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2018-03-25 09:38:48
流感病毒是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简称,可导致人类或动物患流行性感冒,属 于核糖核酸病毒。在分类学上,流感病毒属于正黏液病毒科,它主要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借由空气迅速的传播。 最先发现本组病毒的人是英国人威尔 逊•史密斯(1933),他发现病毒具有两个特异性抗原,分别是血凝素抗原、神经氨酸酶抗原,称为H1N1。 H代表血凝素;N代...[展开]
流感病毒是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简称,可导致人类或动物患流行性感冒,属 于核糖核酸病毒。在分类学上,流感病毒属于正黏液病毒科,它主要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借由空气迅速的传播。
最先发现本组病毒的人是英国人威尔 逊•史密斯(1933),他发现病毒具有两个特异性抗原,分别是血凝素抗原、神经氨酸酶抗原,称为H1N1。 H代表血凝素;N代表神经氨酸酶。
数字代表不同 类型。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将病毒分为人、猪、马和禽流感病毒。人类流 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分为:甲、乙、丙三型。感染鸟类、猪等其他动物的流感病毒,其核蛋白的抗原性与人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是由于甲、乙、丙型 流感病毒的分类只是针对人流感病毒的,因此通常不将禽流感病毒等非人类宿 主的流感病毒称作甲型流感病毒。
在核蛋白抗原性的基础上,流感病毒还根据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的抗原性分为不同的亚型,这就是HnNn的 由来。在感染人类的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有着极强的变异性,乙型次之,丙 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非常稳定。
乙型流感病毒的变异会产生新的主流毒株,但是新毒株与旧毒株之间。 存在交叉免疫,即针对旧毒株的免疫反应对新毒株依然 有效,所以不容易导致大的流行。甲型流感病毒是变异频繁,每隔十几年就会发生一个抗原性大变异,产生一个新的毒株,这种变化称作抗原转变,是抗原的 质变。
在甲型流感亚型内还会发生抗原的小变异,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抗原氨基 酸序列的点突变,称作抗原漂移,是抗原的量变。 对于甲型流感病毒的变异性,学术界尚无统一认识。一些学者认为,甲型流感病毒在传播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免疫压力,生存压力促使病毒核糖核酸不断发生突变。
另一些学者认为,其病毒变异是由于人甲型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 同时感染猪后发生基因重组导致的。后一派学者的观点得到一些事实的支持, 如1957年流行的H2N2基因中有三个是来自鸭流感病毒,五个节段则来自 H1N1人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的高变异性增大了人们应对流行性感冒的难度,人们无法准 确预测即将流行的病毒亚型,便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疫苗接种。另一方面,每隔十数年便会发生地抗原转变更会产生根本就没有疫苗的流感新毒株。
流感病毒抵抗力较弱,不耐热,56°C30分钟即可使病毒灭活,室温下传染 性很快丧失;但在0〜4°C能存活数周,-70℃以下或冻干后能长期存活。 病毒 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乙醚、甲醛、乳酸等化学药物也很敏感。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