在的问题,我们已经不是封建王朝的臣民,教材的编者大都有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决不会一个“类”字也弄不清。为什么硬要去抄东汉马融,梁朝皇侃之说,来千方百计为孔丘镀金,将他包装成一个“大教育家”呢?实在无法理解。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语言学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语言学
考古学
传播学
伦理学
管理学
哲学
历史学
语言学
语言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