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血栓是怎么引起的?下肢静脉血栓怎么治疗?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静脉血液在下肢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导致静脉血管闭塞、血液淤滞,临床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致病因素包括: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液高凝状态,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人群多见于以下几类:①长时间制动、卧床者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如手术后的患者,因长期卧床可引起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升高,而发生下肢静脉血栓。 ②静脉壁损伤后易发生血栓,如静脉输注刺激性的药物、外伤和感染造成的静脉壁损伤等,损伤的静脉血管壁有利于凝血因子形成,促使静脉血栓形成。③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静脉血栓,除以上提到的手术因素外,口服避孕药、妊娠都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引起血栓形成...全部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静脉血液在下肢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导致静脉血管闭塞、血液淤滞,临床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致病因素包括: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液高凝状态,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人群多见于以下几类:①长时间制动、卧床者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如手术后的患者,因长期卧床可引起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升高,而发生下肢静脉血栓。
②静脉壁损伤后易发生血栓,如静脉输注刺激性的药物、外伤和感染造成的静脉壁损伤等,损伤的静脉血管壁有利于凝血因子形成,促使静脉血栓形成。③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静脉血栓,除以上提到的手术因素外,口服避孕药、妊娠都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引起血栓形成。
中西医结合角度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 临床中一般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两大类。一般认为急性期发病在72小时之内,其病理基础是血栓形成后的自溶、机化和内膜覆盖,在此之前是取栓的最好时机。
而后遗症期的病理基础是指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栓机化、内膜覆盖血管再通和瓣膜破坏,表现为静脉血回流障碍或倒流,远端静脉高压,浅静脉扩张、瘀血。这一阶段因血栓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已基本静止所以常针对静脉的闭塞、狭窄、再通和瓣膜破坏情况行瓣膜成型、旁路转流、肌腱代瓣膜等手术。
通过大量的临床病例和动物实验从临床治疗角度我们认为这两个阶段之间还有一个很难界定的病理过程,这就是我们观察到的急性期的72小时之后到后遗症期半年或数年之间。这一阶段的病理生理过程很难确切的描述,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病情演变的一个复杂阶段,也是目前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消极阶段,但是从临床病理统计中显示的数据,这一阶段却是就诊和住院患者最多的时段,我们把它称为血栓形成的迁延期。
所以,从中西医结合临床角度我们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急性期—迁延期—后遗症期,三个期用以指导和规范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治疗。 西医对迁延期的治疗目前仍然处于一个消极阶段,或可以说是治疗中的一个空白区。
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医生认为这一阶段基本无需治疗,只需静静地等待期过渡到后遗症期。而这一阶段恰恰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阶段。因为在急性期可以不用中药,而直接应用祛聚、抗凝、溶栓、取栓等方法治疗就可以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在迁延期时单纯祛聚、抗凝、溶栓、取栓的效果并不好,取栓治疗已不可能。而恰在此期我们适当地应用溶栓、抗凝、祛聚等方法,而主要应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明显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很好地限制了瓣膜破坏的程度。
明显地缩短了病程,这种中西医结合疗法使我们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迁延期的治疗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通过大量临床病例和实验研究,我们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从其病理生理过程到临床治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系。
即急性期以手术溶栓等西医方法为主,以中医中药为辅;迁延期以中医中药为主,辅以溶栓抗凝等西药。后遗症期以手术治疗为主,以中药补益之剂助其消肿为辅。同时,我们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了“迁延期”这一病理变化的存在。
收起