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加点”可以理解为“不加标点”的意思吗?
“文不加点”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先举两例子。
一、 人民网第五届记者节征文里有一篇《我的一次“有偿新闻”》,其中写到:那一次,我的报道写得很成功,很难得地在领导那儿文不加点地一次通审,很多人打电话到编辑部,说是看了我写的报道后自发去捐款的……我知道,这是“有偿新闻”的结果,它使我明白一个道理:心为文之魂。 记者自己有良知,文章才能从平面的报纸站起来,走近读者,走进人们的心里。
二、2005年11月03日新京报《火车票“三日有效”消费者如何理解》 里有这样一段话:说到这儿,不禁想起了一个老掉牙的故事:明朝一位叫徐文长的幽默才子,借口天下雨长住朋友家做食客。 久之,朋友生厌,在客厅...全部
“文不加点”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先举两例子。
一、 人民网第五届记者节征文里有一篇《我的一次“有偿新闻”》,其中写到:那一次,我的报道写得很成功,很难得地在领导那儿文不加点地一次通审,很多人打电话到编辑部,说是看了我写的报道后自发去捐款的……我知道,这是“有偿新闻”的结果,它使我明白一个道理:心为文之魂。
记者自己有良知,文章才能从平面的报纸站起来,走近读者,走进人们的心里。
二、2005年11月03日新京报《火车票“三日有效”消费者如何理解》 里有这样一段话:说到这儿,不禁想起了一个老掉牙的故事:明朝一位叫徐文长的幽默才子,借口天下雨长住朋友家做食客。
久之,朋友生厌,在客厅贴了一张条幅, 上书“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意在下逐客令。谁知徐才子看了条幅,想了想,故意提高嗓门大声念道:“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因为文不加点,重新断句意思截然相反,逐客令于是变成了 “留客令”。
上面两例用了一个相同的成语“文不加点”,这个成语与三国时期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祢衡有关。喜爱京剧的人对祢衡都不会陌生,京剧名段《击鼓骂曹》就是以他为主角的。在戏中,祢衡裸着身子击鼓,以《渔阳三鼓》大骂曹操,曹操大怒,用计借黄祖之手杀了祢衡。
不过历史上,祢衡更加出名的并不是他的勇敢,而是他的文采。祢衡是东汉著名的大才子, 有一次,黄祖的长子黄射在鹦鹉洲大宴宾客,有人进献了一只鹦鹉,黄射便叫祢衡作赋。祢衡当场作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鹦鹉赋》,萧统称赞他:“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
” “文不加点”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的。
古人写文章的时候,如果出现了错字,就随手在错字上点一个点。所以这个成语中的“点”是修改,改动的意思。“文不加点”指写文章不须涂改一气呵成,是对文章很高的赞美。
当然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定是文思敏捷,唐代著名诗人王勃少年时即以文采著称,后人常用“文不加点”来形容他的文思泉涌。
很遗憾的是,两个例子的“文不加点”都用得很不合适。前面作者意思说自己的稿子质量高,结果领导连标点都没加就通过了审查,后面的作者在报道里的意思是因为文中没有加标点,结果造成了意思的截然不同。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