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我的宝宝已经三岁了,教
现在越来越多的电视上出现诸如不到五岁的儿童就已识字过千的例子,不少人都称他们为“神童”。其实,这只是因为他们的家长对孩子进行了得当的早期识字教育。 面对如今越来越沉重的教育负担,很多家长都认为早期就给孩子进行识字教育会影响他们今后走入课堂所进行的汉字学习,亦或患上所谓“识字癖”。针对这一疑惑,一位专家将他的亲身育儿经历告诉了大家:在他的孩子只有10个月时,开始对他实施识字教育,到现在孩子2周半,已识字一千多个,一般低幼读物已能顺利阅读。同时,孩子性格活泼可爱,善于交谈,勤于动手、动脑,爱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自理能力较强,一般吃饭、喝水、大小便、穿袜、脱裤等都能独自完成。这位专家和他的妻子都是早期识字教育的支持者,他们认为孩子今后是否会厌学,或者患上“识字癖”,问题并不在于是否对孩子进行了早期教育,而是在于教育者的方法是否得当。 早期识字只是对孩子实施优教、提高孩子素质的一个手段,但决不是惟一的手段。教育者不能错误地认为:只有进行识字教育,才是对孩子实施早教。实际上早期教育是一项科学而系统的工程,识字教育只是这项系统工程的一小部分,其他诸如语言、游戏、社交、劳作、音乐、美术、运动等等都是这项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因此,教育者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识字。 在教孩子识字时,有一个“三不”原则,即:一不为孩子确定认字数量上的任务,识字不是根本目的,我们不在乎孩子能认多少字,只是把认字作为促进其智力发展的一个手段;二不强迫孩子认字,而是注重引导,让她在自愿的情况下享受认字的乐趣;三不将大量的时间只用在认字上,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每天只安排孩子一个小时的时间用于认字,其余的时间,让孩子游戏、玩耍、户外活动、与人交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 “孩子,今天是什么节日?” “元宵节。” “元宵节与其他日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元宵节要吃元宵,放鞭炮,放烟花。” “烟花是什么样的?” “五彩缤纷的,灿烂的。” 我一边问孩子,一边在纸上写下“元宵节、鞭炮、烟花、五彩缤纷、灿烂”几个词语,然后逐一指着告诉孩子。孩子一边听着外面的鞭炮声,一边很认真地看着眼前的字。因为这几个词语很符合今天的特点,所以她很感兴趣,也记得很快。看到孩子兴趣浓厚,我又告诉孩子“元宵”又叫“汤圆”,顺手在纸上写下“汤圆”这两个字,并且告诉她,“汤”就是“菜汤”的“汤”,“鸡蛋汤”的“汤”;“圆”就是“圆形”的“圆”,“团圆”的“圆”。 这是我教孩子识字的一个小片段。平时我教孩子识字时,总是根据她的所见所闻,及时写出相应的字教她。当年海伦·凯勒的老师教她认识“水”这个字的时候,就让她先用手感知“水”,然后在她的手心里拼写“水”的写法;赏识教育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周宏教育自己的孩子周婷婷识字时,最大的特点就是根据孩子周围的情境及时教育。用这样的方法,教育身体发育正常的孩子更容易取得成效。 但是许多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硬性的要求孩子每天认识几个字,而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学;如果孩子记不住,就认为孩子太笨。或者为了省事,干脆给孩子买个光盘或软件。我曾经给孩子买过“洪恩宝宝学汉字”,但孩子压根就不愿意看一眼;后来又因为听推销人员吹得天花乱坠,买了“睿智宝贝”的软件,但是孩子也不喜欢。后来我总结光盘与软件的最大不足就是不能根据孩子的兴趣与实际,随时做出变化,而只是机械的发音,机械的标出笔画。经过两次教训,我终于明白,最好的方式就是随机应变,因人、因时、因事而变。 许多名家例如卡尔·威特,斯特娜夫人都很注意对孩子进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尤其卡尔·威特的教育方法影响了世界上许多父母。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之前如果能仔细阅读一下,名家的教育方式,那真是孩子天大的幸运与幸福。又想到我刚刚读完的《陶行知名篇精选》,陶行知先生的著名理论“生活即教育”,与前二者有相似之处。总之,离开生活实施教育、谈教育都是低效的,盲目的。 许多父母可能认为反正孩子将来要进学校的,识字的教育留给老师好了。但是在学校里,因为有教学大纲以及考试的限制,老师们的授课一般都是依据教科书。而教科书也是不会根据孩子的情况随时变化的,而是要求所有的孩子按照同样的要求,同样的进度学习。 “中国的教科书,不但用不好的文字做中心,并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每课教几个字,传授一点零碎的知识。学生读了一课,便以为完了,再也没有进一步追求之引导。”“若是头一课只限于四五个字,编不成好听的话,那么,比十几个字还难认。认字与写字也不必同时兼顾,若认的字一定要写,又只好限于几个字,而流于枯燥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两段话写于几十年前,然而今日审视我们身边的小学教育,由于种种原因,令人不满的情况依然大量存在。若只是把教育的责任推托在学校及教师身上,从长远打算,耽误的只能是孩子的前途与命运。 鉴于此,希望所有做家长的关注孩子的识字教育,早一点带领孩子进入知识的大门,让孩子于潜移默化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