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
2015-12-14 13:47:01
手术复位1、手术时间除开放骨折行急诊手术外,余均在伤后用厚棉垫加压包扎,并置于布朗氏架上抬高患肢,于7-12天左右进行手术。如果局部存在较严重的水肿和张力性水泡,可加用脱水药物,手术延迟进行。 2、手术中的复位、固定单侧骨折取侧卧位,患足在上。双侧骨折取仰卧位,手术在硬膜麻醉中、止血带控制下进行,采用标准足跟上外“L”形切口,...[展开]
手术复位1、手术时间除开放骨折行急诊手术外,余均在伤后用厚棉垫加压包扎,并置于布朗氏架上抬高患肢,于7-12天左右进行手术。如果局部存在较严重的水肿和张力性水泡,可加用脱水药物,手术延迟进行。
2、手术中的复位、固定单侧骨折取侧卧位,患足在上。双侧骨折取仰卧位,手术在硬膜麻醉中、止血带控制下进行,采用标准足跟上外“L”形切口,切口取圆弧形,使切口暴露好。 自外踝尖上4-6cm、腓骨缘后1-1。
5cm始,纵行向下,至底外侧皮肤交接处转向前,达第5跖骨基底上缘,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勿行皮下剥离,尽可能避免破坏皮肤血运,避免用拉钩牵引皮肤,并减少皮肤坏死,切开时注意保护腓肠神经、腓骨长短肌腱,自跟骨表面用锐刀直接紧贴跟骨外侧壁将整块皮肤等软组织向下剥离,达距骨下关节外、后缘,用3枚1。
5mm或2。0mm克氏针分别钉入外踝、距骨头、舟状骨,将皮瓣、腓骨长短肌腱向上牵开,充分暴露距下关节间隙外、后侧。在尽量保持外侧壁骨块形态完整前提下,利用骨膜剥离器撬起塌陷、翻转的关节面,把外侧壁骨块呈活页状分翻开,直视下将关节内骨块按跟骨解剖形态进行复位;同时用一枚粗克氏针经跟骨结节顶点插入撬拨,足跖屈复位;恢复跟骨前、中、后关节面的正常解剖位置,恢复Bohler’s和Gissane’s角。
然后将增宽的跟骨内外侧进行对向挤压复位,恢复跟骨高度,对于骨缺损明显者,取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国产,金世植骨灵),骨折复位满意者,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复位外侧壁并压平,行可塑形跟骨钛板固定,克氏针应固定在未碎裂的骨折块上,或通过钢板固定到对侧的载距突或内侧壁的完整骨折块上,以及跟骨前部、跟骨结节这些不容易移位、密度较高的部位。
切开复位的关键是恢复结节部骨块与载距突或内侧壁骨块的轴向排列,保证内侧壁骨折无内翻成角。C臂机透视摄片,观察跟骨形态、关节面是否满意。关闭创口时,术野内放置引流皮片或胶管,创口加压包扎,缝合皮下时要做到严密缝合和避免损伤腓肠皮神经。
患肢小腿石膏托固定于中立位。红外线治疗仪3、术后处理常规放置皮片引流48h,渗出多者可适当延长;每次换敷料包扎时先以手法从跟骨两侧向中心略为挤压,使碎骨片靠拢,然后再行“打包式”的加压包扎(尤其是皮瓣侧),常规使用抗生素、止血药、脱水剂;18天左右拆线,渗出超过1周者,适当延长拆线时间;抬高患肢,24h后足趾被动活动,48h后,趾、腓肠肌主动活动。
(1)早期(术后1-7天)预防感染。红外线治疗仪(100W,波长8-14μm)距伤口30cm照射,温热量,每天2次,每次30min。指导活动踝、膝关节及足趾。结束后,行踝关节石膏托固定。
(2)中期(8-18天)采用脉冲磁场(磁场强度20mT,频率22Hz)治疗。 加强患肢各关节正确功能锻炼。(3)后期(≥18天)一般拆线后出院。去除石膏,中药“四肢洗方”熏洗;门诊指导患者患肢的功能锻炼,适当进行踝关节抗阻屈伸运动。
定期复查X线片、随防,根据X线表现,决定部分负重及完全负重时间。本组平均完全负重时间为3个月。跟骨解剖结构的特点跟骨系不规则的六面体短骨,与距骨形成前、中、后关节,与骰骨形成一个关节。 跟骨内密度不一,骨小梁排列特殊,后关节面上骨皮质负重量接近胫骨骨皮质,跟骨前、中部骨小梁相对稀疏,是血管进入髓腔的部分。
跟骨处于自然外翻位,距骨外侧突骑跨于跟骨的Gissane’s角上。跟骨的负重点位于下肢力线外侧,当轴向应力通过距骨作用于跟骨后关节面时,形成由后关节面指向内侧壁的剪切力,造成位于Gissane’s夹角附近的骨折,这种骨折线几乎恒定不变。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对足的功能起着重大的作用,跟骨外形为不规则长方体形,内部结构复杂,骨质密度不平衡:跟骨骨折(1)后关节面下结节部,内侧壁骨质密度高,皮质厚,尤其是内侧壁载距突最厚。
(2)前部、下部及外侧壁骨质密度低,皮质薄,尤其外侧壁最为薄弱。(3)维持跟骨稳定方面,在内侧有坚强的三角韧带、关节囊,跟距骨间韧带和颈韧带,使载距突、内侧壁与距骨和内踝紧密牢固地联系在一起;而外侧关节囊、韧带相对明显薄弱。
(4)上面有三个关节面,且以后关节面、中关节面为主要承重关节面。(5)跟骨后方有人体最强大的跟腱向上牵拉,小腿伸肌、胫后肌、腓骨长短肌均协力向上牵拉足及跟骨前部。使跟骨的受力呈“倒挑扁担”与“桥拱”承重模式。
另一方面,由于跟骨损伤绝大多数为高处坠落伤,暴力沿着胫骨、距骨向下传导,“拱桥”中央部分受到向下暴力冲击。 这些特点与机制的结果,与跟骨骨折的临床特点相吻合。也造成了跟骨骨折中,后、中关节面均有不同程度骨折和塌陷,骨折旋转,使跟骨高度、Gissane’s角减小,Bohler角减小至负角。
严重者关节骨块与距骨一起陷入体部至底侧,使跟骨呈“反张”状态。薄弱的外侧壁均碎裂、褶皱,向外膨出,使跟骨增宽,把腓骨长、短肌腱卡于外踝之间。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