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球每年新发生丙肝病例约300万例,其中40%由不安全注射引起。在我国约有1000万例丙肝病毒感染者,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曾发生因采血浆的不安全操作导致丙肝传播。
我国丙肝医院内感染的现状是经血液传播的数量减少,经院内感染的丙肝患者数量增多。 比如,在1993年之前因输血感染HCV的患者占所有感染者的72%,1993年之后则降至47%;牙科操作导致的HCV感染在1993年前占9%,在1993年后占21%;1993年后因医疗侵袭性操作感染HCV的患者占所有感染者的11。
2%;在2000~2010年的10年间,多数丙肝病例发生在血液透析患者、重复使用注射器或针头的患者。 可见,在控制丙肝的医源性感染的过程中,医务人员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专家指出,对丙肝意外暴露必须及时处理。如果因皮肤受损或经血途径意外暴露,应立即检测抗-HCV,若为阴性,可在暴露后7~14天时检测HCVRNA或HCV核心抗原,若为阴性(暴露4周时复测阳性或阴性)或阳性,都应随访至暴露后的12~16周检测抗-HCV、HCVRNA(或HCV核心抗原),如果HCV阴性、抗-HCV阴性,表明未发生感染;如果HCV阴性、抗-HCV阳性,表明感染自发清除;如果HCV阳性、抗-HCV阳性,那就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倘若皮肤受损或经血途径意外暴露,经立即检测抗-HCV为阳性,应检测HCVRNA,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阳性应测血常规、ATL、肝脏超声检查、HCV基因型等,确定为慢性感染,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由于丙肝尚无有效的预防性疫苗,每治愈一位患者,即可减少1个传染源,这对控制医院感染和家庭内的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保护医护人员自身安全也同样重要。 我国曾对北方5所医院的调查发现,医务人员HCV总感染率为2。
5%,以外科和妇产科为主,其中51〜60岁HCV感染率最高,为3。2%。医务人员的丙肝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的0。43%。而美国的一项调查则表明,60%的丙肝患者经静脉注射毒品传播,15%经性传播,医源性传播低于1%。
医务人员对丙肝医院内感染的责任不仅体现在遵循医院感染控制规范,还应及时发现患者、发现自我暴露后的感染、提供专业咨询或转诊至专业科室。尽早诊断丙肝,保护患者,保护自己。
我国目前控制丙肝感染,医务人员是关键。医务人员如果能及时发现急性感染或早期的慢性感染,就可以为感染者提供及时的抗病毒治疗。 但因hcv感染后大多症状隐匿,有许多感染者发展到肝硬化阶段才出现临床症状而就诊。
由于HCV感染缺乏明显症状,而通过筛查则可以提高丙肝的早期诊断率,早期诊断出丙肝又可提高Hev的清除率。因此,HCV感染的筛查已经成为近年来全球医院感染、丙肝防控乃至国家政策的主要工作方向。
对控制丙肝感染在实施医院感染控制规范的同时,既要减少医院感染,进行标准预防,又要重视丙肝感染的筛查。
应着重对下列人群进行丙肝筛查:①高危人群:包括有输血或应用血液制品史者(尤其是1993年前有过输血或应用血制品者);有偿献血史者;静脉药瘾史者;职业或其他原因(纹身、穿孔、针灸等)所致的针刺伤史者;医源性暴露史(如手术、透析、不洁口腔诊疗操作、器官或组织移植等)者;高危性行为
史(如多个性伴、男生同性恋者;HCV感染者的性伴及家庭成员;人类免疫缺临病毒(HIV)感染者及其性伴;HCV感染母亲所生的子女;破损皮肤和黏膜或HCV感染者血液污染者,等等。
②准备进行特殊或侵人性医疗操作的人群:包括输血或应用血制品者;各种有创导管及其他有创介入诊疗者;内镜(如胃镜、肠镜、气管镜、膀胱镜等)检查者,等等。③对肝脏生化检测不明原因导常者,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者、胆红素升高者、无偿献血者也应接受筛查。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