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手指怎么办孩子11岁了,有
浅谈幼儿吃手指的现象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
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的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任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不少幼儿还存在着各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性行为、咬指甲、胆怯、多动等。
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教育是幼儿教师改革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回避的课题。
心理学家曾做过调查研究统计,发现90%的正常婴儿有吃手指的习惯,5%的4岁儿童仍保持这种行为,6岁至11岁儿童中有2%存在吃手指的问题。孩子的这种吃手指行为从出生6个月就开始了...全部
浅谈幼儿吃手指的现象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
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的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任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不少幼儿还存在着各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性行为、咬指甲、胆怯、多动等。
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教育是幼儿教师改革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回避的课题。
心理学家曾做过调查研究统计,发现90%的正常婴儿有吃手指的习惯,5%的4岁儿童仍保持这种行为,6岁至11岁儿童中有2%存在吃手指的问题。孩子的这种吃手指行为从出生6个月就开始了,到1岁半至2岁时最为常见。
有的孩子会有吃手绢、吃被角的替代行为。对于小孩来讲,有人认为吃手指是由于没吃饱而将手放到嘴里安慰自己,,时间长了便形成习惯。按弗洛伊德的理论,婴儿有一口欲期,这一时期以满足口唇刺激为满足,出了吃奶之外,孩子会把手放在嘴里吸允,以获得一种愉快感。
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吃手指则是由于某种心理问题引起的,如缺乏母爱、不被人关注、受到挫折、内心矛盾、恐惧不安或寂寞无聊等。一般来说,吃手指的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但是有少部分儿童会长时间的保持这种习惯。
这样的行为会造成受刺激部位局部软组织增生。若持续到恒齿长成后,,又会影响下额的发育,发生变形。另外,吃手指也会把手上的病菌带入体内,导致一些疾病的产生。
应如何对待吃手指的习惯呢?
对于一两岁的孩子可以不用去管他,这是这一时期的正常行为。
但是,要经常保持孩子手的洁净卫生,已免病从口入。
对于年龄超过三、四岁仍有吃手习惯的孩子,则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矫正。
一、创设有利于幼儿健康心理养成的家庭环境
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摇篮,家庭教育的功能会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家长要给孩子一个温馨、友爱、安全的家庭环境,不要动辄训斥、惩罚孩子,也不要无故拒绝孩子,这些都可能造成他们心理上的无助感和紧张不安,他们会用吃手的方法进行自我安慰。家长不要老盯着孩子的吃手行为,一发现孩子吃手,就去拉他的手,甚至打骂孩子,这样表面上孩子暂时停止了吃手,但逆反心理使他们更加严重的吃手。
而且,他们用这种方式来引起大人们的关注,如果家长不刻意纠正具体的吃手行为,而是让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娱乐和学习活动,多与小伙伴们交往,还要多带幼儿进行一些触觉训练,如羊角球、游泳、三明治等,慢慢的,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外界事物上去。
这些都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不能急于求成。
二、营造宽松、温馨、和谐的心理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宽松自由和谐的心理环境,能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首先,老师要对工作、对孩子充满爱心与关切。
教师的爱心是理智的爱,能理解、接纳每一位幼儿的特点。由于先天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具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智能和性格,教师应一视同仁的对他们亲切、关怀,并提出严格的要求。对于那些吃手的幼儿,教师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如刚入园的幼儿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与家人分开,出现分离焦虑,心里缺少安全感,就会用吃手指来满足内心的需要,这时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抱一抱、摸一摸、亲一亲幼儿,以动作表情等各种形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爱抚,增强幼儿的自身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
其次,幼儿再吃手指时出于无意识状态,应让幼儿了解到吃手指的害处,对比他的手指和正常孩子的手指,他的手指被吸的变了形。同时和幼儿一起分析在什么时候最爱吃手指,这样使幼儿产生改正坏习惯的自觉意识。
可以在幼儿容易产生吃手指行为时,让他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如捏橡皮泥、玩拼版玩具、制作手工、拍皮球等。如果幼儿能控制自己不吃手,必须要奖励他的进步。
总之,幼儿园、家庭要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共同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