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享悟空识字的帐号密码的吗悟空
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少年时代是人格发育的关键时期,三岁至十三岁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在此期间加强左右脑记忆力的开发和知识训练对人的一生都十分重要(理论详见《中国文化断层重整工程》资料集)。 为此,一九九八年开始,“ICI国际文教基金会——儿童智能开发研究中心”,先后在各地开展“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活动”(简称“读经活动”),由老师带领小朋友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从熟读到熟记,一部一部的学习经典诗文。 鉴于目前各地都在引用“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的名义,因而有必要说明我们所推广的系统理念,以示区别,正本清源。
文化经典的伟大使命
一个民族,其文化的传统起源于她的经典文化原本,作为文...全部
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少年时代是人格发育的关键时期,三岁至十三岁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在此期间加强左右脑记忆力的开发和知识训练对人的一生都十分重要(理论详见《中国文化断层重整工程》资料集)。
为此,一九九八年开始,“ICI国际文教基金会——儿童智能开发研究中心”,先后在各地开展“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活动”(简称“读经活动”),由老师带领小朋友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从熟读到熟记,一部一部的学习经典诗文。
鉴于目前各地都在引用“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的名义,因而有必要说明我们所推广的系统理念,以示区别,正本清源。
文化经典的伟大使命
一个民族,其文化的传统起源于她的经典文化原本,作为文化载体的原本经典,本身造就了民族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铸造和凝聚,又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生生不已的力量之源。
一个矗立于世的民族,是永远不断地从原典中吸取乳汁的;文化原典,就犹如一个哺育民族文化的母亲,将生命再创力贯注于民族生活的每一个细胞中,扎根在下一代。
中华民族的优秀经典文化,在一再实践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尤其是在某些历史的转折关头,原典精神,因新时代条件的激励,更加放射出灿烂的光辉,这就是数千年来,世界上唯一持续不断的文化;接续文化传承,不但对中华民族意义重大,而且对整个世界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中华文化的原创性经典,如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庄子•天下篇》云《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以及如《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庄子》、《孟子》、《黄帝内经》等等。
这些是中华文化之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乡。人能够超越兽性,了解万事万物的“几微变化”并运用之,是因为人的每一个个体可以通过接受包含原典在内的文化遗产,迅速“跨越”人类几千年间所经历的文明历程,跨上一个个新的起跑点。
这个过程是后代对先辈成果的“记忆”,一切“失忆者”都不会具备创造新文化的基本条件。
依据生物重演律的设定,儿童会遗传和重演人类发展的历史,包括人类的文化发展史。由于遗传包含并推动着创新,读诵经典也同时就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儿童生性具有记诵经典的天赋,因而,儿童能够成为承接文化传承的最好载体,自然也就成了文化再创的动力之源。
中国固有的文化,在和西方文化互相冲突之后,由冲突而交流,由交流而融合,继之而来的一定是另一番照耀世界的新气象。因而,此时此地,应该各安本位,无论在边缘或在核心,谨慎明敏地各尽所能,作好整理和继承的工作,大力提倡从小朗诵中、外文经典名著,齐头并进,为国家民族培养利国利民的后起人才。
相信中国的下一代,不是只产生如杜甫、李白一流的诗人,更涌现出学贯中西的大科学发明家和大学术思想家。学习经典不是开倒车,不是复古,是创新,日日新、再日新,共创中华文化振兴的盛世。
活动的目的
一、在儿童记忆力发展最迅速的阶段,通过背诵古典文化精华,开发其过目不忘的记忆力、陶冶其性情、健全其人格,培养聪明健康、有思想的下一代。
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培育下一代人加深对祖国五千年文化的认识、了解、和吸收。
三、在接触西方科技文明时,汲取其文化精华。
四、用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对社会产生潜移默化、清洁社会人心的作用。
开展“中西文化导读”的好处和成效
一、儿童的记忆力加强,注意力集中。
二、行为好转,心地善良,修养提高。
三、识字量和识字能力大增,识字的同时又蒙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语文能力提升,并带动其它学科如数学、历史等成绩的提高。
五、培养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各方面知识,不自觉中挖掘了学习的潜力,逐渐遨游在文化知识的海洋中。
六、开发了孩子们内在的“文化内省力”,开启了孩子的智慧。
教学方法
一、“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忱,能读拼音,就能成为一个诵读老师。
二、“小朋友!跟我念 !”——诵读的六字真言。
用活泼愉快唱儿歌或背广告词的方式,让儿童和老师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自然地熟读,而后从中取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是一种在唱游中学习的方式。
三、每日诵读20—30分钟(专业读经课程另定)。在学校有老师利用课间、早自习或分组活动的时间,分几个时段背诵(因儿童集中力有限,所以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
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既能培养亲子关系,又能的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好处和家人分享。
四、儿童背诵的速度,在跨过第一道关口后(见下文),将在三个星期后明显加快。因此可以采用渐进的方式。原则上:第一个月每天熟读或背诵半页(以单行本为例),第二个月每天熟读或背诵一页,第三个月每天熟读或背诵一页半。
教学重点
儿童方面:“不求理解,只求熟读
“只奖励,不强求”
只要反复念诵,儿童自然就会背诵。
师长方面:“要持之以恒,要有信心”,教师和家长们,最好创造一个人人都在诵读的环境,让孩子浸濡其中,自然会乐意亲近经典。
几个儿童一起学习,将比一个孩子单独学习的效果好。专业读经班设有培训课程。
突破文化导读教育第一关的宝贵经验
理解力和记忆力是读经教育的焦点,其详细说明请参考《说明手册》和《中国文化断层重整工程》。
在初步的教学过程中,有两个拦路虎,一是“孩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办?”,二是“孩子读了一段时间,感觉很枯燥,怎么办?”两个问题案例相通,拓展如下:
一、“重复、重复、再重复”是文化导读教育的根本
第一点是重复。
任何经典乃至于普通的事物,只要重复,儿童就能吸收,这取决于他们对被重复的“典籍”具有的非凡“记忆能力”,而且记忆起来也不会觉得费力,因此,一遍又一遍重复读诵经典,越熟读越喜欢读,这种喜欢读的意外收获就是他已经将经典刻入了他的大脑中,把握儿童这种喜欢重复的能力,他的欢喜心将促使他养成爱好读书的能力,并迅速掌握学习的艺术,养成这种能力会自然产生静定的效果,可以开发儿童潜能。
识于此,在诵读时,不必追赶进度,也不必羡慕其他孩子的成绩,等基本习惯养成了,后面的读诵就会非常轻松,根据我们数年来的经验,每一读诵单元(80-100字),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内如能读诵三百遍以上,基本上都可以养成喜好读书的好习惯,而且不管再难的经典,儿童皆已成就不畏惧的心态,如此,即如《论语》开篇云“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也正如《论语》所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困扰人的学习铁门坎终于逾越矣!
还要知道,如果光给儿童浅薄或者坏的事物,他就会重复不断地记住坏的事物伴随终身。
另外,儿童对经典本身没有难易之分。“这对孩子太难啦,还没有必要让他去记”,这完全是大人的感觉。其实对儿童而言根本不存在一件因为难而记不住的事物,孩子也不会关心记住这些东西有用没有或是好是坏。
二、教导读的时候,通常不要说明
经典导读教育的第二点是:“一般不要说明和解释”。儿童生来具有探索万物奥秘的好奇心,三岁以后,这种探索了解万物的本能促使大脑分化功能,左脑分析理解的能力开始缓慢增长,右脑的感觉、无意识记忆(图象、音乐、情感、一体性感知)迅速攀升到一生的最高峰,他们会很在乎并记住你给他讲授的态度和感觉,但是并不会记住理解你所将讲说事物的本意。
这个时候,会有两种大脑潜能发展趋势,一种是经过浅解诱导,外向延伸,发展为科学分析式的认知(左脑式的);另一种是向内寻求,最终奠定文化的内省力,而内省的深度与经典的内涵及领悟经典的能力成正比(右脑式的)。
孩子所提的问题,对成人来说,问题本身就是问题的答案,对孩子其实无所谓问题,他的一生都在解答经典,现在的记忆是为了将来的“反刍”。建议配合内省力的培养,采用南怀瑾先生提倡的“以经解经,经史合参”的方法,熟读经典就可解读经典,经史合参亦能验证经典,或者可以参 们推广中心专家讲授的读经教学培训课程。
对家长、老师来说,依寻这种方法,对孩子做启发式的引导,最好参考南怀瑾先生的著述如:《论语别裁》、《老子他说》、《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等等。对于内容浅显的辅助教材,我们编排了形式多样的讲解教材。
以前,教育重视对含义的理解,认为死记硬背和熟读成诵不能叫教育。但是,也有不经过死记硬背就记不住,或者不经过死记硬背就记不好的事情。总之,我们应该把通过理解去记忆的东西,和通过死记硬背或熟读成诵去记忆的东西区别开来。
“理解性教育”只有在孩子进入小学后才能显示出它的效果来。也就是说,六岁前后是左脑和右脑进行优势转换的时期。即使孩子不能理解,在幼儿阶段灌输到他的脑子里的经典也会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挖掘。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以往的“教育”观认为:不讲明意思就让人死记硬背的方式最不可取,它属于“填鸭”式的教育。
但是,如果我们拘泥于以往的教育观,把“理解”看作金科玉律,那么等到孩子有了理解能力的时候,我们恐怕已经把孩子重要的时期给耽误了。这正是我们最担心的事情。也就是说,当我们觉得惊讶:为什么孩子能猜对广告名称和汽车种类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错过了教育孩子的黄金期!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