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这样一本书《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刚看到题目就被吸引,关心,何为关心?关心就是把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重视和爱护。字面上的意思好懂,可是怎样去关心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呢?内尔·诺丁斯博士在书中就为我们做了解答。
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的主张开始,世界各个地方的教育家开始关注和研究学前教育,到1840年,福禄倍尔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大家开始培养和关心孩子在学前教育时期的各项能力的发展,再到1923年陈鹤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我国也开始了自己研究和培养优秀的幼儿,近些年,国家对学前教育更加重视,大力培养优秀的教师和给孩子一个创造一个有趣健康的学习环境。这些无不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
在之前的幼儿园教育中,很多的教学活动都偏于小学化,呆板的老师、机械化的语言,很难培养出孩子多方面发展的能力,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虽然人文教育不是某种职业的训练,却是某些职业的训练。普通教育成了为孩子升入大学作准备的教育。这种实践的结果是,大多数孩子既没有得到任何有实际价值的知识或者技巧,也没有养成一种对未来最终要做的工作的欣赏和喜爱。相反,他们很有可能学会一种对体力劳动者的鄙视,这种鄙视也有可能指向他们自己。”为什么会培养出这样一些有负面思想的孩子呢?我想这一切都与老师对孩子的关心和爱不够,如果想让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会关心他人的人,首先作为他们老师的我们,要先学会关心他们和爱护他们,并且信任他们,书中还写道“抚养孩子和教育学生都需要时间,都需要一种互动关系和连续性。二者要想成功,都必须从构建信任关系开始,并且持续维护和完善这种信任关系。
现在学生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没有人关心我们!”他们感觉自己游离于学校功课之外,与教师们也格格不入。世界在他们眼里充满困难和敌意。他们如浮萍一样四处飘荡。然而同时,大多数教师们都勤勤恳恳地工作,并且声称他们心里装着学生。教师们也许确实愿意关心学生,这很重要。但问题在于,他们无法与自己的学生成功沟通,建立关心和被关心的双边关系。”
诺丁斯在书中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探讨了这个以“关心”为核心的新教育模式所涉及到的各种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问题,也启发了我,让我反思,我对孩子们的关心够吗?对孩子关心的方式对吗?我是否是把他们当做我自己的孩子来爱护呢?关心并不是嘴上随便说说的“我关心你呀,我是为你好”而是真的发自内心,诺丁斯也在书中告诉我们“我们无需告诫学生去关心,我们只需与学生建立一种关心的关系,从而来演示如何关心。…关心他人的能力高低或许取决于有多少被关心的经历。即使一个孩子年龄太小,不能成为一个关心者,他也可以学会如何成为一个被关心者。”
我们身边的人会因为你的态度而选择怎样对待你,那我们身边的孩子也会因为我们对待他的态度学会对待别人。教育孩子并不是要让他们学会多少多少的唐诗认识多少多少的字,关心孩子和让孩子学会关心,也是教育的另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