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育儿 宝宝 学龄期

为什么在适当的时期家长应对孩子进行心理断乳?

为什么在适当的时期家长应对孩子进行心理断乳?

全部回答

2016-12-04

45 0

    巍巍在老师眼里是个懂事、听话的孩子,她学习成绩好,还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可是,巍巍的妈妈却满腹的烦恼,因为巍巍在家里经常会做出一些叫人无法理解的事。巍巍从小就和爸爸感情特别好,爸爸也很宠她,一有时间就带着她玩。
  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爸爸给她穿衣服,巍巍很认真地对爸爸说:“爸爸,长大了我要嫁给你。  ”爸爸妈妈听了也没放在心上。每次巍巍犯了错误,总是在爸爸面前撒娇,以逃避惩罚。巍巍的妈妈认为,父母两个人中必须有一个人唱“黑脸”,否则会惯坏孩子。
  因此,她对巍巍的要求就比较严格,经常扮演严厉的角色。渐渐地,妈妈发现,巍巍和她越来越疏远了,有什么悄悄话也不和自己说,而是告诉爸爸,晚上也要和爸爸睡在一起。  开始的时候,妈妈也没有在意,认为巍巍这是孩子气的表现,长大了就懂事了。
  但是巍巍现在已经上初一了,不但没有变得懂事,有些行为反而更让人哭笑不得了。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巍巍对客人的小孩不够礼貌。客人走后,妈妈批评了她几句,她竟脱口而出:“你有什么了不起,除了眼睛比我大,还有哪儿比我强?”每当父母发生争执时,巍巍总是帮爸爸一起攻击妈妈,特别是当爸爸埋怨妈妈时,她就幸灾乐祸地扮鬼脸。
    有一次,巍巍的爸爸要出差,巍巍知道了,坚决不让爸爸出门。无奈之下,爸爸趁她上学的时候才脱身。放学回家之后,巍巍发现爸爸走了,又哭又闹,硬说是妈妈“捣鬼”,甚至还说,要是没有妈妈,爸爸会对她更好的。
  爸爸走后,无论妈妈怎样关心她,她都冷冰冰的,不理不睬。而给爸爸打电话时,她又像是变了一个人,神采飞扬,说出的话更是让人吃惊,说她多么多么想念爸爸,爸爸不在家,她觉得没意思等等。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现,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有一种现象,即女儿在三岁左右开始从与母亲的一体关系中分裂开来,把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与父亲的关系上。
  不过男孩更爱母亲,而排斥和嫉恨父亲;女孩除爱母亲外,还把爱转向父亲,甚至要与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对母亲的爱又加进了恨的成分。  这就是所谓的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和“伊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
  这两个名字源于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两部著名悲剧,前者主人公无意中弑父娶母,后者主人公帮助弟弟杀死了母亲,为父报仇。俄狄浦斯情结随着男童年龄的增长,逐渐被压抑、克服,被转化成不同的形式。  但无论怎样总还在内心深处保留有它的地位,尤其是影响着一个男性对待女性的态度。
  他结婚以后,在他与妻子的关系中,俄狄浦斯情结如一个人的影子,时时追随、片刻不离,而又不被人承认和发现。那么,再说得白一些,就是他总是在不知不觉中以对待母亲的感情来对待他的妻子——他感受到母亲的爱,渴望她的全部的爱,又感受到她的拒绝;他爱他的母亲,但或者也在许多方面抵触母亲;他希望独立于母亲,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又渴望能在碰到困难、自己心理上感到无助和软弱时,还像小时候那样受到母亲的关爱和帮助。
    伊勒克特拉情结与此相似,只是对象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女童对父亲和女性对丈夫的情感。在有些家庭中,独生子与父母的关系过于亲密。这一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其实,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是性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有的情感现象。
  但随着年龄的增大,社会角色、性别角色的明晰,这种倾向会逐渐消失。  亲子间的爱是基于血缘关系的一种特殊的爱,这种爱无法割舍,延续于两代人的一生。但亲子之爱也是有度的,因为人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父母的怀抱里,最终都要从家庭走向社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因此,当告别儿童期进入青春期,青少年就应该自觉地进行“心理断乳”。因为这 •一时期性意识已经萌发,不管青少年自身是否意识到,他们对母亲(父亲)的爱在不知不觉中已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其中未必没有对异性爱恋的成分。
    因为青少年性心理成长的规律是:异性疏远期一异性吸引期一异性眷恋期一恋爱择偶期。专家经研究发现,有的青少年在异性疏远期和异性吸引期之间,有一个恋母(恋父)期,即对自己的母亲或父亲产生情感依恋。
  一般这个时期很短暂,随着他们与异性交往能力的增加,这个时期很快就会过去。  但有的青少年由于各种原因,长时间对异性的家长产生情感依恋。例如,有的男孩已十几岁了,还无法改掉儿童时期的习惯,非得要母亲陪自己睡觉,和母亲身体亲密接触获得性心理的满足;而女孩则与父亲关系十分亲密,常常在父亲怀里撒娇,有心里话愿意同父亲说,甚至嫉妒母亲夺走了自己的爱。
    这显然就是恋母恋父情结。这不但对青少年自身心理发育有害,而且也有悖人伦道德准则。事实证明,凡是有恋母或恋父情结的男孩和女孩,他们的性心理极不成熟,对异性或者苛责或者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他们总是拿自己的母亲或父亲作参照标准去选择结交异性,并容易产生情感依赖。
  这种影响甚至可能不自觉地延续到恋爱择偶阶段,他们要寻找“母亲型”或“父亲型”的配偶,而现实生活里,这是很难实现的。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热点搜索 换一换

育儿
学龄期
妈妈
宝宝
护理
教育
亲子
其他
宝宝
学龄期
新生儿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期
学龄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