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践行中华民族精神(从修身?

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践行中华民族精神(从修身、爱国、敬业三个角度回答)

全部回答

2013-11-28

328 0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伦理道德的精华。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传统伦理道德曾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在一定程度上,它甚至与我们整个民族的血脉融为一体。在相当长的时间长河里,并成为历代前人共同的价值观、人生观的评判标准。  到近现代,尽管对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一些具体问题还存在着矛盾与争议,但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许多东西都成为具有鲜明东方特色的道德观。
  特别是儒家思想提倡的谦逊、诚信、仁义等,这些都值得今天的人们继续发扬光大。从总体上看,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倡导整体和合精神,强调为社会、国家、民族效力的爱国主义信念。
     这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第一要义。早在2000多年前成书的《诗经》,对此就有过明确表述,认为“夙夜在公”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强调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信念,倡导整体协调精神,这是几乎没经过任何争论就被人们普遍认同的道德观。
  在中国历史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枚不胜举,也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和礼赞。  人们看到,从出使匈奴的苏武,到抗金名将岳飞、抵御清兵的史可法,以及戊戌变法中慷慨赴刑场的谭嗣同,乃至解放战争中宁死不屈的刘胡兰,他们在历史的疆场上一个个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
  可以说,正是这样一种爱国献身情怀,支撑着他们的追求,始终视死如归,最终留下可歌可泣的动人历史篇章。   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岳飞。以前在高中上课时,大家曾就他的功过做过争论。
  有人认为,现在提倡民族大团结,而岳飞抗金属于内部斗争,阻碍了民族融合,延缓了历史发展进程。这种说法实在显得荒谬。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金兵入侵烧杀掳掠,跟现在的民族融合完全有着本质的区别。  更何况,我们所推崇的是他的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愫,是他背上那熠熠生光的“精忠报国”坚定志向。
  至于历史评议如何,那重要吗?只要看看岳庙里人们虔诚的顶礼膜拜,看看门外秦桧夫妇可恶的跪像,人们的爱憎已经一目了然,正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前人已随前尘去,后人必将踏尘来。  ”在先人榜样的感召下,今天的人们又该做些什么呢?也许有人会说,现在是和平年代了,国家安定团结,那爱国又从何去做?其实,爱国并不只局限于在国家遭受外敌入侵时能挺身而出,我们所做的每一件适合国家需要的事情,都是爱国的行为。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全民对此表现出的那股愤怒就是一种爱国。  由此产生的奋发向上的工作、学习劲头,也是一种爱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更符合国家的需要。
  事实上,爱国也可以落实到实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包括按期交税,节约用水、用电,不乱扔垃圾杂物等等。就我们大学生而言,坚持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就是对国家最大的回报。此外,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就是大学生应多关心时政。
    眼下有很多学生都缺乏一种政治参与意识,认为那仅是一些政治活跃分子的事,与已无关,有些人甚至不了解最基本的国家政策,不知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几年召开一次……这不能不让人忧心。
  要知道,国家是人人的国家,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也有权利关心它、评论它。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不会象《沉论》中的“我”那样,羞于在日本人面前提起自己的国籍。   值得高兴的是,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正引起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关注,这是件很好的事!我们国家的所有国民,应该融成一种坚固的民族整体精神,实际上这正是爱国主义的一种有力延伸。
  一个国家要发展,仅仅靠一个党、靠一个政府,力量肯定不够,它还需要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政府在其中仅仅是充当方向盘和润滑剂的作用。  整体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常言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木头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说的都是整体智慧和力量的强大。
  而新时期的整体精神,则要求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民主和进步。在平时,大家也许是各忙各的,但到了关键时刻,我们整个民族必须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团结一致,从而同呼吸、共命运。
    可以说,正是由这一点在维系着我们国家的存在,进而不断繁荣昌盛。也许大家并没有忘记1998年的长江洪灾,那年,无数的人民群众自愿加入到抗洪队伍,军民协同奋战在最前线,其中涌现出很多的抗洪英雄,甚至有人为此不惜牺牲生命。
  每到危难时刻,全国人民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一处,自觉地体验着那份紧张与痛苦。  洪灾过后,在举国上下又立即掀起一阵捐钱捐物的热潮。归根到底,这些都是民族整体精神深得人心的体现,更确切地说,是融汇了符合群众利益的整体主义思想感动社会的结果。
   二、推崇“仁爱”与人际关系和谐原则。 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强调要“推已及人”。孔子曾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些都是积极的着处世态度。
    在今天,这种思想仍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仁爱”就是要求我们保持一颗怜悯、同情和爱护的心,能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佛教殿堂中专门供有一尊“泪观音”,也是包含着这层寓意。如果在为人处事中能够相互体贴和帮助,人与人之间的许多矛盾也就容易化解。
  “仁爱”还有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尊重和理解”。  即使是对一个乞丐,我们也不应该漠然视之。设想端来一碗饭,却向着乞丐“呼尔而与之”,那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乞丐“弗受”。因为乞丐也是人,同样有着为人的尊严,他沦落到乞丐,也许是迫不得已,而世人的嘲笑和鄙视很可能会把他逼上绝路。
  当然,我们并不排除有专门骗钱敲诈的假乞丐,或许还有人上过他们的当。  那么,我们是否就应该为此而拒绝所有的乞丐呢?对这一点,用著名作家沙叶新的一首诗来回答倒是较为恰当:“即使我上当一千次/受骗一万次/我依然坚信/这世上/总有一句话是真的/总有一颗心是金的/总有一片情是纯的……”,是的,我们应该更多地用爱心来看待这个世界,宁可被一千个假乞丐欺骗,也不要使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孤立无援。
     人际关系和谐也历来为传统道德所强调。当我们拥有一颗仁爱的心,就一定能为周围人所接纳、所热爱。传统道德要求我们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要求“忍”字当头。这显然有利于人际和谐,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宽”到底宽到哪种边际?“忍”又忍到什么程度?对人固然要谦和,但并不意味着事事屈从;要尊重他人意见,但并不意味着随声附和;要能容纳朋友缺点,但并不意味着任其堕落;要乐于助人,但并不意味着一切代办。
    我们交朋友,实际上也是一个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说,只有使人不断进步的友谊,才是真正可以持久的友谊。今日强调的人际和谐,必须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方可健康、牢固。
   三、弘扬人伦价值,讲究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道德责任和品格。   中国传统道德所指的人伦,往往是以家族为本体,以血缘为纽带。其中最注重的无疑是“孝道”,并由此而衍生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夫妇有别”等道德信条。
   孝道可以说是传统伦理道德最基本的前提。在中国,这一意识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相比于西方的亲情淡漠,我们有理由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古代,人们要求“父母在,不远游”,父(母)亡须戴孝三年,不出家门,这都体现了古人对“孝道”的重视和程度之深!我们甚至都不需要来一一列举古人力尽孝道的例子。
  因为在古人那里,尽孝几乎已经成为跟吃饭、穿衣一样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偶尔出了个不孝之子,不管他在其它方面多么优秀,那也必定为众人所不齿,弃之唾之恨之有甚——要当不孝子孙,看来也很要一股勇气。  孝顺父母是一个人有仁爱之心的初始体现,包含对父母辛劳之心的理解和尊重,值得推崇和提倡。
  在个人主义盛行的今天,尤其需要提醒人们勿忘父母养育之恩,更进一步,也许很多人在懂事之后还要意识到如何报效国家。但是,不少人连孝敬父母都没有尽到责任,他们只是按月给老人寄去一点钱,以为这样就可以心安理得。
    而事实上这远远不够,因为父母更需要的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发自儿女内心的关爱。记得有一首歌《常回家看看》一时红遍大江南北,就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共同的心声:“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帮爸爸捶捶背来揉揉肩……”,老人需要的,其实就是这样一份饱含温情的敬重。
    对我们大学生而言,现在都远离家乡在外地求学,虽然不必死守“父母在,不远游”的教条,但你是否经常给家里打个电话报平安呢?是否会在父母生日那天送上一句“生日快乐”的热情话语?也许有些人觉得常跟家里打电话没什么好说。
  殊不知,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与你有关的琐事,都是父母关注的对象。  多聊几句,不只是权利,更是一种义务与责任。可惜的是,太多的父母只顾得嘱咐子女加衣服(天气转凉的时候),并且在子女生日那天打电话过来叮咛他们“多吃几个鸡蛋”,却鲜见大学生相同的回报和音讯。
  是因为他们太忙,忽略了,还是觉得这种小事不值得一提?不管怎样,为了父母,有些事情我们照理应该去做,因为,长辈们同样需要。   如果说“尊老爱幼”是“孝道”的第一步行动,那么它的第二步扩展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再进一步,则是围绕着“礼”,在为人处事上尊崇一系列原则,如女子的“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些都因为其陈腐和偏激,而随着历史被逐渐湮灭。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便是谦虚。
  古人强调为人须谦逊有礼,所谓“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因此越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就越应该谦和。你一句“仁兄高见”,我得说“哪里哪里”;再一句“兄台真是才识过人”,又需回一句“不敢当、不敢当”,这一客套常会让不知内情的西方人“摸不着丈二头脑”。
    一般来说,中国人喜欢迂回曲折,而外国佬都是直肠亮肚,很难说到底孰好孰坏。这里,只想提醒人们一句:“谦逊不要变成谦卑,自信不要变成自负”才好。 四、追求精神境界完美,宣扬个人修养的持之以恒。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有道德伦理。古人十分重视精神生活的完美,注重个人修身养性,这也正是许多文人能够安贫乐道、奋进不息的原因所在。  隐居田园的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何等优雅的气度!投身汩罗的屈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漻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又是何等高洁的情操!不仅如此,传统道德还特别推崇为大众谋福利的精神。
  孟子曾说:“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把“义”看得高于生死。  这里的“义”,往往包括朋友情怀之义、国家利益之义、民族兴亡之义的广泛内涵。史书有载,与友相约的尾生,宁肯大水漫胸至抱柱而死,终不肯失信离开,这是尽朋友之义;范仲淹面对浩瀚的岳阳楼,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怀国家之义;荆柯在易水河边慷慨悲歌:“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呼唤民族救亡之义,……历史屡经烽烟,却终不曾使他们的故事丝毫褪色。
    到今天,先人此般气节,听起来依然让人惊心动魄,泪流不止!是的,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需要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气派,有了这种精神和气派,才不致使人们在物质世界的浑浑噩噩中一味地迷失自我,成为对历史的反叛或无知。
  

2013-11-28

329 0

中学时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这个时候还只算青少年 身体各项还都未发育成熟呢 思想也过于简单 修不上身 爱国到可以 职业敬业的话 那也就是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了 不要受外界影响 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个舞台早晚是你们的 而起码你在上来之前 要为自己准备一双合适自己的舞鞋吧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社会民生
公务办理
求职就业
军事
时事政治
其他社会话题
法律
宗教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